有關歷史說課稿匯編8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怎么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說課稿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歷史說課稿 篇1
我今天所說的課選自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第16課,題目是《中外的交往與沖突》。
一:教材的地位
眾所周知,明朝是我國古代史的晚期,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晚期。與此同時,西方正經歷著文藝復興資本主義興起。明初休養生息政策的實行 和 君權的加強有利于恢復生產發展,所以鄭和能下西洋開展主動外交。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資本主義的強大,明朝中后期開始一直演繹著被動外交的局面,所以本課是一個轉折點,承上啟下,地位非常重要。
二、教學目標
本課內容比較豐富,我對教材進行整理,把它們拗成兩段:一是主動外交,鄭和下西洋;二是被動外交,戚繼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在對立中把握教材內容。我們學習歷史要達到“以史為鑒”的目的,基于這種看法,我確定三維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前主動后被動的外交概況。
2、過程與方法:本課圖文資料多,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圖文分析歸納的能力;對航海英雄鄭和和民族英雄戚繼光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綜合評事評人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鄭和下西洋無疑是中國歷史上的壯舉,這種開拓精神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戚繼光抗倭不僅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更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健全的人格。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倭。鄭和能下西洋反映我國當時的造船業和經濟的發達,還有大無畏的精神更是值得我們學習。“燕過留聲,人過留名”,至今亞非人民紀念鄭和,意義非同一般,需重點掌握。戚繼光抗倭成功是中國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勝利,它的影響也是非同小可。
本課的難點是:空間概念多,學生在世界歷史知識方面的儲備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便。
四、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正處在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比較容易接受感性材料,在教學過程中要指導學生借助歷史地圖等感性材料來學習歷史。與此同時注意指導學生將優秀人物的品質內化為自己的素養,這樣做都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美國有位教育學家說過,告訴我的,我會忘記,給我看的,我會記住,讓我參與的,我會理解。指導學生模擬鄭和下西洋,再談談自己的感受,將知識傳授與思想教育相結合。
五、教學方法
我們常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教材和學情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1、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本課圖文資料多,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將豐富的圖文資料以直觀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這符合學生心理發展規律,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更可以提高教學效果。
2、比較法:①將鄭和下西洋和歐洲新航路的開辟進行橫向比較,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鄭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②將明前主動后被動的外交概況進行縱向比較,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當時的中國在世界上已經落后了。用比較法有利于加快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進程。
六、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利用多媒體展示西洋圖,點出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印度有關紀念三保的史實,設置問題;三保是何許人物?為什么會受到那么多地區人們的紀念?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三保,感受他的魅力。設計目的是身臨其境,吸引學生興趣,點題。
(二)、學習新課
環節一,鄭和下西洋。步驟一,了解“三保”。組織學生自學小字部分有關三保的資料,思考“動腦筋”鄭和為什么能實現遠航?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將優秀人物的品質內化為自己的素質。步驟二:鄭和下西洋。師生合作,表格化展示鄭和下西洋的盛況,與西方新航路的開辟進行橫向比較,引導學生歸納鄭和下西洋的影響,培養學生比較歸納能力,在比較中將重點解決。教師小結:明朝初期,休養生息政策的實行君權的加強,有利于恢復生產發展,鄭和才能下西洋展開主動外交。但是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資本主義的強大,明朝中后期開始一直演繹著被動外交的局面。
環節二,戚繼光抗倭。步驟一、了解倭寇,了解戚繼光。組織學生自學相關知識,在正反面比較中體驗民族英雄。步驟二,探討戚繼光抗倭成功的原因。組織學生討論原因,引導學生科學地評人評事,培養學生綜合評人評事的能力,在愛國主義情境中使重點突出。
環節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欣賞音樂《七子之歌》,設置問題:為什么澳門被稱為“媽港”?組織學生自學,由學生講葡萄牙攫取在澳門居住權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播放“澳門回歸”的紀實片片段,拉近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增強民族自信心。
(三)、布置作業:1、組織學生分組分段模擬鄭和下西洋,發揮想象力,創設各種情境,念出相關地名,并談談自己的感受。在知識傳授與思想教育的過程中使難點得以解決。
2、聯系我國神七發射成功這一熱點問題,請同學們展開想象,如何在新時代下發揚鄭和的航海精神?為此我們還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會給我國帶來什么樣的影響。設計的目的回到了“以史為鑒”,使學生知、信、行上達到統一。
(四)、課堂小結:明朝前主動后被動的外交概況,主要是封建制度腐朽,資本主義強大的原因。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才能使國家強大,同學們讓我們一起為祖國的強大而努力吧。
歷史說課稿 篇2
1、知識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著名的霸主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晉楚爭霸與城濮大戰,了解南方的吳越爭霸,掌握戰國的形成過程、名稱、方位及長平之戰的影響。
能力要求:通過比較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并戰爭所體現的不同時代特征,培養學生在比較中認識歷史的能力。
2、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齊桓公、晉文公和越王勾踐建立霸業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興靠治,人興靠明確的追求目標和堅忍不拔的毅力。興人是興國的關鍵。
本課的重點是齊、晉稱霸。
本課的難點是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并戰爭的不同,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等表述中,就隱含著歷史走向統一趨勢的意思,要指導學生分析理解。
1課時
新授課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我國奴隸社會經歷了哪幾個朝代?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東周開始,它包括春秋戰國兩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走向瓦解、封建社會逐步形成時期。這一時期戰爭頻繁,諸侯爭霸。
一、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1. 為什么會出現諸侯間的爭霸斗爭呢?投影資料并結合教材要求學生歸納教師強調:諸侯本是周王分封的,西周盛時周王對諸侯擁有很大的權威,禮樂征伐自天子 出;但平王東遷后,周王室衰落,諸侯根本不聽天子的命令,政令征戰自諸侯出,但周王依然是名義上的最高領袖,政治影響不容忽視;而各諸侯國為爭奪土地、人 口和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展開斗爭。由此可見:諸侯爭霸的性質應是奴隸主階級的掠奪戰爭。
投影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畫像。出示史料: "平王立,東遷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 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 --《史記·周本紀》
閱讀材料回答:
1、春秋時期為什么出現諸侯爭霸的局面?
2、春秋時期出現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稱霸中原的是誰?,3、假如你是齊桓公,應該怎樣作才能成就霸業?
有人說"春秋時代諸侯國連年爭霸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因而應予否定",你同意此觀點嗎?為什么?教師條理:不同意上述觀點;雖然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給人民帶來災難;但是客觀上有利于實現區域性的局部統一,促進各民族經濟發展和民族融合,加速新舊制度更替。
過渡:春秋爭霸中的五位霸主是先后相繼的,戰國時期的'情況怎樣呢?
二、戰國七雄
戰國時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出示戰國七雄示意圖,讓學生觀察它們的地理位置,說出有什么特點?(教師總結口訣:"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這七雄中,哪些國家變化最大?誰能指圖說說看?(如果學生能回答出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可不作講解)1、戰國時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由家鄉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軍事家孫臏龐涓,學生了解桂陵、馬陵之戰。
2、請大家想一想,身處這樣一個環境中,一個國家怎樣才能避免被消滅的厄運呢?
3、如果你是當時的預言家,請你預測戰國時期的走向(或歷史發展趨勢)是什么?哪國最有能力主宰歷史?
4、戰國七雄的局面是怎樣被打破的?長平之戰中秦取勝的原因是?
三、課堂小節:出示歷史歌謠,小節本課。
我們共同學習了春秋和戰國時期大國爭霸的這段歷史,了解了爭霸戰爭的來龍去脈,把握了這一時期鮮明的時代特征即奴隸制走向衰落、封建制的逐漸形成,為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春秋諸侯齊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晉楚爭霸在中原,此時舊制如碎瓦。
戰國七雄并立打,桂陵馬陵留史話。長平戰后秦無敵,秦掃六合統天下。
四、板書設計: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1.爭霸的背景:
2.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⑴齊桓公稱霸:
①原因: 齊國是富庶的東方大國,有漁鹽之利;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尊王攘夷"的策略
②方式:公元前7世紀中期會盟諸侯
⑵晉楚爭霸:
①原因: 其有豐富的閱歷和政治經驗;
從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采取了富國強兵的系列改革措施;戰爭中策略的成功運用。
②方式:公元前7世紀后期憑借軍事勝利確立霸主地位③楚莊王成就霸業:公元前6世紀初
⑶吳越爭霸:
⑷春秋時期的霸主有哪些共同點?
有成就宏圖霸業的雄心壯志;
重用人才;
重視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增強國力;能運用正確的謀略,取得政治上、軍事上的優勢。
戰國七雄(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⒈背景:戰國初年不少諸侯國內的卿大夫逐漸取代國君掌握國政,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形成了此格局。
⒉過程:①魏齊爭雄:桂陵之戰、馬陵之戰;②秦國獨霸:長平之戰⒊影響:為加速結束分裂實現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歷史說課稿 篇3
一、教材結構分析
這是歷史與社會八(下)第五單元第五課——面臨挑戰的中國的第四框內容,“來自海上的挑戰”──以鄭和下西洋、傳教士來華、歐洲殖民者東來和馬戛爾尼來華等案例,描述了同一時代中外統治者在海外拓展上的不同態度:明清統治者對海外探索的嘗試與拒絕,西方文明的東來與野蠻侵略的并存,這也使中國人民開始了英勇的斗爭。最后,暗示出古老的中國開始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二、學生分析
借班上課對學生的了解不夠,但初二的學生,處在這一時期他們精力充沛,好奇心強,任何事總想試一試,所以在上課過程中,我盡可能的從學生感興趣的知識、故事等入手,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另外,經過一個半學期《歷史與社會》的學習,分析、綜合等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懂得運用歷史的、辨證的、發展的觀點來看待歷史事件、歷史人物。
三、教學分析
這節課我從三個板快進行教學,分別是鄭和下西洋、面臨的挑戰、以史為鏡。
[鄭和下西洋]:本節課的主題是“來自海上的挑戰”,而且還有《綜合探究五: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的比較》,對于鄭和下西洋還有很多的論述。因此這部分內容,我沒有具體展開,主要是要通過這部分學習讓學生了解明清統治者對海外探索的嘗試與拒絕。
在這部分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自主閱讀課文和圖冊,獲取自己所需答案。不僅有利于節約時間、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體現有效課堂教學中的生本化標準。
[面臨的挑戰部分]: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重點。學習這部分內容的主要目的是禮教明清統治者對西方殖民者的到來所持的態度與采取的措施,并在次基礎上比較同一時期,西方對待外來事物的不同態度,讓學生理解中國為什么會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中逐漸落后的原因。
在這部分教學中,我要求學生閱讀教材、資料上的小故事、圖片等內容,列舉新航路的開辟給中國在科技、領土、經濟等領域帶來那些挑戰,并將明清時期的中國放到世界歷史發展的背景之下,與同時代的西方國家進行比較。學生能夠以歷史的、辨證的眼光,全面、準確的認識這段歷史背景。
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從科技、領土以及經濟等領域列舉明清時期中國面臨挑戰的史實。但是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對于演繹法比較陌生,無法準確的對史實進行歸納、整理。因此,我把此題改為歸納法,先說史實,最后由老師與學生一起對這些史實進行歸納、總結。這樣利于被學生接受。
[以史為鏡]: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拓展,也是本節課的高潮。學習這部分內容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歷史的學習,分析現實,為現代化建設出謀劃策。
四、不足之處
1、時間把握的不是很恰當,主要是對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結果、影響等論述的過多,因此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是很多。
2、這次開課是澉通片的教研活動,來的同行比較多且在平常的教室上課,所以比較擁擠,因此我不能深入走近學生,與學生的交流面比較狹窄(一般都叫前三排學生回答),阻礙了許多學生發揮的機會。
3、借班教學,對學生的情況不是很了解,所以教學設計相對比較死板。在教學中生成性的問題比較少。
歷史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貞觀之治》是人教版初級中學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的第二節內容。《繁榮與開放的社會》這一單元講述了隋唐時期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況。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階段。因此,是我國封建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這時候的中國,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國文化對世界特別是亞洲產生了深遠影響。世界學者們公認的“中華文化圈”的總體格局就是這時候形成。所以,學習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熱情。具體到本課,本課介紹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的統治,使唐朝出現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達的景象,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啟盛唐新氣象,應該說,學好《貞觀之治》是學好這一單元和整個唐朝歷史的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課的知識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為:
1、 知識與能力
①通過學習,了解唐朝的建立,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基本史實。
②掌握“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材料分析和歷史故事,加深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認識,培養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采用多媒體展示影視圖片,引導學生自主獲得歷史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與真實歷史之間的關系。
通過分組討論“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3、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通過學習,明白“成由勤儉,敗由奢” 的道理。認識虛心接受他人正確意見的好處。
(2) 從唐朝的強盛中,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為今天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發讀書的決心。
3、教學重點:貞觀之治
【依據】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鑒的開明思想,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會發展,符合歷史發展潮流,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基礎。因此,學生重點掌握這一內容有利于后面的學習和對整個唐朝歷史的認識。以及這一時期我國文化在當時乃至現在世界特別是亞洲的重要地位的理解。
4、教學難點:對唐太宗的正確評價
【依據】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根據時代背景,實事求是的評價一位歷史人物有一定的困難,他們往往會帶著感情色彩,單純的從“好”和“壞”出發,不能客觀的分析,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
二、說教法
課堂是師生互動的雙邊教學的共同體,應將學生置于一種開放、主動、多元化的學習環境中,給學生創造自主探索,發展的空間與機會。同時,新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因此,本節課主要采用分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多媒體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三、說學情學法
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欲強,思維活躍,但知識積累較少,所以,
要引導學生觀看圖片、分析資料,自主獲取信息。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進行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同時,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通過課件演示,增加歷史學習的直觀性,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課堂氣氛。
課件演示:《武則天》的.影視劇照
師:“影視劇里的武則天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們所熟悉的武則天是怎樣的一位皇帝?”
(二) 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一、女皇武則天
1、在課前談話基礎上展示武則天畫像,簡介武則天經歷,強調
唐朝的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出示探究問題:郭沫若評價武則天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為什么如此評價?
3、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教師走入學生當中了解情況并指導。
4、引導學生概括武則天的政績: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5、教師簡評并銜接新知識:武則天的統治,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她確實是個治國之才,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女政治家。“貞觀之治”的局面出現在誰統治時期,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治世局面呢?由此進入第二目的學習。
二、貞觀之治
1、 多媒體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然后出示探究問題:
(1)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嗎?
(2)你知道什么是“貞觀之治”嗎?
(3)你認為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再推選發言人全班交流。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走入學生當中了解閱讀情況并進行指導。
3、教師在學生探究學習的基礎上,因勢歸納出四個方面:
A、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
多媒體展示文獻資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學生思考這段話的含義。
教師小結:唐太宗親歷隋末的社會 大動蕩,親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為鑒,居安思危,深刻認識到君民關系有如舟水,貞觀年間的許多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開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政策
學生從政治經濟兩方面歸納唐太宗的治國政策,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戒奢從簡;政治上合并州縣減輕人民負擔。
通過歷史故事,學生明白“成有勤儉,敗由奢”的道理。
教師簡述:這些開明的治國政策,有利于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
C、唐太宗善于任賢納諫
見賢思齊:在唐太宗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他虛心接受他人意見的優點,生活中,你們有沒有因接受他人正確意見而受益匪淺呢?請舉例說明。(讓學生說身邊的事情,可以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同時也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師簡述:唐太宗以其氣度贏得賢才諫臣的支持,保證唐朝政治穩定和各種政策的施行,對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樣的道理,生活中,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見,對自己有很大的幫助。
4、治世局面的形成
多媒體展示兩段資料:
“(貞觀初期)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
——《貞觀政要·納諫》
“(經過唐太宗一段統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歸鄉里,米斗不過三四線,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東至于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赍糧,取給于道路焉。”
——《資治通鑒》
學生討論兩段資料的含義,對比說明唐太宗治國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
5、學生歸納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開明的政策外,還有哪些原因?
(設此問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的思維活動,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為下一步學生學習唐朝歷史作鋪墊。)
學生觀察敦煌壁畫“唐朝雨中耕作圖”,感受經濟繁榮景象,認識到治世局面的形成離不開人民的辛勤勞作。
師:正是唐太宗實行的一系列有利于社會發展的政策措施,才使得唐朝開始富強,你
是如何來看待唐太宗的統治呢?
三、試評價唐太宗的統治。
提出問題1:“通過學習,唐太宗給你們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說說你們的想法。”
四、教師小結
在學生自由發言的基礎上,強調評價歷史人物,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的開明思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到武則天統治時期,仍然繼續唐太宗的政策,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難怪郭沫若先生評價她“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五、課后探究
本課重點是“貞觀之治”主要人物放在了唐太宗身上,對武則天的學習與探究相對不多,無法滿足學生對武則天強烈的好奇心,所以,課后布置一道探究題給學生。
1、出示圖片:無字碑。武則天留了一塊無字碑給后人,她認為她的千秋功過應由后人評說,你怎么看?
七、板書設計
一、女皇武則天
1、政績:“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2、原因:(1)重視發展農業生產
(2)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二、貞觀之治
1、原因:(1)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
(2)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政策
(3)唐太宗善于任賢納諫
(4)廣大勞動人民的努力
2、內容: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戒奢從簡。
政治上合并州縣減輕人民負擔。
3、影響: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礎。
歷史說課稿 篇5
一、 教材分析
(一) 教材地位與作用
本節主要分析了亞洲各地區經濟發展的原因、特點及其不足之處,其經驗教訓對今天改革開放的中國有很強的借鑒作用。
(二)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分析、掌握新加坡、韓國、泰國、馬來西亞、印度、西亞等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原因、特點及其不足之處;培養學生歸納、比較歷史問題的能力以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學生預習、按小組收集、整理相關歷史材料;
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把全班同學按“東亞、南亞、西亞、東南亞”四個方位就座,并各派一代表發言,分析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原因、特點及其不足之處和解決的辦法;
分析、討論亞洲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評選本課最佳小組。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亞洲經濟發展,使學生認識:要善于學習他人的長處;培養其強烈的競爭意識和民族責任感。通過反對“舊的國際經濟秩序”的斗爭,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勇于斗爭的精神。
(三) 重點、難點
重點:亞洲各地區經濟發展原因、特點;
亞洲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難點:亞洲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依據:中國是發展中的大國,地域廣闊,亞洲各地區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都有可能在中國出現,故學習他們經濟發展的經驗教訓對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這些問題的解決任重道遠,故定為重難點。
二、 教法學法
1、 學情分析:
本校是三級達標的農村完中,學生基礎較差,但是經過一年半的高中學習,已初步掌握歷史學習方法,分析、歸納能力有所提高,自學能力增強。
2、 教法學法:
依據本校學生實際,結合三維教學目標,本課采用“情境教學模式”,模擬召開“21世紀亞洲經濟發展戰略”研討會,教師
充當主持人,學生采用“角色扮演”法分小組扮演亞洲各地區代表,討論、總結該地區經濟發展的原因、概況、特點及其存在的問題,最后集體討論亞洲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自由發言,就“亞洲經濟的發展戰略”提出設想。全班學生按個人特長,自愿優化組合,分成四小組,盡量保證每個小組成員各具特長,資源配合均勻,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充分表現的機會。
三、 教學程序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理念、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21世紀亞洲經濟發展戰略研討會開幕式 播放音樂《亞洲雄風》并展示亞洲相關圖片;
作簡短的“研討會”開幕式發言。 四小組分別按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行政區域位置呈半圓型就座。
感受“研討會”氛圍。 通過播放音樂和圖片,創設課堂學習氣氛。
教育實驗表明,采用“非正式座位模式”,能使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產生更多的交流,是突出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最好的環境。本課把學生分成四組按亞洲行政區域呈半圓形就座,營造“研討會”氣氛,利于學生合作、交流。
學習新課 展示亞洲經濟發展情況(主要有新加坡、韓國、印度、西亞等)
主持并作簡明的鼓勵性點評
四小組各派一代表按亞洲經濟發展順序依次上臺發言,總結該地區經濟發展概況、原因、特點及其不足之處。 心理實驗表明,良好的教學環境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盡情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成果和感情。本課采用“角色扮演”,讓學生進行模擬操作,限時三分鐘,展示各地區經濟發展情況,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參與欲、表現欲,發揮創造精神和合作精神,體現自主學習。
通過課前預習、收集材料,培養良好的自學習慣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通過分析、歸納經濟發展的原因、特點及其不足之處,培養學生歸納、比較歷史問題的能力以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新課小結 討論亞洲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結合日、中兩國經濟討論并評議解決的方案。
研討“當今經濟全球化大潮中,亞洲經濟的發展戰略”
組織指導
各組結合本地區經濟發展提出存在的問題;
大會綜合各組提出的問題列出帶普遍性的重要問題供大會集體討論、自由發言解決方案。
就“當今經濟全球化大潮中,亞洲經濟的發展戰略” 自由發言,提出設想。 教育實驗表明,“討論學習法”有利于學生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開拓思路、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激發學習熱情、加深印象,鞏固已學過的知識;并有利于增強口頭表達能力,是一種帶有啟發性、研究性的.學習方法。本課通過討論,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自由發言,使學生在學習中充分展示個性,培養其自主學習與探究能力;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通過回顧歷史,展望未來,使其關心時勢,明確自己所擔負的時代責任感,培養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高瞻遠矚的預見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從而實現歷史的最大功能 ——“以史為鑒”、經學致用的目的。
學習評價 評選最佳小組 公布評選結果;作鼓勵性的簡明、個性點評。 各組上交平分表;
統計各組得分情況。 采用過程性的學習評價制度,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也是課改的一個要求。
四、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有如下特色:
1、 以學生為根本,貫徹“生本教育”:采用“情境教學模式”,通過學生的“角色扮演”,體現教學創新,在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參與性,體現學生自主性學習。
2、 關注學生全面發展,注重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如歷史自學能力、材料收集整理能力以及集體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3、 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通過學習亞洲經濟發展,使學生認識:要善于學習他人的長處;培養其強烈的競爭意識和民族責任感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通過反對“舊的國際經濟秩序”的斗爭,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勇于斗爭的精神。
4、 把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帶入課堂:本課研究性學習體現在預習中的收集整理材料、學習中的發現問題、討論中的解決問題等,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注重培養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提高其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有利于歷史學科開展研究性學習。
5、 針對“小組討論式”學習中容易存在的幾個瓶頸問題如:材料的收集整理、語言表述中的照本宣科、口語化,以及討論不充分、個別學生作“壁上觀”等現象采取以下措施進行嘗試性突破:首先,各小組優化組合,盡量使小組各成員呈優勢互補組合;其次,學習過程中采用小組互評方式,制定面向全體學生的平分表(見下表),對學生每一個活動環節進行量分,通過這種競爭性的評分機制,促使全班每一位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踴躍發言,使課堂氣氛高潮迭起。
綜上所述,本課通過“情境教學”、學生自由討論、發言等,使 “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三維課程目標得到了較好體現。
歷史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美國歷史是世界近現代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內戰》一課在繼《美國獨立戰爭》之后,介紹了獨立后的美國領土的擴張,南北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及其激化,內戰爆發概況及其結果。它的實現,為以后美國的飛速發展,成為世界強國奠定了重要基礎。美國內戰是美國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又一重要事件。學好本課不僅能夠對美國歷史進一步深入了解,為以后學習打下堅實基礎,而且對美國今天的發展也將有更深刻的認識。
2、教學目標
根據歷史教學大綱,據對教材具體內容的分析和對學生實際情況的了解,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三個方面:
(1)基礎知識:美國領土擴張;“西進運動”;南北矛盾的激化;林肯;《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美國內戰的概況及其結果、美國內戰的評價。
(2)思想認識:
①美國領土擴張不僅采取欺詐,戰爭和收買等種種卑鄙手段,而且也在驅逐、屠殺印第安人的過程中實現的,它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美國資本主義就是在貪得無厭的領土擴張及對印第安人的慘無人道大屠殺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
②美國內戰是在奴隸勞動制和自由勞動制之間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結果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加速美國資本主義發展。
(3)能力培養
①通過教師引導,采用辯論的方式分析內戰前南北兩種經濟制度并存所體現的在各個領域存在的矛盾,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發揮師生雙主體的作用。
②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對史料的閱讀,提高學生閱讀史料的和分析史料的能力。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兩種經濟制度間矛盾的演變
難點:美國內戰前兩種經濟制度間的矛盾分析
二、說“學生”
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只有在掌握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1、從知識基礎來看:
世界史內容,高二學生幾乎沒基礎知識可言,只是在初中簡單地觸及到一些重大的事件。因此,講課時我注重了對基礎知識的落實。
2、從思維能力看:
高二學生對于歷史事件的理解、分析、概括和比較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時已具備一定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因此,除了落實基礎知識外,本堂課我將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方法”
講解教材是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傳授知識的過程。本節課我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情況采用了講述法、討論法、情景教學法和情感教學法,并輔助以圖片、幻燈片等多媒體教學手段,以便能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任務。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以“美國領土擴張動態圖”作為導入
2、講述新課: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但不是教學的`全部。我本著使教材內容線索清晰、知識系統化,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的原則,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重新處理。我分三個大問題講述:
第一個大問題是"美國內戰爆發的背景"。這里我想學生講清楚四方面內容:①美國領土的擴張②南北矛盾③林肯當選美國總統
美國領土擴張的過程比較復雜和陌生。在此我借助于多媒體,通過多媒體展示在形、色、聲、動等多方面作用于學生的感官,有助于他們對美國領土擴張過程的理解。對領土擴張的評價,作一定的史料分析。
"南北矛盾"是本課重點和難點,為此我設計用辯論的方式分析內戰前南北兩種經濟制度并存所體現的在各個領域存在的矛盾,活動程序為:創設歷史情境—結合擴展材料學生展開辯論—教師補充總結。
首先,采用描述法創設情境:一個國家存在兩種不同的經濟形式,勢必會造成他們之間的矛盾,南北方到底存在什么矛盾呢?讓我們一起穿越歷史時空,回到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參議院。在這里我們看到代表南方種植園奴隸主的參議員和代表北方大資產階級的參議員,正在唇槍舌劍激烈地爭論著四個問題(顯示"南北矛盾"示意圖)。他們在原料、勞動力、市場、關稅和西部領土等方面產生矛盾。現在我把同學分成兩組,一組同學代表北方大資產階級,另一組同學代表南方大種植園主。讓雙方進行討論如何在這幾個方面最大限度地維護自己的利益。
辯論過程中教師注意補充和揭示辯論成果,并得出總結,矛盾的焦點是奴隸制的存廢問題。
林肯當選美國總統是內戰爆發的導火線。林肯是本節重要人物,不僅要講清他于美國內戰的關系,也要利用他的高貴品質對學生進行一定思想教育。
第二個大問題是美國內戰的過程
在此環節中,我將把握兩個原則:
1、線索清晰、過程簡要——按照內戰爆發、轉折和結束講述。
2、在內戰轉折方面作一定的停留和分析,具體講就是解決兩個問題“為何戰爭初期北方處于困境”和“北方如何有效地扭轉了戰局”。第一個問題的解決我想充分利用P81兩段材料的分析得出——戰爭初期北方幻想妥協,也為最后“美國內戰對目前兩岸關系的啟示”作一定的鋪墊。第二個問題的解決其實就是突出《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民意順應”作用。
第三個大問題是美國內戰的評價問題。
關于對美國內戰的評價,就內容本身而言不難,在此想強化對歷史事件全面評價觀點的掌握。通過談話法和史料展示,使學生認識到美國內戰的積極意義在于,廢除了黑人奴隸制,為美國經濟發展掃除了障礙,使經濟得以騰飛,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其局限在于沒有徹底消除種族歧視。
3、課后小結:
通過講述法小結本課,理清線索,揭示知識的內在聯系。
五、說“特色”
1、以史導論,論從史出
本堂課將力求通過大量史料的展示來得出或者印證重要的問題和結論:如P80“西進運動”為什么說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P82內戰初期北方幻想妥協,戰備松懈的原因;P83"美國內戰為什么說為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起飛鋪平了道路?"“P83內戰沒有徹底消除種族歧視的表現”等培養學生嚴謹的歷史思維觀。
2、師生探究性學習的嘗試
用辯論的方式分析內戰前南北兩種經濟制度并存所體現的在各個領域存在的矛盾,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發揮師生雙主體的作用。
3、注意歷史與現實的結合
本課最后通過設問“美國內戰對目前兩岸關系的啟發”一方面通過對現實生活中的熱點問題的聯系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以此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和認識相似的現實,強化歷史學科“以史為鑒”的功能。
總之,《美國內戰》一課的教學設計是我通過深入鉆研教學大綱,認真分析教材,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精心設計的,力求在教學中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歷史說課稿 篇7
一、教材
1、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本課是九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世界格局》第三課時
主要內容以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為主題,以經濟全球化趨勢出現的主要原因、具體表現和影響以及中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更應如何應對。
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出現既是當代世界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必然結果,又將成為新的世界格局的基礎,她是任何人、任何國家都不能阻擋。因此,本課對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這一主題起到了總結的作用。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離不開中國。通過本課的學習,既可以使學生辯證地看待經濟全球化趨勢,又可以使他們增強面向世界,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信念與責任感。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含義、主要原因及具體表現影響,經濟全球化中國應對的措施。
2、過程與方法:
借助于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通過課前自主預習題、課中探究題、最后的課堂總結等問題的設置,使學生體念參與整課學習的快樂,使課堂達到最佳效果。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出現是當代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必然結果。使學生增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的意識,增強面向世界,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信念與責任感。
學重點難點重點: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具體表現和影響。
難點: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肯得基、麥當勞、可口可樂、海馬汽車、奔馳轎車、家樂福、耐克、海爾集團、波音飛機……教師提問:說明當今世界經濟發展呈現什么趨勢?學生回答:經濟全球化趨勢教師設問,導入新課:什么是經濟全球化?它是如何到來的?它對世界的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
2、新課學習:通過設置6多個具體問題,讓學生帶著具體問題學習課本。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學生既體驗合作學習,有解決本課難點問題。
(一)經濟全球化的含義(通過讓學生從身邊的事物感受經濟全球化趨勢,從而了解經濟全球化的含義。)教師總結:經濟全球化的含義就是指商品、服務、生產要素與信息的`跨國界流通和優化配置,從而使各國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世界經濟逐漸形成一個整體的趨勢。
(二)經濟全球化趨勢出現的原因
(通過閱讀教材、獲取有效信息,讓學生認識經濟全球化趨勢出現的原因。)教師提問:我們當前的生活中時時處處體現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它出現的原因是什么?指導學生根據課本第一個子目“經濟的全球化趨勢”的正文和小字部分,提取有效信息,找出經濟全球化出現的原因:(1)冷戰結束后,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發展的趨勢,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客觀環境;(2)各國積極尋求國際合作,發揮優勢,彌補不足;
(3)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來,交通運輸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便利條件。通過PPT補充資料的得出。
(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表現(通過收集和整理出的材料,引導學生認識經濟全球化的具體表現,增強論從史出的能力,突出重點。)教師出示三則材料,理解內容。
(四)經濟全球化的影響1、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出示材料:由于不公正的國際經濟秩序,經濟全球化并沒有使廣大發展中國家從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國越富,窮國越窮。——卡斯特羅
3、課堂小結:當今全球化大潮洶涌澎湃,在國際利益的博弈中是自強還是退卻,國人已經找到了一個振聾發聵的答案:那就是在風浪中與全球共同搏擊,建立和諧世界,謀求共同發展!
四、鞏固練習
歷史說課稿 篇8
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課第二框《商人的地位變了》。
一、說教材和課標
本課從商人的經營地位、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和貴族經濟地位的變化以及農民角色的轉變,描述了工商業的興起改變了國家的經濟政策、階級結構和階級關系。說明了生產力的發展決定著社會變革的道理。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手工工場的興起和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變化等相關知識,這為過渡到本課的學習起了鋪墊作用。所以本課教學內容在教材中處于承上啟下的地位。
與本課對應的課標是:
4-3列舉近代歷史上的重要事件與人物,說明它(他)們在社會變革中的突出作用。
4-5綜合多種因素,認識中國與世界社會變遷中的若干重大轉折時期。
二、說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手工工場的特點和對社會的影響,對工商業的興起改變農業社會的面貌已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但還缺乏對歷史事件全面的分析能力和橫向的比較能力。因而本課教學應溫故知新、復習導入;同時創設思辨歷史情境,提高學生思辨能力;模擬歷史情境,提高學生全面分析和比較歸納歷史事件的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和理解不斷深入。
八年級學生正值青春期,活潑、好動、精力充沛、好奇心強、有一定的想象力、創造力,具備一定的綜合分析能力,有較高的學習熱情和探索精神。因而本課的教學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體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關注學生的參與狀態、情緒狀態和思緒狀態,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初中學生雖已經歷過合作學習,但合作學習的能力及小組思想概括和表達能力有待提高,因而教學應注意將合作學習與解決現實問題結合起來,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代表發言的方式培養其小組思想概括表達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說學習目標
根據《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教學的實際以及學情設計了本課的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伊麗莎白女王的重商政策,理解其重商政策對商人地位的影響;
2、了解貴族沒落的情況;
3、理解新的社會階層的誕生:早期的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引入小說《威尼斯商人》、指導學生閱讀書本圖5-5以及“富格爾寫給國王的信”、尋找伊麗莎白一世的措施等活動,引導學生分析理解理解商人地位的提高。
2、通過溫故知新、問題思考、材料分析、歌謠感悟,知識小結,課外拓展、課堂小結等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分析、歸納等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生產力的提高對人類生活變化、社會地位改變的過程;領悟到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理解生產力的發展決定著社會變革的道理。
四、說重點和難點
根據教材內容、課標要求、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商人地位發生改變。理由是隨著西歐工商業的發展,商人地位發生巨大的變化,這最終導致了貴族和農民階層的變化。
難點是新的社會階層的產生和社會結構的變化。理由是社會階層和社會結構這些概念比較抽象,對初中學生來說,較難理解。
五、說教法與學法
1、教法選擇
新課程極力倡導“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學習理念,注重學習過程中的學生獲得,學習的過程即是學生知識建構的過程。同時,我認為,學生能否積極地參與探究、能否主動的建構自身的知識體系,其前提是學習的興趣。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習的興趣,才能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本節課教學方法的選擇上,特別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營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的積累以及積極的情感體驗。本課教學中我主要運用情境體驗法、角色體驗法和對比教學法等,采用前兩種教法的理由是激發學生興趣與思維,努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設計有效問題,使教學有的放矢,順利達成課標要求。采用對比教學法則主要為了強化知識之間的對比,從而對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入、透徹。
2、學法指導
合作討論法:小組成員在一定的合作任務的指引下,通過發表和交流個人觀點,達到經驗共享,提升問題解決的水平。教師提供四個任務情境,小組可任選其中一個,突現小組討論話題選擇的自主性。
在教學中,要實現教法和學法的有機結合和高度統一。
六、說教學環節
1、教學思路:本課教學落實人文性、綜合性、開放性和實踐性的教學理念,重組教材內容,運用模擬歷史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感受富商的“牛氣沖天”,理解西歐各國君主“力排眾議,牛力推行重商政策的原因,體會貴族”無力回天、走向衰落,只好吹破牛皮”的尷尬,,感受農民做牛做馬的無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理解社會各階層發生的深刻變化。
2、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溫故知新】
出示問題:西歐手工工場的出現給人類社會帶來哪些方面的變化?
學生回答后進一步指出:手工工場的出現不僅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促進了貿易的發展,提高了生產效率,出現新產品。還促使整個社會的階層、階級結構等發生了變化。其中最顯著的變化是什么?
在師生討論中引出課題。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啟發引導學生復習舊知識引出新知識,使學生認識到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增強繼續學習的信心和愿望。
新課教學
【談一談】
【寫一寫】
【比一比】
【填一填】
【演一演】
【悟一悟】
多媒體導入莎士比亞著名小說《威尼斯商人》;讓學生談談書中對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的.描寫,反映了當時社會輿論及小說、劇本對商人怎樣的態度?
多媒體提供任務情景后問:國王欠富格爾巨額錢款沒有及時歸,請你扮演16世紀歐洲的富商富格爾,要寫了一封信給國王討還欠款。寫好后要求思考要用什么樣的語氣來把信讀出來?然后回答為什么能用這種語氣?
出示材料:英國、法國和中國對工商業所采取的不同政策的材料
要求學生回答:1、不同的商業政策對商人的地位有什么影響?
2、商人地位的變化,對社會的發展有什么影響?
3、不同的商業政策會導致怎樣不同的影響?
多媒體出示:
商人的變化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經營方式的變化
政治地位的變化
經濟地位的變化
學生閱讀情景材料并回答。
學生思考后寫信,討論交流回答。
學生思考并自由回答,相互補充。
學生閱讀課本后進行歸納,小組合作完成。
學生觀看表演并體會貴族地位的變化。
學生閱讀感悟農民地位的變化,自由回答。
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材料的能力。
整個過程中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現代教學原則,學生通過交流討論獲得知識和共同進步,而不是死記硬背教師提供的結論,體現了新課程理念。對于表現出色的小組和個人,要及時予以表揚,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強化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出示閱讀卡內容——沒落的貴族。
要求兩個學生分別扮演女房東和貴族太太。
出示一則歌謠。
從這個民謠中,你能感受到社會發生了什么變化?
歸納小結
板書三變的內容。問:
手工工場出現以后,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多的變化?
學生自由發言,歸納小結。
課堂小結
1、本節課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2、你還有什么問題沒有解決嗎?
學生自由發言。
采用提問“今天我學到了什么”進行小結。
這樣做,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
課堂練習
作業布置
出示課堂練習內容并布置作業。
手工作坊
手工工場
所有者
勞動者
生產方式
學生練習活動。
通過練習,不僅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和解題方法,而且可以幫助教師及時評價本節課的教學效果,從而進行查缺補漏。
七、說板書設計:
我比較重視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
1、商人地位的改變
2、貴族地位的變化
3、農民地位的變化生產力變化手工作坊——手工工場——(工廠)
↓作坊主——富商——(資產階級)
4、社會結構的變化
生產關系變化失地農民—雇傭工人—(工人階級)
總之,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積極創設學習情境,以實現教學目標為前提,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中心,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本,以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評價能力及正確的歷史觀為目的,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為理論依據和指導思想,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讓學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活動中體驗,在情境中升華,在交流中感悟,培養多種能力,使他們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的競爭和挑戰。
以上就是我對本課教學內容的說課安排,請各位評委老師指導,謝謝!
【歷史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一歷史說課稿06-10
歷史說課稿(精選13篇)04-03
社會歷史的主體說課稿11-15
高二歷史說課稿04-08
初三歷史說課稿02-17
初中歷史經典說課稿11-18
關于歷史說課稿四篇04-05
初中歷史說課稿優秀12-10
歷史說課稿范文五篇03-13
【必備】歷史說課稿(精選10篇)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