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国产视频,男女啪啪18禁无遮挡激烈,久草热8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下载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

            時間:2022-11-16 18:59:09 總結范文 我要投稿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

              總結是指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做出帶有規律性結論的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因此我們需要回頭歸納,寫一份總結了。那么總結要注意有什么內容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

              洋流分類

              1、按成因:

              風海流:形成動力為大氣運動,規模很大。例如:西風漂流、信風帶內的洋流。

              密度流:由密度差異引起,多出現在封閉海域與外洋之間。例如:地中海與大西洋之間、紅海與印度洋之間。

              補償流:分為水平流和垂直流,多在大洋兩岸。例如:赤道逆流、秘魯寒流。

              2、按性質:

              暖流:從水溫高的海區流向水溫低的海區,多由低緯流向高緯或為下降流。典型的有:日本暖流、墨西哥灣暖流。

              寒流:從水溫低的海區流向水溫高的海區,多由高緯流向低緯或為上升流。典型的.有:千島寒流、拉布拉多寒流。

              3、按地理位置:

              赤道流:分布于赤道附近海區。例如:南北赤道暖流、赤道逆流。

              大洋流:分布于大洋中心,這種洋流類型較多。

              極地流:分布于極地海域。例如:南極繞極流。

              沿岸流:分布于沿海海域,受陸地影響大。例如:我國的沿岸流。

              影響洋流分布的因素:

              盛行風是海洋水體運動的主要動力,海水在盛行風的吹拂下,形成規模很大的洋流,因此洋流的流向和分布與地面風帶模式及其分布有著密切關系。

              除了盛行風以外,還有海陸分布、地轉偏向力等因素,它們共同,形成了實際的大洋洋流分布。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2

              生物

              (1)生物的分布和環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陰植物

              熱量:從赤道向兩極,熱量減少

              從山麓到山頂,熱量減少

              水分:從沿海到內陸,水分減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帶

              (2)對環境的指示作用:駱駝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區,蓮表示水濕環境,矮牽牛能夠指示大氣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陽能轉換成生物能,無機物轉換成有機物),②生物循環促使化學元素的遷移,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③改變原始大氣的成分,④改變水的化學成分,⑤參與沉積巖的形成,加速巖石的風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綠色植物的環境效益(吸煙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環境)

              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

              (2)土壤的本質屬性: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

              (3)土壤的組成:礦物質(土壤中礦物養分的來源),有機質(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水分和空氣(彼此消長,影響熱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過程:巖石風化過程低等植物著生過程高等植物著生過程土壤

              生物對母質的改造作用:有機質的積累過程和養分元素的富集過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過程起著主導作用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3

              1、氣候要素:氣溫、降水

              2、以溫定帶——月均溫在15度以上,為熱帶氣候

              3、月均溫最低在0-15度,為亞熱帶氣候

              4、月均溫最低在0以下,溫帶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除外)

              5、以水定型——熱帶氣候分為四種:

              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多雨

              熱帶沙漠氣候:全年干旱

              熱帶季風氣候:旱雨兩季

              熱帶草原氣候:旱雨兩季

              6、亞熱帶氣候分為兩種:

              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冬雨夏干

              7、溫帶氣候分為三種:

              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少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濕潤

              8、氣候成因

              季風氣候成因:三種季風氣候

              氣壓帶和風帶交替控制氣候:

              地中海氣候(副高和西風);熱帶草原氣候(信風和赤道低壓)

              單一氣壓帶和風帶控制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壓);溫帶海洋性氣候(西風)

              9、氣候分布

              大陸東岸氣候:三種季風氣候

              大陸西岸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大陸內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10、森林資源現狀

              ⑴屬性:既是自然資源又是環境資源。

              ⑵作用: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吸煙除塵、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等。

              ⑶森林分布: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地區。因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嚴酷,或因難以通行、開發較晚,才免遭大規模破壞。亞馬孫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現存面積、保存比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11、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的能量。

              (1)、能量來源:太陽中心的核聚變反應(4個氫原子核聚變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點:太陽輻射是短波輻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長較短的可見光部分;

              (3)、意義:維持地表溫度,地球上大氣運動、水循環和生命活動等運動的主要動力,人類生產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陽常數:表示太陽輻射能到達大氣層上界的能量指標,大小為8.24焦/cm2.分。

              12、熱帶雨林

              ⑴分布: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兩側,但在大陸向風地帶可以伸展道南北緯15-25度。集中分布在東南亞地區、非洲剛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響著地球上大氣中的碳氧平衡。

              ②地球的儲水庫: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寶庫:在生物進化史中,雨林成為地球上繁衍物種最多、保存時間最長的場所。

              ⑶雨林生態

              ①優越性:全年高溫多雨,光合作用強烈,生物循環旺盛,生物生長迅速。

              ②脆弱性:雨林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地上的植物體內。

              ⑷熱帶雨林破壞

              ①根本原因:當地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貧困以及由此產生的發展需求。

              ②直接原因:人類開發。

              ⑸熱帶雨林的開發(亞馬孫開發計劃)

              ①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開發,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②人口急劇增長,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壞

              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的亞馬孫流域大規模開發計劃: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移民亞馬孫平原、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⑹雨林的保護:在當前的背景下,面對雨林正在遭受毀滅性破壞的嚴峻形勢,應該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①鼓勵保護性開發,如雨林觀光等;

              ②加強環境教育,提高公民環保意識;

              ③森林選擇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結合;

              ④加強森林緩沖區建設。

              高一地理的做題方法

              1、“簡明扼要、條理分明、切中要點”是規范答題的宗旨。有條理,分點答題,形成“知識鏈”,做問答題首先要了解答題的步驟,問什么就回答什么,問幾個問題就分幾節寫。根據題目的給分來組織答案。

              2、答題一定要規范化、序號化、段落化,字跡工整,反映思維的邏輯性,卷面整潔,從形式上達到卷面的完美,因為清晰的卷面能贏得閱卷者好感。

              3、看清圖示: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中很大一部分是與圖相關的。因此,學生應該對各類地理圖像、圖表的特點和作用認真掌握。在答題時認真看清圖像、圖表中所表現的內容,準確、全面而有效地從圖示材料中提取顯性的和隱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將圖像、圖表資料與文字資料有機結合起來,加以靈活運用。

              4、準確表述:對試題進行邏輯分析后,要進行答案的構思,并能夠用準確的語言將答案表述清楚,這也是考試中的重要環節。

              5、注意聯系:各種地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因此,在答題時應該注意地理事物和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同時還要關注跨學科之間的聯系,以及與生活實際的聯系等。

              6、選擇題解題常用排除法,如果正確答案不能一眼看出,應首先排除明顯是荒誕、拙劣或不正確的答案,高考題中這樣的選項一般不多見,只有仔細分析,逐個排除。分析選項本身敘述的正確性。對選項敘述的正確性判斷是做好選擇題的核心任務。

              7、雙項選擇題,對于難以取舍的選項,適當運用“量化法”“提高標準法”和“降低標準法”來確定最終的答案。“量化法”就是對選項的準確率作綜合的評估,“提高標準法”和“降低標準法”需要考生根據對題意的符合程度設立一個較高或較低的指標,最終篩選出所需要的答案。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4

              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1)氣候的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地面狀況、大氣環流、人類活動)

              ①不同氣候類型的氣溫特點

              氣溫的分布,一般是低緯溫度高,高緯溫度低;山上的氣溫比山下低;暖流經過地區的氣溫比寒流經過地區高

              同一緯度地帶內,由于下墊面不同,不同地點的氣溫狀況不同,其中影響比較的大是海洋和陸地

              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比較(北半球)

              氣候類型氣溫日較差氣溫年較差氣溫月最低氣溫月

              大陸性大大7月1月

              海洋性小小8月2月

              ②不同氣候類型的降水狀況

              赤道地區氣流以輻合上升為主,全年雨量充沛

              南北回歸線至南北緯30之間,在副熱帶高壓和信風帶控制下,常年干旱

              大陸的西岸有兩種情況,以亞歐為例,地中海地區(亞熱帶),夏季處于副熱帶高壓中心的邊緣,氣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熱帶高壓向南移,此地受西風帶的控制,多氣旋活動,濕潤多雨。歐洲地區(溫帶),終年盛行西風,各月降水量較多,而且比較均勻

              大陸的東岸,以亞歐大陸為例,處于季風環流的控制下,冬季受來自大陸的冷干氣流的影響,降水不多,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

              大陸的'內部,以亞歐大陸為例,終年受大陸氣團的控制,降水比較少

              兩極地區以輻合下沉氣流為主,全年降水少

              2)氣候的類型(課本47頁的圖2。26)

              3)主要10種氣候類型的判斷(課本48頁圖2。27)

              步驟依據因素變化結論

              判斷南北半球(或最低)氣溫月份6。7。8三個月氣溫北半球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5

              1、大氣的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體雜質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層大氣組成:穩定比例的干潔空氣(氧氮為主)、含量不穩定的水汽、固體雜質

              氮——生物體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動必需的物質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溫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護傘,吸收紫外線

              水汽和固體雜質——成云致雨;雜質:凝結核

              2、大氣的垂直分層及各層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大氣分層氣溫隨高度變化氣流狀況其它特征與人類關系

              對流層越高越低對流占3/4大氣質量;水汽和塵埃;各緯度層高不一致天氣現象

              平流層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飛行;存在臭氧層

              高層大氣存在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太陽活動干擾短波通訊

              3、大氣的受熱過程

              (1)根本能量源:太陽輻射(各類輻射的波長范圍及太陽輻射的性質——短波輻射)

              (2)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的熱力作用)——太陽曬熱大地,大地烤熱大氣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三種形式及各自現象(用實例說明)

              影響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陽高度角(各緯度削弱不同)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了解地面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大氣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

              保溫作用的過程:大氣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大氣逆輻射將熱量還給地面

              (圖示及實例說明——如霜凍出現時間;日溫差大小的比較)

              保溫作用的意義:減少氣溫的日較差;保證地球適宜溫度;維持全球熱量平衡

              4、大氣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的成因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冷熱不均(各緯度之間;海陸之間)

              1、陸地環境的整體性:陸地環境各要素(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陸地環境的整體性。例如我國西北地方各環境要素都體現出乾旱特徵。

              2、陸地環境的地域差異有:

              ①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熱量)——緯度地帶性

              ②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水分)——經度地帶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水分和熱量)——垂直地帶性

              3、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

              ①山地所處的緯度;

              ②山地的海拔;

              ③陽坡、陰坡;

              ④迎風、背風坡。

              4、影響雪

              線高低的因素(雪線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響因素有兩個:

              一是0℃等溫線的海拔(陽坡、陰坡);

              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風、背風坡)

              5、非地帶性因素: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響等。例如我國西北地方的綠洲。

              6、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兩大地震帶是:環太平洋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帶。我國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國位於兩大地震帶中。

              ②地質災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強度;實施護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護植被,改善生態環境;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6

              大氣環境保護

              (1)全球變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氣溫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

              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

              ②毀林。

              危害:

              ①海平面上升,淹沒陸地;

              ②改變各地降水狀況和干濕狀況,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保護措施:

              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強國際合作。

              (2)臭氧層的破壞與保護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類使用制冷設備排放的氟氯烴

              危害:

              ①危害人體健康,

              ②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

              保護措施:減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加強國際合作

              (3)酸雨

              概念:人們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稱為酸雨。

              成因:燃燒礦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筑和文物古跡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減少人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國已經采取了發展潔凈煤技術、清潔燃燒技術等措施來控制酸雨。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7

              1、喀斯特地貌名稱的由來(閱讀歸納)喀斯特是歐洲原南斯拉夫的一個石灰巖高原的名稱,那里發育著各種奇特的地貌。19世紀末,歐洲學者借用該地名稱呼石灰巖地區的地貌,水文現象和景觀。后來“喀斯特”一詞成為世界各國通用的專門術語。

              2、我國喀斯特地貌的分布與研究(閱讀知識窗)喀斯特地貌在我國又被稱為巖溶地貌、徐霞客,早在歐洲人之前就對廣西、云南、貴州一帶的喀斯特地貌進行實地勘察,記錄與成因分析,《徐霞客游記》中有世界上研究喀斯特現象的最早紀錄。

              3、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重點分析)喀斯特作用的本質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對可溶性巖石的溶蝕與淀積作用。其溶蝕與淀積的作用分別體現了化學過程:CaCO3+CO2+H2O====Ca(HCO3)2Ca(HCO3)2====CaCO3↓+CO2↑+H2O影響其形成的因素可以以下幾個方面去分析:

              (1)巖石圈:首先巖石不可溶性是最基本的條件,形成喀斯特地貌最主要的可溶性巖石是碳酸鹽類巖石如:碳巖、云巖等,其次是透水性,巖石空隙與裂隙越多,透水性愈好,喀斯特地貌發育越典型。

              (2)水圈: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離不開水,氣候愈濕潤,降水愈豐富,地表水與地下水的`流動性愈好,從而提高了喀斯特地貌的發育程度。

              (3)大氣圈:首先大氣中的與水體中CO2的含量是影響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重要物質,其次氣溫愈高,有利于加快上進化學反應,可促進喀斯特地貌的發育,由此,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一般分布在較低緯度地帶。

              (4)生物圈:水的溶蝕作用不僅取決于水中CO2的含量,而與水中有機酸與無機酸的數量有關,而水中酸性含量與生物的生命活動密切相關。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8

              氣象災害

              主要的氣象災害:是指因暴雨洪澇、干旱、臺風、寒潮、大風沙塵、大(濃)霧、高溫低溫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災害。

              臺風災害防御措施:加強臺風監測,及時發布臺風預報或警報,及時組織大家做好抗臺風工作。

              暴雨澇災防御措施:利用氣象衛星對暴雨、洪水進行監測,提高預報正確率,減輕洪澇災害損失。

              工程措施:修筑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或滯洪、蓄洪區等)。非工程措施:洪泛區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警系統;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和對策;實行防洪保險等。

              旱災防御措施:

              ①實行農林牧相結合的農業結構,改善干旱區的生態環境;

              ②種植耐旱作物;

              ③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營造防護林,改進耕作制度等。

              寒潮防御措施:提前發布準確的寒潮消息或警報,提醒有關部門做好防寒準備。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9

              一、地球的內部圈層

              地球內部的結構的研究:由于地球內部的知識主要來自對地震波的研究。

              當地震發生時,地下巖石受到強烈沖擊,產生彈性震動,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這種彈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縱波(P波)和橫波(S波)之分。縱波傳播速度較快,可以通過固體、液體和氣體傳播;橫波的傳播速度較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為界,可以將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經過不同介質的界面時就會發生反射和折射現象,科學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質,通過對地震波的精確測量,了地球內部的結構。

              (2)從地球內部地震波曲線圖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發生突然變化,這種速度發生突然變化的面,叫做不連續面。

              (3)地球內部有兩個不連續面。一個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處(指大陸部分),在這個不連續面以下,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都明顯增加。這個不連續面是奧地利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首先發現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個在地下2900千米深處,縱波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則完全消失。這個不連續面是德國地震學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為界面,把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所以地球的內部圈層是依據地震波傳播的突然變化的兩個不連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來劃分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層

              各外部圈層的概況比較

              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等,這些圈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0

              世界各區域資源分布:

              一、東亞:

              1、朝鮮境內有豐富的'森林、礦產資源;

              2、日本國內森林資源、水利資源、漁業資源豐富;

              二、東南亞:

              1、礦產以錫、石油為主;

              2、種植業發達:

              (1)馬來西亞:天然橡膠,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亞:胡椒,金雞納霜(第一);

              (3)菲律賓:椰子,蕉麻;

              (4)泰國:水稻;

              三、南亞:

              1、印度礦產主要以煤、鐵、錳礦為主,分布在德干高原北部;另外土壤肥沃,耕地面積大;茶葉、小麥等出口;

              四、中亞:

              1、小麥,棉花,畜產品;

              2、礦產豐富,種類多樣,煤,鐵,石油(分布在里海沿岸);

              五、西亞和北非:

              1、石油資源豐富:分布在波斯灣沿岸以及伊拉克境內,儲量占世界的一半,開采量為1/4,出口量第一:

              2、特產:土耳其安卡拉羊毛、摩洛哥橄欖油、阿富汗紫蓋皮羊毛、伊拉克椰棗;

              3、北非的鐵礦分布在利比亞、埃及與蘇丹境內,磷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區;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礦產:金剛石、錫、鋼鐵、鋁,銅(贊比亞),黃金(南非)、鐵(利比亞),石油(尼日利亞)鈿礦(南非);

              2、水利資源豐富:世界第二;

              3、動物資源豐富:獅子,大象,猩猩;

              4、生物資源豐富:可可,丁香,劍麻;

              七、西歐:

              1、礦產:煤(大不列顛島)、鐵(大不列顛島西海岸)、石油(北海);

              2、旅游資源-人文景觀,自然景觀;

              八、歐洲東部和北亞:

              1、森林資源(第一);

              2、水力資源;

              3、礦產:石油(西伯利亞平原、東歐平原),天然氣,煤(中西伯利亞高原、東海岸),鐵礦(東歐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有色金屬(錳銅鋁鋅);

              九、北美:

              1、礦產:煤(美國東北部),鐵,石油,天然氣,鋼金鋁鋅-有色金屬(美國西部);

              2、森林(寒帶針葉林,溫帶闊葉林),草場,水力——美國;

              3、加拿大——森林(為原料,新聞紙加工),石油,鐵,煤,鎳(占世界80%),漁業資源豐富;

              十、拉丁美洲:

              1、礦產:石油(墨西哥東南沿海,委內瑞拉沿海),鐵,錳(巴西高原東部),銅(智利世界最多),銀(墨西哥安第斯山脈);

              2、水力:巴西高原;

              3、生物:植物-森林(紅木,烏木);

              4、經濟作物(咖啡,香蕉,甘蔗);十一、大洋洲:

              1、礦產-鐵(塔斯馬尼亞島),煤(澳大利亞東部沿海);

              2、稀有動物-鴨嘴獸;

              十二、南極:

              1、礦產-煤,鐵,石油,天然氣,生物,淡水;

              2、生物-企鵝(鳥類),海豹,鯨,磷蝦;

              3、淡水水庫;

              十三、北極:

              1、豐富生物資源:北極熊,海豹;

              2、礦產:煤(30億噸),石油(100-200億桶),天然氣;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1

              地球的運動

              1、地球運動的特點:

              地球運動圍繞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自轉運動,地軸自西向東,北逆南順

              恒星日(真正周期)

              太陽日(晝夜更替的周期)

              角速度:15°/小時

              線速度:赤道,向兩級遞減

              公轉運動

              太陽自西向東

              恒星年(真正周期)

              回歸年

              近日點:(1月初)快

              遠日點:(7月初)慢

              2、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書本18頁圖1—3—5)

              黃赤交角:概念:黃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間的夾角度數:目前是23°26′

              產生的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

              3、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示意圖(圖自畫)(書本19頁圖1—3—6)

              回歸年:是以春分日為參考點的。太陽連續兩次通過春分日的時間間隔。

              …………………………………………23°26′N

              0°

              ………………………………………23°26′S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晨昏線晨線:由到

              1)產生晝夜更替昏線:由 到

              晝夜更替周期:

              意義:使地面白天增溫不至于過分炎熱,夜晚冷卻時不至于過分寒冷,保證了地球上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

              2)產生地方時

              ①定義:因經度而不同的時刻,叫地方時。同一條經線上,地方時相同。

              ②特點:東早西晚15°/時4°/分鐘

              ③計算公式:求地方時=已知地方時+/—時差(東“+”西“—”)

              ④區時:①定義:每一時區,以該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該區區時。

              ②計算公式:求區時=已知區時+/—時區差(東“+”西“—”)

              ③北京時間=東八區區時=120°E地方時

              3)使物體水平運動方向發生偏轉

              偏移規律:沿運動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無偏轉

              4)地球呈橢球體也和地球自轉有一定關系

              5、地球公轉與自轉共同作用下產生的地理意義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2

              一、地球內部

              1、地殼

              (1)分層

              A硅鋁層:以氧、硅、鋁為主,鈉、鉀較多

              B硅鎂層:以氧、硅、鋁為主,鎂鐵鈣增多

              (2)結構特征

              地殼厚度不均和硅鋁層不連續分布

              2、地幔

              3、地核

              二、巖石圈

              1、范圍

              2、組成

              巖漿巖:花崗巖、玄武巖

              沉積巖:石灰巖、頁巖、砂巖

              變質巖:大理巖、板巖、石英巖

              三、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

              (1)類型:變質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

              (2)地質構造:褶皺:背斜和向斜;斷層:

              2、外力作用

              風化、侵蝕、搬運、堆積、重力、化學作用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3

              地理環境整體性的應用角度分析

              (1)分析地理環境要素與環境總體特征協調一致的關系。常分析某一區域自然景觀的成因,如結合地理位置分析氣溫、降水等對生物景觀的影響。

              2)分析地理環境某一要素變化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的變化。一般結合區域圖、景觀圖、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運用各地理要素間的相互關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變化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3)根據不同區域之間的`聯系,分析一個區域的變化對其他區域的影響。常結合某一地區環境的變化,分析環境問題成因;結合題目提供的自然現象或過程,提取出所要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與之相關地區內在的關聯性和演變過程的因果關系。

              (4)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決定了在協調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時,必須考慮陸地環境的整體性特征。在分析具體問題時要遵循“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確人類活動所牽的“一發”是哪一要素,進而逐步分析這“一發”的變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發生的變化,最終導致“全身”呈現出怎樣的變化。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4

              1、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原因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穩定的光照條件,安全的空間運行軌道。

              地球適宜的自身條件:日地距離適中,體積質量適中,地球內部物質運動促進海洋的形成。

              2、太陽活動標志:黑子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對地球氣候的.影響、干擾電離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對地球磁場的影響。

              3、自轉地理意義:

              ①產生晝夜交替現象;

              ②產生地方時差異;

              ③水平運動物體的偏向;

              ④地球橢圓體的形成。

              4、公轉地理意義:

              ①晝夜長短的時空變化;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時空變化;

              ③四季的交替;

              ④五帶的分布。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5

              水循環: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 能量來源:太陽能和重力能

              類型:包括海陸間大循環、內陸循環、海上內循環

              主要環節:包括蒸發,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徑流(分地表和地下徑流)等。

              意義:①聯系四大圈層,在它們之間進行能量交換和物質遷移,塑造地表形態②使各種水體相互轉化,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③更新陸地水資源。

              人類對水循環的影響:主要對地表徑流,及對小范圍的'蒸發、降水環節進行影響,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見的形式。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09-29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10-08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0-27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歸納10-11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8-16

            高一地理下冊知識點總結大全09-26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7-14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5篇)10-16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5篇10-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asmr| 亚洲丁香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播放| 成年人免费在线播放视频| 亚洲女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18| 国产日韩aaaa片毛片|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av|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9apgf| 免费精品视频在线| xxxx国产| 99久久久国产精品消防器材|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嫩草| 99re8在线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日本成人在线网| 日本狠狠操| 亚洲另类丝袜综合网| 色综合久久成人综合网| 成人一级免费| 色版视频在线观看| 一个好妈妈在线观看| 苍井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无码精品尤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农村妇女在野外高潮| 亚洲 欧美 日韩系列| 久久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爱欲| 粉嫩av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av一本久道久久波多野结衣| 黄色一级片国产| 亚洲热在线| 日韩一级一片|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喷潮|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国产男女无套| 午夜激情综合| 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古装激情偷乱人伦视频| 狠狠综合久久综合88亚洲| 成人国产精品入麻豆| 天堂网一区| 中出一区二区| 玩弄少妇的肉体k8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