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評課稿集錦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評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評課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發展,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那要怎么寫好評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恐龍評課稿集錦,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恐龍評課稿集錦1
公開課,真是個磨人的小妖精,為了上好它,我們絞盡腦汁,我們廢寢忘食。但通過一次一次的磨,我們卻也能清楚地感受到自己的變化。為了上好《恐龍的滅絕》這一課,卓老師也是做足了準備,在一次次的試教中改進設計,在改進中提升自己。觀看了卓老師的兩節《恐龍的滅絕》,明顯感受到她的進步。
在第一節課中,卓老師主要呈現了四個方面的教學。首先以《我是霸王龍》的繪本閱讀作為激趣點,讓學生說說對恐龍的了解;接著抓“滅絕”二字,理解詞語意思的同時走入課文,學習恐龍滅絕的原因,在句子中學詞,在兒歌中學詞,用“加一加”、“編兒歌”等方式識字、認字,在認字中認認真真寫字;然后學習第三自然段,在學生排序的過程中滲透句與句之間的聯系,關注科普小品文的特點;最后以一個排序練習作為拓展延伸。
整個過程,感覺教師刻意關注學生的學,形式是多樣了,可學生得到了好像沒那么多。再看這樣一節低段閱讀課,原本課堂上學生的讀書時間總量不能少于10分鐘,讀書方式要多樣。可這堂課除了前面的自由讀、第三段3個學生分句讀外,讀書的時間就非常少了。忽略了讀的訓練,學生的理解自然無法深入。第三自然段作為這堂課的學習重點與難點,時間上的體現也有所偏移:花了30分鐘的時間進行前面的導入、識字、寫字,只給了這段話10分鐘的學習。為了關注到這段話的構段特點,卓老師采用在黑板上粘貼關鍵詞幫助學生梳理因果關系,以問題:“這些關系中能不能去掉一個?”幫助學生理解句與句之間的關系。看似重點學了,可學生不用老師的教學,也能很好完成后面的拓展練習。這所謂的教,意義好像不大。
但在第二次的聽課中,卻給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覺。這一回,卓老師主要設計了三個板塊的學習:
一、直接揭題導入;
二、識字、寫字教學;
三、第三自然段的學習。
板塊越發清晰、明了,學生也有了更多學習的時間,對于段落的特點也有了清楚的了解。特別是在第三自然段的學習這個板塊中,卓老師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因為沒有陽光照射,植物大量枯萎、死亡,那些以植物為食物的恐龍和其他動物,漸漸地死去了”以及“隨著動物的減少,食肉的恐龍找不到足夠的食物,也漸漸地滅絕了”這兩個句子,抓住關鍵詞“大量”、“枯萎”、“漸漸地”,讓學生想象枯萎的畫面,借助圖片劍龍、馬門溪龍、霸王龍、蠻龍的`消失,加深對句子的理解。再者,這些恐龍都是學生們了解比較多的,學生學習興趣比較濃。卓老師為了讓學生明白這段話句與句之間的聯系,先讓學生給學習單中的內容進行排序,再出示自己的排序,讓學生說說為什么老師排的是不對的。這樣,句子之間的前后關系就被學生找出來了,科學小品文的特點也隨之而出。接著是多種方式地讀:師生合作讀、男女生合作讀。在讀中積累語言,在積累中運用語言。最后創設情境而進行的復述“黑暗說”,就是對語言積累很好的運用。
第一節課到第二節課,不論是老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有了質的飛越。但從兩節的觀課中,也提個人的幾點小小的意見:
1、要根據學生的學情設計教學。如在教學“龐大”這個由近義詞組成的詞時,師在出示課文中由近義詞組成的詞讓學生認讀后讓學生也來說說這樣的詞還有哪些。因為學生之前沒有學習經驗,對他們而言就成了難題。還有就是在給“孵蛋——浮出”編兒歌分辨“孵和浮”時,學生也沒辦法完成任務。
2、在最后一環節“我為大家介紹恐龍滅絕之黑暗說”時,應讓多幾個學生起來復述,檢驗是否掌握。
恐龍評課稿集錦
恐龍評課稿集錦2
《恐龍的滅絕》是二年級下冊的一篇科學知識小品文。全文以科學家們關于恐龍滅絕的說法為線索,介紹了恐龍滅絕的五種原因。課文層次清晰,脈絡分明,首先第一段向我們提出了,龐大的恐龍為什么會消失這樣一個問題。接著2-4段分別寫了恐龍滅絕的一種說法、另一種說法和其他種種說法。最后一段總結恐龍滅絕的種種說法還不能完全讓人信服,至今還是個迷,激勵人們繼續去探究。課文的內容和主題,引起了孩子們的探究心理,是一篇對學生進行用智慧的目光去觀察,發現身邊的科學,豐富學生對恐龍的了解,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的`好文章。
聽了郭葉青老師《恐龍的滅絕》一課,感悟頗多,體會如下:
郭老師的課層次清晰、環節分明,為我們展現了一堂層次感強、結構美的課。
在課堂中,郭老師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學生的學習基礎為基點,始終以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的角色出現。復習字詞時,郭老師運用“我是識字小能手”既檢查了認字又導入了課題,引出了恐龍。接著郭老師和學生交流了一些恐龍知識,并隨即引出了課題。探究恐龍怎么會滅絕?
為了使學生理解“短多了”,郭老師將人類的歷史和恐龍的歷史做了對比,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和朗讀句子。
郭老師在整堂課中非常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如:換詞語理解詞語,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語等。
教學有層次,多種學習形式相結合。比如在學習恐龍滅絕的第一種說法時,李老師在讓學生先讀,指名試著說說,然后再填空,最后自己概括,層次感很強。另外在學習恐龍滅絕的說法的重點段中通過填空、排順序多種學習形式相結合,避免了學習的枯燥、乏味。
巧妙抓住第四段末尾的“……”,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探究更多恐龍滅絕這個謎的興趣。
郭老師為我們開出了這樣一堂課,真的非常感謝她,讓我學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收獲頗豐。
恐龍評課稿集錦3
本周,我們語文教研組聆聽了二年級兩位語文老師執教的《恐龍的滅絕》一課,課題雖然一致,但教學風格卻各有千秋。
共同點:
一、備課精心,準備充分。兩位教師在課堂上對重點把握都相當到位,講解細致,都關注了學生詞語的理解、積累與運用;而且課前都準備了有關恐龍的圖片、視頻,最大限度輔助學生攝入了解恐龍的知識。
二、教學條理清晰,兩位教師都是圍繞幾種說法展開教學,深入細致的引導學生學習,之間都特別注重語文工具性的體現。如:省略號、分號的.講解“因為……所以……”的說話訓練,都非常的細致。
不同點:
一、前者注重學生的實踐,二者注重學生的自我探究。高老師在引導理解重點的時候,給出卡片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排練順序,動手實踐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郭老師則使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讓學生概括每種說法,培養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二、前者重練筆,后者重。高老師后面設計的讓學生寫“我想寫給——”很大限度拓寬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妙語連珠;而郭老師課上更多的是啟發:“你最想研究什么問題?”鼓勵學生質疑“你發現了什么”鼓勵發現句子中帶點詞的共同點;“學了課文后你有什么想法?”引導學生繼續他探究的欲望。
總之,兩節課雖同課異構,但卻各有特色!
恐龍評課稿集錦4
《恐龍的滅絕》作為一篇科學小品文,相對而言語言準確、嚴密,科學性較強,趣味性不足。可楊老師卻敏銳地捕捉到意象豐富的詞眼,讓學生積極體驗,為教學內容的縱深處延展推波助瀾。任老師為我們帶來了一節語文味十足的科學小品文閱讀教學課例,讓我們受益匪淺。
下面就談談我對這堂課的一些感受和看法。
一、激趣——未成曲調先有情
在導入新課前,蘇老師出示了一些有關恐龍的圖片,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上來談恐龍,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師引導:這些朋友外形千奇百怪,性情迥然各異,食物的種類也各不相同,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恐龍。隨機教學“恐龍”。同時師又通過地震龍的資料,用學生身邊的事物進行參照,把數字具體形象化,讓學生真切地體悟恐龍的“龐大”,驚嘆它們歷史的漫長。可就在此時,教師話鋒一轉,用低沉的`語氣說到:可是,這只不見了,這種消失了,這許多許多的恐龍都死去了,當最后一只恐龍死亡,我們再也見不到恐龍了。這就叫“滅絕”你帶著怎樣的感覺來讀?為什么?孩子們的情感立刻被喚醒,不解,好奇,惋惜,期待等等各種情感隨之被激活,求知的欲望被激發,為下文的學習鋪墊了低沉的情感基調。。
二、詞語感悟促情感
王尚文先生一再強調,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要使語文教學回到語文的本位上,堅守語文教學,教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顯然蘇老師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且不說“恐龍”“龐大”等詞設計的精妙,單以“嚴寒說”教學為例。“嚴寒”“突然”“耐不住”一詞的教學,教師通過創設情境:讀到了“嚴寒”,你想到了什么?讓學生想象“嚴寒”的畫面,用學生自己的語言把“嚴寒”具象化,從而再現恐龍在寒風中瑟瑟發抖,漸漸死亡的情景。詞語教學與閱讀教學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緊接著,師問:“可是其他動物也經歷了嚴寒,但他們活了下來。和它們相比,恐龍缺少什么來幫助它度過嚴寒?”從而引導學生用(用如果……就……)的句式說話。理解和運用緊密結合,語言的習得和內化相得益彰。引讀:可是,很可惜,恐龍沒有冬眠的習慣幫助它們躲避寒冷(它們耐不住嚴寒,就慢慢地消失了。)很不幸,恐龍也沒有厚厚的皮毛來保暖,于是(它們耐不住嚴寒,就慢慢地消失了。)以讀促悟,以悟帶讀。
可是經歷了多少次的寒來暑往經歷了多少次的考驗,為什么這次就挺不過去了?這一句話中,你讀到了那一個重要的詞?引導學生發現“突然”一詞。師點撥
這個詞用得真準確。在不經意處滲透了科學小品文的準確、嚴密的語言特點。于細節處見功力啊。
正所謂“不是錘的敲打,而是水的輕歌曼舞才使鵝卵石臻于完美的。”蘇老師就用這水樣的藝術靈動地詮釋著詞語教學的真諦。恐龍的滅絕評課稿設計
三、體驗感悟有深度
蘇老師在教學“撞擊說“時,敏銳地捕捉“撞”這個詞眼“撞”的體驗逐層深入,先通過學生對撞車畫面的想象,感受“汽車變形,玻璃粉碎,人員傷亡”等后果,再連接行星撞擊地球的視頻,結合教師激情的語言描述,給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在語言的積淀中體驗文本。使學生感悟“塵埃,黑暗,枯萎,死亡從而使恐龍的滅絕走向必然。
縱觀整一堂課,這一些重點詞語猶如如一粒粒珍珠,被精巧的問題串起,圓潤飽滿,引人入勝斧鑿之痕,把我們帶入恐龍的世界。
恐龍評課稿集錦5
三年級《恐龍》一課。《恐龍》是它一篇知識性短文,介紹了恐龍的種類、形態和生活習性,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恐龍的喜愛之情。恐龍生活在遙遠的古代,誰也沒有見過,它的種類、形態、外形和習性都是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所進行的研究推測。正因為如此,作者多處運用打比方、作比較、列數據等說明方法進行具體的描述。那我們在教這樣的課文時應該如何去教呢?
龐老師的課,給我了很大的啟發。雖然板書的內容很多,但給人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特別是講恐龍的形態時,深入淺出的讓學生明白了,打比方的.好處和怎樣打比方。比如講梁龍像移動的吊橋時,老師先出示關于吊橋的圖,讓學生通過已有的生活動經驗,來理解打比方的好處。最后還總結了打比方的方法(要用熟悉的、相似的來比方)學生頓時就明白了如何給一個事物來打比方。我覺得此處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更掌握了一種方法,讓學生得到了有效的發展,值得我今后去學習。
還有一處在講解劍龍時,學生對于“劍”和“箭”區分不清,老師還是先通過圖,然后再通過偏旁讓學生學會區分,不僅理解掌握好了詞語,還教學生學會了辨析詞語的一種方法。
讓學生在這樣一篇知識性短文中,也感受到學習語言文字的魅力。
恐龍評課稿集錦6
《飛向藍天的恐龍》一課是一篇科普說明文,文章篇幅較長,重點難點明晰,不像其他文本那樣蘊涵的情感豐富。恐龍雖然是孩子們非常感興趣的事物,畢竟沒有直觀的認識,尤其演化過程年代久遠漫長,要把文字梳理出來,理成一條明晰的線索,加以想象理解,僅靠常規教學手段效率低,效果差,有較大難度。老師很容易步入一個誤區,就是上成科學課。李國海老師能抓住這種文本特點,既揚“科普”特色,又凸顯“語文味”,在把握說明文的特點上為我們做了很好的詮釋。
李老師制定了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學法教授,學生的學習方法明確了,積極性也提高了一些,讓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學到方法,鍛煉交際能力,培養自主合作探究意識的能力目標。
一、詞語教學落實有效設計。
在詞語教學這個環節,李老師有針對性地分行呈現,落實各個訓練點。結合當地平舌音與翹舌音不分的語音缺陷,適時糾正學生的平翹舌音,讓學生交流識字方法,并指導書寫。在這個教學環節,李老師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讀,在重點正音的同時,不忘兼顧理解詞語意思。
二、致力于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的準確性。
課文中向我們介紹的科學知識,學生讀讀說說就能明白,不難理解,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品味課文是怎樣準確介紹科學知識,這兩者互相依存,相互促進。也就是我們不僅要關注“說什么”,更要關注“怎么說”的問題。李老師在這節課中對語言的捕捉和敲打的例子很多。如:“漫長”使用與否中,感受科普說明文的用詞的準確,語言的.魅力。這樣,加深了對科學知識的把握,又提升了語文素養。其中一處,老師出示了“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經過演化,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這兩句話,讓學生對比朗讀,從中不僅體會到“一支、漫長、最終”三個詞語不能省略,在語言實踐中體現出科普文章語言的準確性,讓學生學習錘煉語言。
三、讀寫鏈接,有效仿寫。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李老師抓住“說到恐龍,人們往往想到兇猛的霸王龍或者笨重、遲鈍的馬門溪龍;談起鳥類,我們頭腦中自然會浮現輕靈的鴿子或者五彩斑斕的孔雀。”這個重點句。讓學生關注這兩個分句在表達方式上的相同點。深刻體會相同的意思,不同的用詞。在這個教學點上,凸顯了“語文味”,有效落實了語言文字的訓練。
以上這些亮點給我們今后的教學樹立了榜樣。俗話說得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因此,每堂課下來,難免會有缺憾。
一是上課的語言比較平淡,沒有激情,應該用豐富多彩的語言去打動學生。
二是語言有點重復。對于提的問題也不應該重復,要讓學生有時間去思考。這也是需要改進的地方。
【恐龍評課稿】相關文章:
《恐龍》評課稿07-03
《恐龍》評課稿11-21
恐龍評課稿06-07
《巨大的恐龍》評課稿01-15
恐龍的滅絕評課稿11-27
語文《恐龍滅絕》評課稿11-17
《飛上藍天的恐龍》 評課稿06-03
《恐龍》評課稿(合集15篇)04-13
(合集)《恐龍》評課稿15篇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