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小學信息技術說課稿3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信息技術說課稿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信息技術說課稿 篇1
大家好!今天我匯報的內容是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術》小學版第4冊第26課《認識計算機》的教學設計。本節課我將從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深入從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目標、教法和學法以及教學過程等六個方面進行說明。
一、教學內容及對象分析:
《認識計算機》是教材第4冊第二單元教學內容。本單元主要是介紹計算機硬件知識,主要包括計算機的發展,系統組成,計算機主機,存儲設備和輸入、輸出設備等內容。通過學習,教師讓學生了解和認識常見的計算機硬件設備,深入理解硬件與軟件之間的關系。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介紹計算機發展史,計算機的分類,及計算機軟、硬件系統的組成。
本節課授課對象是六年級學生,在這之前學生已經對計算機了有一定的了解,他們認識電腦鼠標、鍵盤等硬件設備,還掌握了常用的應用軟件操作。但孩子們對計算機的發展及計算機的系統組成認識不是很清晰。通過本節課學習孩子們將進一步了解計算機的歷史和發展趨勢以及認識計算機的系統組成。經過本課學習之后,對學生進一步了解計算機主機的外觀及內部組成,及了解存儲設備和輸入、輸出設備有很大幫助。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對電腦有著很強的好奇心,并且對學習電腦有很大的興趣。
但是由于以往我們只注重軟件的應用,對計算機的系統組成卻不十分了解。因此,認識計算機的系統組成及如何區分系統軟件和應用軟件就成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為了突破本課的重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尋求讓學生多觀察問題、發現問題,多與同學間進行合作交流,努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
二、教學目標:
本課學習材料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操作性強,適合學生進行自主探索、自主發現式學習。根據教材特點與學生實際,我制訂以下三維學習目標:
1、了解計算機的歷史和發展趨勢。
2、認識計算機的系統組成。
3、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硬件知識的興趣。
4、提高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互相合作意識品質。
三、教學環境:局域網環境
本課需要教師通過傳奇或騰圖軟件進行演示操作,在進行評價時也需要展示學生作品,因此要求在局域網環境中進行教學。
四、教法闡述
依據考慮到學生年齡特點,設計本課時,在學生學習基礎知識,訓練運用技能的基礎上,著重考慮了興趣和能力的培養。具體表現為以下三方面。
1、情境設計樂學、想學
自己用電腦演示:由于小學生在機房的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多講無益,對于簡單只是干脆就不講,讓學生自己掌握,老師講給予適當點撥。教師將基本的操作規則告訴學生,就讓他們自己去做了,因此,最后在總結時,學生對于剛才自己的勞動一定很在意,無論是發言的同學,還是聽講的同學,都會十分認真,可以很好的達到學習的目的。
2、任務設計 使學生會學
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在這堂課中,每個小組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任務,學生通過對所擔的任務進行思考、分析、完成。在教師的演示操作過程中,也只是點到為止,給學生留下很大的操作空間。由學生被動聽,而變為主動完成任務的過程。因為是主動的做,將枯燥的知識練習暗藏于生動有趣的任務之中,不但使學生情緒飽滿,而且將學到的知識用于實際操作中,有利于對新知識的理解、掌握和熟練運用。
五、學法指導
本課教給學生的學法是“接受任務——思考討論——合作操練——總結鞏固”。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故此本課教學過程中,巧妙設計,讓學生帶著一個個任務通過上網搜索、課堂討論、相互合作、實際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學習,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
六、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以及信息技術課程學科特點,結合六年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設計教學流程如下:
(一)任務驅動,激趣導入
(二)初步嘗試,探究新知
(三)教師引導,鞏固新知
(四)強化練習,形成技能
(五)課外實踐,拓展延伸
具體闡述如下:
(一)激趣導入 講授新知
首先,教師開門見山直接問學生你喜歡電腦嗎?會用電腦干什么?同學們會這么多呀!現在我可要考考你們了:看,知道這是什么嗎?(課件出示埃尼阿克)ENIAC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加以簡單的總結:它是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名為埃尼阿克,它于1946年生于美國,它的主要元件是電子管。
此環節設計目的是創設美好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利用學生的愛心,樂于助人的精神有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情景中主動、積極地接受任務,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為全課奠定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同時復習已經掌握的操作技巧,為后面的教學打下鋪墊。
(二)教師引導,探究新知:
同學們,隨著第一臺計算機的產生,計算機就得到了不斷的發展,你們能通過自己的能力找到答案嗎?
任務一:電腦發展史
如:計算機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
時期 組成器件 時間
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 (1945年~1955年)
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 (1955年~1965年)
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1965年~1980年)
第四代大規模集成電路 (1980年~至今)
這一環節我把學生分成4人1小組,分工協作1位組長,2位搜索資料(不僅僅只有網上收搜索),1位加工整理,1位負責匯報。這個環節我放手讓學生看教材、或上網找資料自己完成任務。孩子們都有很強探索欲和表現欲,教師正是抓住了孩子們這一心理特點,讓學生親自體驗,在探究中學習到蘊含在其中的技能。在這種情境中,就有可能使學生充分發揮潛能。可能有人會擔心這一環節放手讓學生去做,有的孩子完不成任務會挫傷他的積極性,我認為孩子都有很強的好勝心,這一環節他沒有完成任務反而會促使他帶著問題更好的學習。
講解完后教師出示幾幅現代微型機的圖片。讓學生認一認,說一說,再出示任務二。
任務二:計算機的分類(看書、老師課件)
計算機系統的組成:一個完整計算機系統的組成. 運算器. CPU 控制器. 主機 寄存器. 內存 隨機存儲器(RAM).只讀存儲器(ROM). 計算機系統 外部設備 輸入設備. 輸出設備. 軟件 系統軟件.應用軟件.
任務三:想像未來的電腦會是什么樣的?
當學生完成任務后教師讓學生想像未來的電腦會是什么樣的?你的未來電腦都有些什么?學生會說有鍵盤、鼠標等。這時教師引出計算機中能看的見得和摸得著的叫做硬件。如鼠標、鍵盤、顯示器等。
教師舉例:音樂、畫圖我們能摸得著嗎?那么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我們就把它叫做“軟件”。(板書)
計算機中也是一樣的,你能舉例說明嗎?(畫圖、Word、電子報刊等)同學們說得都很好,這些都是軟件。可是我有個問題了,我想聽音樂,可是連計算機都打不開了,我還能聽嗎?那么,這些能管理計算機的軟件就是系統軟件。因此,我們又將軟件分為:系統軟件和應用軟件。(板書)
這一環節,學生在教師的講解演示以生活中的事物為例子來說明計算機系統的組成,使學生很容易就區分出了系統軟件和應用軟件。很好的突破了本課的重難點。
(三)強化練習,形成技能:
測試1:繼續收集你們小組探究的問題。
測試2:你能想像出未來計算機會發展成什么樣嗎?能把它畫出來或描寫出來嗎?
測試3:小組間互相出題測試,看看誰的新知掌握的好。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愛的內容進行鞏固練習,使原來枯燥乏味的機械練習充滿了生機,學生在亢奮的思維狀態下進一步鞏固新知,也促使學生樂學、善學。
因此,本課中我采用師評、生評、互評、自評等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如教師在學生作業中找出有特點作品,讓學生自己進行評價或讓同學對作品進行評價,這樣在評價的過程中學生也可以進一步鞏固所學內容。同時,也加強了小學生口頭表達的能力。
(四)課外實踐,拓展延伸:
讓學生把本節課收集到的內容回家后制作成電子報刊或小動畫,然后當小老師講解給自己的親人和朋友聽。
給學生一個開放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應用信息技術的實踐能力,激發學生課外收集信息、加工整理信息的欲望,同時也是一次很好的反饋機會。
總體思路: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給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為學生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讓他們學得更主動、更輕松;力求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達成教學目標。
小學信息技術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小圖片大作用》是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編著的小學教科書《信息技術》四年級第7課的課程。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Word這個文字處理的好工具,學會了用Word寫文章及簡單的排版等操作知識;在此之后,學生還將繼續學習在Word中插入藝術字、插入表格等其他幾種實用的功能。因此,本課教學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讓學生掌握在Word中插入圖片、編輯圖片的方法,能夠編輯圖文并茂的文稿。
過程與方法:通過“古詩配畫”活動,讓學生體會圖、文結合形象直觀,能更清楚的表達主題的信息。
情感與態度: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作品創作過程中培養審美意識、創造能力、觀察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掌握插入圖片的基本方法。
2.教學難點:圖片大小的改變及環繞方式的設置。
二、說教法
信息技術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在教學中必須“立足基本操作,滲透基礎知識”,從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信息處理任務出發,引導學生由易到難完成任務,以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把“古詩配畫”活動貫穿整個教學,并采用了情景導學法與任務驅動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輔之以演示法、遷移法,并借用了藝術課的“三位一體(即欣賞、技能、情感)”教學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期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使學生具有獲取、傳輸、處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從而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
三、說學法
本課教給學生的學法是“接受任務──自我探索──思考討論──合作操練”。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故此本課教學過程中,巧妙設計,讓學生帶著一個個任務通過課堂討論,相互合作,實際操作,自我探索,自主學習,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
四、說教學環境
1.教學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室。
2.學習資源:提供聲音、文字、圖像、操作步驟演示。
五、說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以及信息技術學科特點,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設計教學流程如下: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在課的開始我是這樣設計:我讓學生伴隨著古典音樂背誦自己喜歡的古詩,孩子們伴隨著音樂,沉浸在古詩的美好氛圍中。并讓他們把古詩輸入并保存在電腦中。
學生完成后,教師引導說同學們掌握了這么多首古詩,老師對你們真是刮目相看,但是老師這里有一位新朋友,它不服氣了,想和你們比一比——(大屏幕展示)電腦小博士。展示完電腦小博士的作品以后很自然的就引出了這節課課題:小圖片大作用。教師還用電腦小博士來激勵學生:小博士在關注著我們,你們對自己有信心嗎?
(這里運用了逆向教學法,向同學們展示“古詩配畫”作品,形式多樣的“古詩配畫”深深地吸引了孩子們,教師引導學生廣開思路,大膽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激起了他們在Word中插入圖片的興趣。)
(二)自主探究,自主學習
本環節分三個層次展開:
第一個層次:找工具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沒有把在Word中插入圖片的方法直接教授給學生,而是先讓學生打開書,自己找到插入圖片的方法──“插入-圖片-來自文件”,找到的同學匯報。教師利用網絡教室中的屏幕廣播演示剛才的方法,讓學生由抽象思維轉變到形象思維。選擇插入的圖片時由學生選擇并讓其說明原因。教師師再強調插入的圖片要適合這首古詩的意境,不是隨隨便便一張圖片就可以的,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注:這里的圖片是學生利用課上和課下時間搜集的素材)
教師再介紹Word中的“剪貼畫”功能。Word中有一個“剪輯庫”,提供了豐富的剪貼畫,該庫中的圖片內容包羅萬象,我們可以直接從剪貼畫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圖片,免去了自己查找圖片素材的麻煩。
學生自己操作練習,給自己喜歡的古詩配上圖片。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當學生遇到問題,先讓學生自己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第二個層次:改變圖片大小
(這個層次和第三層次是根據課堂隨機教授的)學生插入圖片以后,請同學們欣賞并評價自己的作品。學生會根據自己的審美說出覺得滿意,或是不滿意。這時教師適時的說出“你最想修改哪兒?”(師根據學生的意見來教授改變圖片大小的方法或是設置圖片環繞方式。)屏幕廣播演示:在所插入的圖片上單擊鼠標左鍵,讓學生觀察圖片的四周有什么變化?學生觀察到圖片的四周出現了小方點。把光標放在小方點上,光標會變成什么樣?(雙鍵頭)這時候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拖動雙鍵頭,觀察圖片的變化。(圖片的大小改變了)
(此環節的設計目的不是讓老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而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由學生提出問題,老師幫助解決問題。)
第三個層次:設置圖片環繞方式
教授完改變圖片大小的方法以后,根據學生需要再教授“設置圖片環繞方式”的方法。在這里,“圖片環繞方式”有多種,教師只教授其中的一種,其余幾種讓學生自己去嘗試發現、小組交流。并給出另一個任務:在不同環繞方式下拖動圖片,看看有什么不同的變化?
這里給學生8-10分鐘的時間。教師可以走到學生中間,鼓勵學生遇到問題相互討論、協作解決。學生基本完成后,教師讓學生到前面匯報。
(這一環節是課堂重點部分,因此,我采用任務驅動法進行教學,任務是課堂的“導火索”,教師通過拋出一個個任務,激發學生的動手欲望,從而促使學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學習和團體協作、自我創新,達到掌握操作和使用的目的。)
(三)鞏固新知,作品創作
在上個環節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向學生提出:經過學習,同學們都學會了如何在文檔中插入圖片,并且會改變圖片的大小,改變圖片的環繞方式,下面同學們根據所學知識,完善自己的作品,每個小隊要推出一位選手進行評比,我們要評出這節課的“配畫小能手”!
學生自我創作,教師巡回指導,及時掌握學生創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針對普遍性問題就需要面向全班反饋。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進行想象創作,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四)匯報成果,評價交流
一堂好課,最后的畫龍點睛之筆也很重要。在此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老師發現同學們‘古詩配畫’都很美,下面我們來展示一下,互相學習、共同分享,在展示時還要解釋所選古詩的含義,選取該圖畫的原因,以及圖畫在哪些方面表達了古詩的哪些意境。”學生自我展示和自我評價,對創作好的'學生進行獎勵,評為“配畫小能手”。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計算機成果的展示可以促進學生自覺學習,開拓視野,拓寬思路,使他們在友好的氛圍中相互學習、相互啟迪。通過這樣的展評,使學生不斷產生創新的火花,構思出更好的作品。教師及時發現每一位學生的閃光點,給予準確的評價和肯定,使學生獲得一種成功的體驗和喜悅感。)
(五)交流拓展,教師小結
同學總結這節課的收獲。這樣做能讓學生對這節課的內容有所回顧,又讓他們體會到在Word中插入的小圖片有什么大作用。緊扣課題,又一次突出了這節課的重點;再一次引出小博士,由電腦小博士對學生這節課的表現做出評價。
由電腦小博士給學生布置作業:
拓展空間:
1.選中圖片的時候,Word窗口中會出現“圖片工具欄”,你知道這些按鈕的作用嗎?自己試一試。
2.把校園里課間同學們活動的場面記錄下來,寫成短文。在短文中插入各種剪貼畫(也可以用“畫圖”程序自己繪制圖片),并進行適當的設置。
教學體會:
在小學信息技術的教學中,更多的是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在輕松有趣的學習中,掌握知識點。因為信息技術知識在不斷更新,所以我更注重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強調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放到首位,提高綜合運用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基本上可以完成了知識目標、情感目標和能力目標:掌握了在Word中插入圖片的基本方法,并且體會到了插入的這些小圖片在文本中的作用,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大膽探索、相互協作的能力。
小學信息技術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本課是義務教育山東省小學信息技術課本三年級上冊第3課的內容。在這節課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鼠標的握法,鼠標的移動、單擊、雙擊,對鼠標的操作有了一定的認識,從心理上已經喜歡上了電腦。本節課鼠標的拖拽也是鼠標的基本操作,讓學生進一步喜歡上電腦操作,同時培養學生觀察及快速反應能力,為學生靈活使用電腦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情分析:
本課的學習者是剛剛升入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對電腦中的任何操作都很喜歡,就連開關機也時不時地發出驚訝聲,更不用說是精美的桌面、好看的圖標了,但還有一些孩子害怕自己的誤操作損害電腦,只想著看著別的孩子操作,不敢自己動手嘗試。因此,如何讓孩子們從濃厚的興趣過渡到技能的熟練,從而達到操作上的良性循環,讓孩子們不害怕電腦,從心里喜歡、操作電腦也是本課的情感教學目標。
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 掌握游戲的啟動、拼接等操作方法,獨立完成多個圖形的拼接游戲活動
·技能目標 熟練掌握鼠標的基本操作──拖拽,進一步鞏固移動鼠標操作。
·情感目標 通過游戲的鼠標操作,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增強對鼠標拖拽操作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良好的操作習慣和學習電腦的'興趣。
教法:激情導入法、演示法、游戲教學法。
學法:針對三年級學生的特點,本節課采用游戲學習法、小組合作、學生多元評價。
重點:指導學生熟練運用鼠標拖拽完成游戲操作,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
難點:正確掌握鼠標操作,拖拽中保持穩定操作。
二、教具準備
游戲:淘氣的小貓及游戲拼圖。
三、課時安排:
建議安排1課時。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復習上節內容:單擊鼠標玩游戲。
鼠標有多種操作,我們還可以利用鼠標做很多事情……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興趣,讓學生知道在鼠標操作中還有其他的玩法。]
2.拖拽鼠標進行拼圖
以前玩過很多拼圖游戲,能不能利用計算機來玩一次拼圖游戲呢?拼圖板。
師:從小豬、大象等小動物中任選一個進行。
鼠標拖拽:先將鼠標指針移動到選定對象,按下左鍵不要松開,通過移動鼠標將對象拖拽到預定位置,然后松開左鍵。鼠標拖拽可將對象由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
學生練習拼圖游戲。
教師計時,同學們同時選擇一個,看誰操作的最快。
[設計意圖:給予學生充分的游戲時間,讓學生熟練掌握鼠標拖拽的用法,同時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營造良好、歡快的教學氛圍。]
3.大顯身手
一共三關看看你能闖到哪一關。
教師簡單示范講解游戲──頑皮的小貓。
測測你的能力。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操作、比賽,提高競爭意識,進一步熟練掌握鼠標拖拽,同時品嘗到成功的喜悅。]
4.小結
學生小結教師補充。
[設計意圖:通過暢談收獲,讓學生知道,鼠標拖拽的用途,知道什么時候我們用到鼠標拖拽]
【小學信息技術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信息技術說課稿07-06
小學信息技術說課稿模板09-11
關于小學信息技術說課稿08-14
小學信息技術說課稿優秀01-06
小學信息技術說課稿4篇07-23
小學信息技術《認識“畫圖”》說課稿03-29
小學信息技術《大海行船》說課稿02-23
精選小學信息技術說課稿三篇04-02
小學信息技術說課稿四篇04-04
精選小學信息技術說課稿3篇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