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倍的認識評課稿7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是教學、教研工作過程中一項經常開展的活動。優秀的評課稿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倍的認識評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倍的認識評課稿1
解老師在本節內容的教學中,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和思維特點,結合課改的新理念,突出了以下幾點教學特色:
一、重視學生的多種感官的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教師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圖,用美麗的畫在,漂亮的花朵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視覺感官的刺激,對于學生理解紅花和藍花之間的倍數關系相當的有幫助。因為低年級的學生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尤其對于“倍”這樣一個抽像的概念來說,形象的事物更能起到幫助理解的作用。
其次,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學生在學習新課后的鞏固練習中,教師讓學生根據題中的要求,動手擺擺小棒,分一分,看一看,想一想,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讓學生獲得豐富感性認識,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整個操作過程,不是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數理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看著擺出的圖來說數理,降低了思考和理解、表述的難度。對于初次學習新知后的應用,是一個相當好的練習方法。
二、游戲學習兩相結合,既娛樂又受益。
聽過很多次解老師的課,在她的.課里總不忘記穿插游戲,雖然只有一個,也許也只有兩、三分鐘而已,但是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既調節了疲憊的身心,又可以快樂的學習。在這節課中,周老師用拍手游戲將本課的內容很好的融入其中,師生玩,學生同桌玩,玩的開心,也鞏固了新知,效果非常的不錯。
倍的認識評課稿2
本節課是學生接觸“倍”的概念的第一節課,目的是要求學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同時能運用這一概念去解決一些比較簡單的實際問題。縱觀整節課,有以下幾點感受:
首先王老師把握住了小學二年級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這一特點,采用了直觀的擺一擺、畫一畫等實際操作,讓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之后深化對倍的理解,同時也體現了讓學生在獨立操作中,自我經歷、感受、體驗知識的構建過程。在這些擺一擺、畫一畫環節中,我想在學生獨自操作過程中,老師最好能給予必要的指導,比如兩行圖形的左端最好能對齊,畫出的倍數關系要分明等,為今后線段圖的學習作好準備。
現在小學生數學學習的現狀是:對單一的、顯性的問題容易找到解決的方法,但在解決的過程中,學生只注重找到問題的答案,往往呈現出套用題型的現象,像今天的課《倍的認識》,學生已經找到了規律,都是用乘法計算,也許走出這堂課,很多學生又會感到無從下手,基于這種考慮,王老師把述說解題思路作為本節課解決問題實施的重要策略之一。“你是怎么想的?”“你能再把他的想法說一說嗎?”等等,指名說,自己說,同桌互相說一說,讓學生在闡述中檢索自己的思考過程。
再來說說王老師選取的教學素材,都是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活動。創設的猜年齡練習,起先只告知學生媽媽的年齡是小華的倍數,學生答案挺多,然后再讓學生根據條件猜,是5的倍數,不但讓學生明白猜想是要有依據的.,而且要符合實際情況,更為重要的是巧妙的對有關倍的知識進行了練習,學生這樣學習的興趣也是濃厚的。踢毽子的練習,讓學生根據多個信息發現其中的倍數關系和相差關系,從而進行區分解決,這一練習開放性強,有利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讓學生自己提問并解決問題,更是拓展了思考的空間,使所學的知識向縱深發展。在解決的過程中,建議王老師讓學生把選擇的信息和要解決的問題連起來說說,這樣學生會更明確,也不致于一些中差生無從下手。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重視估算,并且在各個學段中都安排了估算的內容,但我們都知道,估算習慣的養成,需要教師長時間、有計劃、有步驟地滲透和訓練,在本節課的最后,出示“小芳跳的大約是小明的3倍。小芳跳了幾下?”這一問題,讓學生自己分析解決,學生稍一思考就說出小芳跳了18下。便沒有了其他答案,由于下課鈴聲已響,王老師直接帶領學生理解大約的意思,并告訴學生19下、20下都是可能的,應該說王老師的這種滲透思想是值得我們提倡的。
另外,在學生的練習反饋中,發現學生說——是——的幾倍,依舊是學生的一個難點,如:跑步的6人,跳高的3人,學生說:跳高的是跑步的2倍,從這一回答可以了解到學生知道6和3是屬于倍數關系,但究竟哪個是1份,還沒更好的理清,建議王老師在前面的教學中再深化、強化一些。
倍的認識評課稿3
一、教學準備充分
本節課教具準備充分,宋老師彩印了本節課要使用的各種蘿卜圖片,圖片背面又貼了磁鐵,既形象又方便使用。還為每位學生打印了課堂作業紙,學生上課使用方便,能及時訓練強化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二、宋老師精心設計了教學流程,教學結構合理
本節課開始通過一副生動有趣的小兔子豐收的畫面引入新課,引導學生把這些凌亂的蘿卜重新擺一擺,學生自然就想到了按類擺,學生擺好以后就開始研究他們的數量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一般都說誰比誰多幾個或少幾個,也有學生說出誰是誰的幾倍,由此引出倍的研究。
學生理解了倍的含義后,宋老師設計的練習題形式也非常豐富多樣,層次富有變化。
三、教學效果明顯
聽宋老師的`數學課,每次感受頗深的一點就是宋老師的數學課效果顯著,學生都學會了并掌握了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從學生的課堂反應和練習反饋都可以看出來。
四、注重培養學生認識“倍”的模型思想
我們在淄博學習時,各位專家都非常強調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模型思想,宋老師這節課也有體現。例如宋老師引導學生總結“倍”的認識過程,必須先找到標準量,也就是一份有幾個,然后看一看另一個量有幾個標準量,就是幾倍。
本節課我的小建議是:
學生通過認識大量實例后,宋老師引導學生總結:你是如何找到“倍”的,此處就是引導學生說出先找標準量,有幾個標準量就有幾倍。此處正是學生建立倍的概念的建模的關鍵時期,應該讓學生多說一說,先讓好學生說一說,再同位互相說,以給學生加深印象。
倍的認識評課稿4
陳老師為我們上了一節精彩的示范課《倍的認識》。陳老師的課真正做到了以生為本,處處體現教師的專業素養。課堂上表現出了新、趣、序、活。
課前導入 新鈴聲一響陳老師就從袋子里拿出紅蘿卜、白蘿卜、胡蘿卜,并給學生們介紹它們的命名。幾根蘿卜就帶著孩子們走進輕松的數學課堂。
課堂有序整節課非常有序,孩子的思路有序,老師的指導有序,課堂的常規有序,處處體現出很好的專業素養。
課堂有趣課中簡單的拍手游戲,隱藏著老師精心設計的“倍”的知識,孩子們在拍手游戲中愉快的鞏固了倍的認識。
課堂靈活在探究新知部分,陳老師讓學生觀察有趣的`兔子拔蘿卜主體圖,把抽象的蘿卜變成具體的蘿卜,再通過圈一圈、說一說等活動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學生理解了“倍”的概念,又通過標準量不變,變化比較量,比較量不變,變化標準量,感受倍的本質含義。課堂上陳老師能根據學生的情況適時的調整教學,課堂上靈活變通教學的尺度是陳老師上課的特點也是亮點。整個教學過程層層遞進,加深了學生對倍的理解。
倍的認識評課稿5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蘇教版小語國標本三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它采用“文包詩”的形式,以敘述故事來再現《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千古名詩的創作情景。“文包詩”是蘇教版教材的一個創舉,詩中有文,文中藏詩,詩文渾然一體,別具一格,是一種古詩教學的新課型。呂老師在教學中從文與詩的融合上著眼,學文,以詩為線索,學詩,以文為參照;引導學生層層剝繭般地展開了與文本的對話,將思維的觸角深入文本,融情感悟,了解詩歌寫作的背景和緣由,理解詩意,想象詩境,體悟詩情。
本課作為“發展性課堂教學”的研討課,也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研究的核心理念,即“教學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我們發現,剛開始上課時,學生是有些拘謹的,但隨后我們能卻分明地感受到學生的狀態越來越積極主動了,學生的情感越來越真摯細膩的,學生的思維越發活躍開放了,學生的發言更為精彩個性了,這和呂老師合理的教學設計、巧妙的點撥引導是分不開的。本課主要有以下亮點:
一、以題入手,分層研讀,詩文相融,感受詩境
“每逢佳節倍思親”可以說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的靈魂,呂老師先引導學生初悟課題,從字面上去理解這行詩,接著引導學生再悟課題,感受文意。她以課題為線索,抓住了課題中的關鍵詞,來分層引導學生研讀故事。首先抓“佳節”,引導學生通過品讀文中的有關詞句,抓住“一大早”“扶老攜幼”“興高采烈”等關鍵詞語,感受人們歡度重陽佳節時的熱鬧快樂。再抓“思親”,引導學生抓住“15歲”和“已經兩年了”感受王維年幼離家身為異鄉客的那種孤獨,探究他“思親”的原因,明白他是觸景傷情,所以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接著引導學生感受王維是如何“思親”的,抓住“思緒萬千”,引導學生披文入境,自讀自悟,通過“登高遠眺、頭插茱萸、總要、手挽著手”感悟王維的兄弟情深和往日相聚的快樂,又抓住
“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會”和文中那個省略號,去感受王維無法和家人團聚的遺憾以及對親人深深的思念,將“文意”與“詩境”對應起來。這樣的教學思路清晰,環環相扣,層層遞進,使學生不知不覺中“入境”“妙悟”,升華著內心的情感,為學生理解詩意作好了充分的鋪墊。值得一提的是,呂老師在教學的不同階段,共設計了四次讓學生朗讀課題,我們可以感受到,學生對課題的朗讀一次比一次動情,說明他們的理解感受在不斷深化,思想情感在不斷升華。呂老師還能有意識地巧妙地引導學生讀出課文語言中蘊含的豐富的形象,她常常在問學生:“讀著讀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這樣看似簡單的提問,卻蘊藏著一個老師的教育智慧,因為她真正尊重了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給了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空間,可以讓原本凝煉的語言文字在學生精彩的交流感悟中變得有血有肉,豐滿形象,體現了“發展性課堂教學”的“建構性”。……
二、聯系生活,激活情感,展開想象,體驗詩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重在抒情,所以引領學生真正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讓學生和詩人的情感息息相通,是學生能動情誦讀詩文,理解詩句含義的前提。呂老師在教學中一方面用自己充沛的情感感染著學生,另一方面采用了聯系生活的方式,來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為了引導學生入境地體會人們登高游玩時的興高采烈,呂老師就問學生:“你有沒有和家人一起登高的經歷,你們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通過這樣的提問一下子喚醒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讀出了人們歡度重陽的快樂。幫助學生體驗詩情、走入詩人內心的另一個好方法就是引導他們展開想象,讓學生想得更遠,悟得更深。為了使學生體會王維的“思親”之情,呂老師創設了幾種特定的情境,她用低沉深情的語調說:“王維15歲那年,離開家鄉,獨自去京城長安考狀元,直到21歲才考取功名,這么多年,每當吃飯時,餐桌前只有一個人,王維心里怎么樣?天涼了,撫摸著身上的衣服,看著那又細有密的針腳,心里在想誰?生病了,如果在家里,有父母兄弟無微不至的照顧,可是現在怎么樣?”通過這樣的想象,學生對王維的思親之情便有了更鮮活形象的.感受。
三、創設情境,動情誦詩,理解詩意,品味詩韻
在學生了解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創作的完整情景后,呂老師出示了全詩,告訴學生:“我們讀書要把自己放進課文,現在,你就是小王維,來吟誦自己剛剛創作的詩歌吧。”孩子總喜歡把自己假想成某一興趣的角色,他們有著很強的角色表演熱情,聽說老師讓他當詩人王維,馬上就來勁兒了,加上有了學文時豐富的情感積淀,學生的動情誦讀其實是水到渠成的,他們一個個抑揚頓挫地朗讀著“自己創作的詩”,儼然把自己當成了小王維,我注意到最后一個穿黃棉衣的女孩更是讀得搖頭晃腦,朗讀成了他們表達情感的內心需要。在學生朗讀全詩后,呂老師又以角色采訪地形式追問:“小王維,你有什么感受?”在學生交流過程中相機巧妙地指點關鍵詞的含義,為下一環節講述詩意作準備。在指導學生理解詩意時,呂老師又創設了一個非常精彩而富有趣味的情境:王維寫完了這首詩,把詩給了客棧的客人看。一位客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句寫得真好,你能給我解釋解釋意思嗎?”
另一位客人也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寫的是什么意思呢?”這樣在情境活動中指導學生理解詩意的方式,真是妙趣橫生,學生學得興致勃勃,他們一步步品出了詩韻,這就體現了“發展性課堂”的“開放性”,讓學生“活學知識”。
四、拓展內涵,指導運用,以點帶面,豐富積累
“每逢佳節倍思親”如今已成了廣為傳誦的經典詩句了,而“佳節”的內涵也不再局限于文中的“重陽節”了,呂老師能關注這一點,拓展詩句的內涵,并創設了多種情境,指導學生活學活用。中秋節,爸爸媽媽出差在外地,他們會吟誦……春節,邊防戰士守衛邊疆,不能回家,他們會吟誦……元宵節,哥哥在外國讀書,不能回家,他會深情地吟道……(我想這里是否再開放些,老師創設了一兩種情境后,干脆讓學生來創設合理的情境,用上這句名詩表達情感。)這樣的拓展內涵,指導運用,我想就體現了“發展性課堂教學”的“延展性”。這一“延展性”還體現在呂老師能以點帶面,豐富學生的積累。當指導學生感受重陽節時大街上的熱鬧后,呂老師請學生說說腦海中還想到了哪些詞語可以形容這樣的畫面?在通過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感受到王維的濃濃鄉愁之后,呂老師又引導學生背誦了三句曾經學過的同樣表達詩人鄉愁的詩句,并告訴學生在我國古代有不少詩人借詩來抒發自己心中思鄉情,要求學生課后搜集一下,開一個“思鄉誦詩會”。
其實,呂老師這堂課上的亮點還不止這些,比如出示一幅圖,標上東南西北,標上“長安”“蒲州”讓學生形象地理解“天各一方”的含義,課前利用讀詩句猜季節,讀詩句猜節日的游戲把學生引入學詩讀文的情境。
還有最后的總結全文部分,呂老師巧妙地利用了學生身邊的活資源,一個和他們朝夕相處了兩年多的同學即將出國去加拿大學習了,老師把這首詩作為禮物,送給要遠離家鄉和祖國的那個孩子,讓她動情地來誦讀,又鼓勵其他學生用心朗讀,把這首詩作為臨別的禮物送給朋友。當時聽到這里,非常感動,我想,所有的孩子,特別是那位將要遠行的孩子,今天的這堂課必將成為她一生中美好的記憶。這也體現了“發展性課堂教學”的“生成性”。
商榷之處:
1、展開想象也要考慮到學生的生活經驗,一些超越學生經驗的想象有時會浪費時間,弄巧成拙。
2、拓展要適度,閱讀教學的根本還在引導學生潛心會文,感悟研讀上,只有很好的立足文本,才能更好的超越文本。
3、教師的提問還可以相對減少些,問題的開放性還可以稍大些,比如:學生讀了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句子后,呂老師問的是:“你感受到了節日怎么樣?”我覺得似乎問:“你感受到了什么?”更好,這樣學生可以感受到節日的熱鬧,也可以感受到人們的快樂,感受到人們迫不及待地歡度節日的激動心情,學生的感受將更有個性化,更加多元化。
倍的認識評課稿6
今天聽了xx小學段老師上的《3的倍數的特征》這節課,讓我受益匪淺,感受了在新課堂模式中,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的發揮,教師僅僅只是一位組織者,一個幫手,而學生才是主人。課堂上,學生輕松愉悅地學習、交流、展示,讓我覺得這樣的課堂才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來。
這節課的設計從整體上安排了四個環節:
1.導入激趣,請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介紹“120”,同時也是對2.5的倍數特征進行了復習,同時讓學生擺出是3的倍數的數。學生自然而然地會將“2.5的倍數的特征”遷移到“3的倍數的特征”的問題中,由此產生認知沖突,萌發疑問,激發強烈的探究欲望。
2.自主探究,小組合作這個環節中,通過學生獨立圈數,小組合作討論找規律,來發現3的倍數的`特征。給學生提供了生生交流,合作交流的平臺,有了表達和傾聽的機會。
3.展示交流中,學生表現得活躍,組織語言能力強,思維敏捷。這說明段老師平時充分地給予了學生合作學習,展示自我的機會。
4.鞏固練習使得課堂學習知識得到了升華,學會了判斷和寫3的倍數的特征,知識掌握情況及時有了反饋。
我們在學習的同時,要找到值得注意和改進的地方。對于這節課,我認為有幾點值得大家一起探討:
1.探索3的倍數特征為什么要各個數位數字之和?(重點有點偏,可以拓展提升)本節課的重點不是探索3的倍數來源,而是學生會判斷3的倍數特征;
2.時間安排的不是很合理,探索3的倍數來源浪費太多時間,導致后面時間比較緊,還有些內容都沒說到。
3.在幾個互動環節中,形式單一化,如:“請一個同學來驗證一下這個數是否是3的倍數。”可以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其中。避免有的學生“沒戲演”就“退場”了。
總之,這一節課讓我們在探究新課堂模式,尋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以啟發。
倍的認識評課稿7
《倍的認識》是在學生學習乘法、除法,知道幾個幾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本節課初步認識倍的意義,知道幾個幾與幾份、倍之間的關系。
1情境引入,激發興趣。在教學的過程中,宋老師利用課本中的情境圖,通過觀察胡蘿卜、白蘿卜和紅蘿卜的數量,讓學生找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兩個數量之間的和與差關系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由此引入兩個數量之間的一種新的關系,倍的關系。
2.重視讓學生用圈一圈,動手操作來理解幾份與幾倍之間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宋老師讓學生把胡蘿卜看做一個整體,圈一圈,然后讓學生觀察,紅蘿卜有這樣的幾份,把幾份與幾個幾聯系起來,突破對于倍的理解。從而得出,紅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3倍,初步體會3個2根與3倍之間的關系。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教師又利用白蘿卜的根數與胡蘿卜的根數做對比,讓生體會白蘿卜有5個2根,那么白蘿卜的根數就是胡蘿卜根數的`5倍,建立5個2根與5倍之間的關系。
3.發現規律,建立倍的模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改變紅蘿卜的根數, 發現4個2根與4倍、5個2根與5倍、6個2根與6倍之間的關于幾個幾與幾倍之間的規律,逐步建立倍的模型;接著教師又通過改變標準量的數量,體會標準量與幾倍量之間的關系模型,讓學生辨析,使學生體會到標準量的變化引起倍的變化。
【倍的認識評課稿】相關文章:
《倍的認識》評課稿09-17
“倍的認識”評課稿12-08
《倍的認識》評課稿06-25
倍的認識評課稿09-30
“倍的認識”評課稿(實用)05-30
小學數學《倍認識》評課稿08-01
倍的認識評課稿常用10篇04-25
(熱門)“倍的認識”評課稿7篇01-16
倍的認識評課稿(常用10篇)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