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小學音樂課晚鐘評課稿范文
作為一名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評課稿,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后的教學延伸。我們該怎么去寫評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音樂課晚鐘評課稿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音樂課晚鐘評課稿范文1
聽完竇雅鯤老師的《晚鐘》一課后,感覺一節課內容充實、方法靈活、情境巧妙,使大多數學生都投入到課堂的學習中來,達到了高效課堂的標準。
1、內容:內容緊湊、條理清晰,使學生學習起來興趣十足。
例:從音階—分組發聲訓練—舊課分聲部演唱、新課學習、師生互動演唱、口風琴展示,環環相扣,在聲音訓練和口風琴技能上表現尤為突出。
2、情境:課前準備創設新穎。
例:有律動的進教室,并交替進行表演,英語問好,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的被調動起來,課程中部當學生稍有松懈,教師組織學生二聲部合唱,使學生即將松懈的注意力在一次集中起來。
3、方法:教師采用了學生自主學習、師生互動、提問的學習方法,鞏固知識、由淺入深、有效運用了多媒體課件把學生緊緊的吸引在課堂的各環節中。
例:講到《晚鐘》時,播放課件,使學生通過視覺來體會意境,在學生自主唱譜后填詞唱,師生共同完成(老師打手勢學生演唱)。
在教授新課的過程中,竇老師用提問的方式,一點點貼近主題。
例:想讓學生用歌聲表達出情感的時候
師問:襯詞都是什么呢?
生答:Hm、當。
師問:當、當、當……像什么呢?
生答:像鐘,很沉,仿佛教堂深處傳來的.鐘聲一樣,很美。通過這樣的問話,學生頭腦中會出現一幅教堂深處鐘聲四起的美麗畫面,在歌唱的時候自然會流露出來。
學生在聲音的表現上和口風琴的演奏上達到這樣一種狀態,可見竇老師在教學中是成功的。
學習了金玲老師講的《小烏鴉愛媽媽》一課,感覺金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情感表達的比較細膩,在教師的引導下不僅使學生學會了歌曲,并且通過歌曲中敘述的小故事,讓學生懂得了道理。
1、情境:提問式設置,巧設情境。
例:師:老師帶來了一個可愛的小姑娘,大家想不想認識她呀?
生:想。
師:我們一起去她家做客好不好啊?
生:好。通過這種問話的方式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跟隨老師一起進入課程的學習。
2、內容:內容有教育意義,富有情感、生動活潑。
例:師問:小烏鴉的媽媽老了,小烏鴉跑到哪去了呢?
生答:給媽媽捉蟲子去了。
師問:同學們能不能像小烏鴉一樣,幫助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生答:能。
3、方法:采用教唱和自主學習的方法使學生既學會了歌曲又提高了他們的音樂素養。
例:循序漸進、形象的學節奏。
背書包的小學生(卡片)小兔子5454小烏龜×—
走走蹦蹦跳跳爬
動靜結合:前半節課學生都坐著演唱,后節課通過加打擊樂器,使學生動起來,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
最后通過“烏鴉反哺”這個故事使學生明白我們要像《小烏鴉愛媽媽》一樣去愛自己的媽媽。金玲的《小烏鴉愛媽媽》是成功的一課。
小學音樂課晚鐘評課稿范文2
教材分析:
本課是面向小學五年級學生,所用教材是《彩云追月》。《彩云追月》是一首國樂精曲。整個樂曲以富于中國民族色彩的五聲性旋律,形象地描繪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曲調悠揚而抒情。
根據課標的要求,結合教材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如下。
1.聽賞民樂合奏《彩云追月》,感受樂曲所表現的意境,體會中國民族音樂的獨特意韻。
2.熟悉音樂主題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主題的演奏活動。
本課的重點、難點是:引導和啟發學生對整首樂曲的情感體驗。有效的組織好學生參與演奏活動。
學法指導:
為了突破教學重、難點,我的教學設計是以聽為本,重情感、美感。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并自由發揮,從而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加深對音樂的體驗。
本課的教學過程我是這樣思考的:
整堂課以“皓空美景”為情境背景展開。其環節包括“初步感受——主題欣賞——參與快樂的小樂隊——拓展欣賞”。通過一系列活動的安排,讓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主動的學習音樂,并從中使自己的感受美的能力得到提高。
首先,初步感受。輕快的音樂,讓人輕松充滿遐想。巧妙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兩幅圖,一靜一動。教師提問;“你覺得剛才播放的音樂更適合表現哪幅圖?為什么?”音樂是通過聽覺來感受的,教師出示課件,兩幅圖對比明顯,學生能輕易的感受出不同,為聽賞奠定一個基調。再次聆聽音樂,聽辨主奏樂器及了解演奏形式。培養學生聽辨出常見的中國民族樂器的音色是音樂欣賞課一個內容,而運用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方法,更能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第一部分在創設的情境中,通過選圖畫、說音樂;聽辨主奏樂器及演奏形式;取名字三個環節層層推進,讓學生在設計的活動中不知不覺的加深對音樂的印象,使學生通過音樂
描繪的情景展開想象和聯想,從而完成對音樂所表現的意境的理解及認識。達到這一部分的`教學目的。
第二部分,主題欣賞。為了完成好教學任務我做以下設計:唱熟主題后引導學生找出旋律的特點(既民族五聲調試);找出節奏上的特點(即切分節奏)。并用這個節奏型隨音樂律動。通過前面的鋪墊,學生能輕易地并背唱音樂主題,并為后面的音樂活動做好準備。通過主題音樂的學習,讓學生進一步熟悉音樂,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及認識。
最后一部分:拓展。欣賞多種版本的《彩云追月》。同一個音樂素材,通過不同的修飾手法展現出了別樣風情。通過這一環節拓寬了學生的音樂視野,同時又折服于中國民族音樂悠長的歷史和深遠的影響力,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與自豪感。
以上是我對歌曲《彩云追月》的教學設計和理解。肯定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敬請各位老師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小學音樂課晚鐘評課稿范文 邱老師教態自然親切,語言流暢清晰,特別是在教學的高度和深度上有獨到之處,以下是我對該課的一些感受,與各位交流。 一、教學內容構思巧妙,教學素材處理科學。 《多元的時代》這一課,邱老師從《波萊羅舞曲》和《對大地的崇拜》兩首20世紀極具代表性的現代音樂作品入手,讓學生從音樂表現的手段上,理解現代音樂與傳統音樂的不同之處。通過一個音樂素材的不斷變化,比如《波萊羅舞曲》就選用《永不停跳的舞步》(20__年北京殘奧會開幕式視頻)和《電聲大提琴的波萊羅舞曲》兩個作品采用不同的表現形式,來演繹同一首樂曲,把教材里的作品做一個多元化的處理,既具有時代氣息,又緊扣“多元”的主題,使同學們更全面立體的理解什么是“多元”。又比如通過《春之祭》的首演之爭,過渡到“譚卞之爭”教學內容的整合十分巧妙。執教著能根據教學的需要精選并提煉出一些很現代的素材,而且用得恰到好處。可見執教者對素材收集的獨到積極和對教材高超的整合能力。 二、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教學手段豐富高效。 邱老師的《多元的時代》這一課在教學方法的選用上也是十分的靈活多樣,首先,邱老師針對學生接受理解能力較強的特點,采用以講述、對比分析這兩種教學方法為主,利用精選的教學素材引導學生了解現代音樂的特點。其次又綜合運用了引導法、啟發法、問答法、欣賞法、探究法,實踐法等教學方法為輔助,引導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多層次的挖掘教材的利用價值。此外,精心制作的多媒體課件的使用貫穿始終,如文字及音樂節奏型的展示、聲音文件的播放、音畫效果的呈示,高效的輔助了課堂教學活動。整堂課的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教學手段豐富高效,很好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課堂互動良好,學生學習興趣濃厚,達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環節設計合理,教學節奏緊湊有序。 我們可以感受到邱黎苑老師對該課的環節設計也是頗費心思,在導入的環節,我們沒有看到什么花哨的東西,而是采用了看起來似乎是很老套的復習舊課的內容,但是這個內容的.運用在這里又顯得那么的必要,它體現了執教者良好的教學習慣,把知識做橫向縱向的聯系、延伸與梳理。在新課的教學環節,設計緊扣音樂主題,引導學生關注音樂的要素:節奏(規整或復雜)、和聲(協和或不協和)、旋律(清晰或混亂)、速度、力度、情緒、音色等方面的變化。這一環節的設計突破了常規教學中單純欣賞教材作品的做法,執教者大膽的加入精心挑選的“一材多變”拓展欣賞內容,使教學內容豐滿而立體,豐富了學生的感性思維的積累,為后面的思考與探究環節培養學生理性思維做了有效的鋪墊。在思考與探究環節,邱老師引用了著名社會學家、民族學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費孝通的話:各美其美(各有長處)、美人之美(欣賞別人的長處)、美美與共(文化共存相互尊重),天下大同(美好和諧)可謂畫龍點睛之筆。引導學生拓寬音樂視野,尊重多元文化。體現出執教者深厚的教學功底。 總之邱黎苑老師執教的《多元的時代》一課,目標明確,構思巧妙,過程流暢,方法靈活多樣,教學環節環環相扣,重點突出。執教者從人文的角度入手,引導學生對現代音樂的審美思想和表現手法進行思索,提出人要創新思維的思想,教學即有高度也很有深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授之以漁”而不是“受之以魚”,是深入踐行新課程理念的一節好課。 【小學音樂課晚鐘評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音樂課晚鐘評課稿范文03-28 小學音樂課晚鐘評課稿范文01-14 小學音樂課評課稿08-05 小學音樂課評課稿07-29 【精】小學音樂課評課稿07-05 小學音樂課評課稿集合10-04 【必備】小學音樂課評課稿08-05 小學音樂課評課稿(優)08-07 【薦】小學音樂課評課稿07-25小學音樂課晚鐘評課稿范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