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音樂的培訓心得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么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音樂的培訓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幼兒園音樂的培訓心得1
法國大文豪雨果曾說過一句名言:“開啟人類智慧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字,一把是文學,一把是音符。”隨著幼兒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音樂教育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音樂教育不僅僅是讓孩子掌握一些音樂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音樂活動讓孩子獲得身體、智力、情感、個性、社會性的全面和諧的發展。
一、變教師的傳授為主為以幼兒的自主學習為主
在以往的音樂教育中往往是以教師為中心,不尊重幼兒學習的主體性。即在設計教育活動、組織教育過程中,不是以幼兒身心發展需要和學習特點為依據,不考慮幼兒有自己的需要、興趣和愿望,而是把他們作為一種接受知識、技能的容器,教師的任務就是往這個容器里注入、灌輸,表現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就是代替孩子說,代替孩子做,沒有給孩子思維、想象、理解、創造的時間和空間。久而久之,孩子對音樂活動失去興趣,學習處于被動狀態,離開了教師的示范,孩子就顯得茫然失措。
如何變孩子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現代幼兒教育專家張雪門先生強調音樂教育要給兒童更多的自己體驗、自由發表和自由創作的機會,不應追求形式的成績,反對勉強兒童去機械模仿。他指出,在教學中應首先引發兒童對音樂作品反應的內部需要,激起兒童學習音樂的主動性。為此,我進行了實踐的音樂教學活動。我發現,在活動中,幼兒能主動積極地去“聽”音樂,是帶幼兒步入音樂天地的首要條件。但目前狀況是幼兒在聽音樂時,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常常在還沒有聽到一半時就已經神思飄揚了。為了激發孩子聽的興趣和需要,我設計了多種教學方法,讓孩子帶著問題聽,帶著故事懸念聽,看著畫面聽,并鼓勵他們大膽表達聽后的感受。除了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幼兒聽的興趣外,我還在一日生活中安排傾聽活動,帶領幼兒傾聽自然和生活中的各種聲音。久而久之,孩子們聽音樂的興趣和主動性大大增強,中班的孩子能分辨出“沉重的”“輕柔的”“跳躍的”音樂,能區分速度、力度、節奏的不同的變化。
二、注重幼兒的探索發展
布魯納認為發現法能激發智慧潛力,培養內在動機,有利于學會發現的技巧以及記憶的保持。由于幼兒年齡小,堅持性與忍耐性較差,他們不能長時間在看不到進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有目的地創設有利于幼兒探索發現和積極操作的環境,以激發其探究內驅力。
如在進行音樂節奏教學時,我會讓幼兒用身體的各個部位來表現節奏的快慢和強弱,如拍手、跺腳、身體晃動等,并隨之教給幼兒認識二拍子、四拍子、三拍子。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告訴幼兒這是幾拍的,讓幼兒一邊拍手一邊聽或者一邊拍手一邊唱。而這些都是幼兒在有音樂伴奏或無音樂伴奏的情況下,把自己對節奏的'感受和理解用優美的動作表現出來的,這種表現自如、靈活,不用老師教,老師只不過加以引導就可以了。小兔跳、小貓爬、刮風、下雨、開汽車、飛機飛等都讓幼兒用手拍、用腳跺、用身體表現。讓幼兒認識二拍子時,可以讓他聽《進行曲》,感受樂曲的威武雄壯,整齊有力;認知四拍子時,就給他們聽一些較舒緩的曲子,如《搖籃曲》《小燕子》等;認知三拍子時,就欣賞一些圓舞曲風格的歌曲,如《小蜻蜓》。除了用身體表現,我還讓幼兒充分地利用打擊樂器,先讓他們了解各種樂器的聲音,如清脆、渾厚、長音、短音等,然后教他們怎樣敲才特別好聽,后讓幼兒自己給小樂曲配上伴奏,練習合奏。
三、培養幼兒的創造意識
在音樂歌曲教學中,我摒棄了以往老師教一句孩子唱一句的枯燥又乏味的教學方式,努力鉆研柯達伊教育理論思想,在邊學習邊摸索中尋找出歌曲教學的有效方式。如在歌曲《下雨了》的教學活動中,我是在一個下雨的日子里隨機教授的。首先我引導幼兒觀察雨從空中落下的樣子,并閉上眼睛用心傾聽雨的聲音,隨之將雨變成了一首非常優美的小詩。在老師的一步步引導下,孩子們陶醉其中,很快學會了歌曲。
在教學中,我還傳遞給孩子另一種信息,那就是創編。我鼓勵幼兒,只要是美好的快樂的我們都可以把它變成詩歌、歌曲甚至音樂劇。從此,孩子們創作的興趣可濃了,看到什么唱什么,在不斷的引導和積極的鼓勵下,孩子們的創編能力有了明顯提高。
幼兒園音樂的培訓心得2
在幼兒音樂教學中,認真分析、充分利用新教材的教育因素,引導幼兒理解、感受音樂的內容和情感,并獲得音樂能力的發展,是使音樂教育活動達到教育目標的重要條件。下面談談我在音樂教學中,教授新教材的點滴體會。
一、分析教材的教育因素,充分發揮教材的教育作用。
幼兒音樂教材,無論是歌曲、音樂欣賞,還是律動、舞蹈、音樂游戲,都蘊含著一定的教育因素。教師要深入細致地分析教材,在設計活動時充分地發揮教材自身的教育作用。
1、引導幼兒產生與音樂作品相適應的情緒、情感共鳴,從情感教育入手,達到音樂教育目標。
音樂藝術有抒發、表達、激勵人的情感的特點。一首作品不僅能表達一定的內容、情感,還能表達其發展變化。利用這一特點,我在設計組織音樂教育活動時,注重從情感教育入手,引導幼兒對音樂作品產生相應情感共鳴,培養幼兒感受、理解音樂的能力。
如小班欣賞歌曲《小人書不要哭》分為兩個樂段。第一段用平緩、憂傷的旋律,敘述了小人書躺在桌上哭得很傷心;第二段情緒平和愉快,特別是后一句,用了歌曲音域高音和切分及X.X節奏,突出表現小人書高興地哈哈大笑的愉快情緒,兩種情緒在間奏中得到轉換。我抓住歌曲情緒的變化,力求用生動的語言啟發幼兒的情感體驗。在欣賞之前啟發幼兒注意聽聽:小人書為什么哭?后來怎么又笑了?激發幼兒在欣賞中聯想想象。再次欣賞時,請幼兒結合個人體驗講講,如果自己臉破了會覺得怎樣。然后讓幼兒邊欣賞邊隨小人書的哭笑做表演,讓他們親自體會一下小人書的情緒、情感變化,進一步引導幼兒理解歌曲的內容。
2、利用教材中鮮明、生動的音樂藝術形象,對幼兒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音樂教育活動中進行品德教育,就要選擇能結合幼兒生活實際的教材,讓幼兒在原有的認識基礎上理解其教育內涵,以達到教育目的。
《小人書不要哭》教育小朋友要愛護圖書,這首歌采用擬人化手法,以小人書的哭和笑來表明小朋友行為的對與錯。當幼兒聽完這首歌后,小人書為臉被撕破而哭和為小朋友把書補好而笑的生動形象就深深地印在他們的腦海里了。這樣來引導幼兒體驗小人書哭和笑的情感變化,能有效地幫助幼兒明辨撕破和修補圖書的是與非,懂得應當愛護圖書的行動。、
3、利用教材自身的音樂特點,培養幼兒參與音樂活動的能力。
要使幼兒在音樂活動中得到發展,就要讓幼兒有能力參與音樂活動,即發展幼兒的多種音樂能力。
比如歌曲《大鼓小鼓》是通過鮮明的大鼓、小鼓形象,來幫助幼兒練習歌中力度的強弱變化。歌中大鼓咚咚用低沉的低音索(5)、四分音符的節奏、強的力度來表現,小鼓嗵嗵嗵用短促的`中音、弱的力度表現。在教授時,我逐步引導幼兒分析大鼓、小鼓的差別,再請幼兒用不同的動作表現出來。于是,孩子們就用拳頭敲擊表示大鼓,用手指敲擊表示小鼓。強弱的變化從動作上就表現得十分明顯,幼兒的聲音自然隨動作有了強弱變化。
二、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幼兒的主動性,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得到發展。
1、教師要運用生動、形象、帶有啟發性的語言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提高幼兒參與音樂活動的興趣,并充分利用教具、音響等輔助手段,幫助幼兒理解、感受教材的內容、情感。
例如小班欣賞《小人書不要哭》時,我事先自制了一本破小人書。封面上有一張會變的臉,當它被撕破時是哭的樣子,當它被粘好后就變成了笑臉。在欣賞中,我先給幼兒播放哭聲錄音,并用神秘的語氣問孩子們:“這是什么聲音?”“是誰在哭呢?”再出示哭的小人書,“哦,原來是小人書在哭。”幼兒的注意力立刻就集中到小人書上來。我再問:“小人書為什么哭呢?”讓幼兒帶著問題來欣賞歌曲,他們就會非常認真地聽。當聽到小人書笑時,將教具小人書變成笑臉。幼兒面對這樣一本會哭會笑的小人書來欣賞歌曲,能更生動、具體地體驗到小人書的心情,更好地領悟教材的教育意義。
當然,在使用教具過程中,也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中大班幼兒不同于小班,對教具不一定感興趣,我就利用錄音帶創設與教材相關的音響情景。如中班學習歌曲《火車開了》,就讓幼兒聽火車鳴笛和開動起來的聲音,喚起幼兒對火車的聯想想象;大班學習舞蹈《過新年》時,就讓幼兒聽敲鑼打鼓、放鞭炮的錄音,引導幼兒感受過新年的熱鬧氣氛,為下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2、充分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用教師的真情實感打動幼兒,為幼兒首次認識新教材留下鮮明生動的第一印象。
音樂是表演藝術。在音樂教育活動中,教師的示范是展示音樂藝術必不可少的一環。如發聲練習中,教師準確、清楚的范唱對幼兒學習正確的發音有很大幫助。教授新教材前的示范,會給幼兒首次認識、感受新教材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教師的語言、體態、表情和示范都要恰到好處,以教材中的角色、情景與幼兒進行情感交流,以感情充沛、形象逼真的表演把幼兒帶入音樂作品特定的意境中去。
如進行小班音樂活動《小貓》時,為了能讓幼兒更好地表達喜愛小貓的情感,我就扮演小貓讓小朋友來喂我。在大班欣賞歌曲《小烏鴉愛媽媽》時,我來扮演烏鴉媽媽,當孩子們扮演的小烏鴉給媽媽叼來蟲子后,我就像媽媽一樣撫摸小烏鴉的頭,親親小烏鴉的臉,孩子們高興極了,爭著喊我“媽媽”。教師以真情實感的投入換來了真情實感的回報,同時也達到了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在音樂教育活動中教授新教材,教師要認真分析、研究教材,了解幼兒對教材的認識能力、技能水平,以此為出發點,充分發揮創造性,用多種方法調動幼兒學習的興趣,提高幼兒理解感受音樂的能力,促使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得到發展。
幼兒園音樂的培訓心得3
音樂的魅力是無窮的,音樂游戲更離不開音樂。許教授指出“音樂是用來支持兒童發展的!模仿和創造都必須要過問價值的問題!”她還說在音樂游戲過程中教師用唱的不及用彈奏的,用彈奏的不及放首完整的音樂。在許教授示范的幾個律動表演游戲中,她使用的音樂大部分都是屬于西方古典音樂或高雅音樂的范疇。這些游戲把參與觀摩的老師們搞得“心花怒放”,比孩子還要孩子般地投入到了跟隨音樂的律動游戲之中。我想如果換作是兒童那一定是被搞得“神魂顛倒”啦。事實證明,選擇好的音樂和音樂活動來吸引兒童的.參與,激勵兒童的思考,挑戰兒童的努力,調節兒童的身心勞逸,提升兒童的生活質量是音樂教育必須認真追求而且完全可以達到的境界。哪怕是古典的、高雅的、外國的、民族的音樂,也完全可能成為兒童親愛的“玩伴”。其實,時尚音樂、古典音樂,以及民族傳統或所謂“原生態音樂”,就其類型來講,是無所謂優劣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自己首先需要澄清自己的價值觀念:弄清楚什么樣的東西是真正能夠支持長久可持續兒童發展的!然后再來進行“去其糟粕,用其精華”,并謹慎地將其進行“兒童化”的工作。
幼兒園音樂的培訓心得4
《綱要》中指出:培養幼兒喜歡藝術活動,并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讓幼兒在音樂游戲中與同伴交流情感,彼此建立起信任、了解和友誼。因此在組織小班音樂游戲活動《網小魚》前,我認真研究了教材,根據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在活動前先豐富幼兒的經驗,并為活動準備了直觀道具以及各方面的準備工作,由于這節課內容較多,分成了兩個課時來上,第一課時學習歌曲,第二課時進行吃小魚和吃小蟲的律動游戲。
一、激發幼兒的表現欲
為了激發幼兒的表現欲,我在一開始的時候就為幼兒播放了小魚游泳的視頻作為這節課的直觀道具,幼兒在觀看視頻時就已經能學著視頻里的小魚開始做一些簡單的動作,如用小手來表現小魚游動的動作,這個環節在無形中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的表現打下了基礎。
在表演的環節中,我更是運用到了夸張的動作、形象的語言將幼兒帶到了我們想象中的大河里,一起游泳、一起吃魚蟲、一起躲避捕魚人,玩的不亦樂乎。
二、音樂活動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水平
小班的幼兒比較喜歡模仿,本節音樂游戲正好適合幼兒。另外,幼兒在小班的時候動作發展水平不是很高,所以這里我沒有苛求幼兒一定要有多優美的動作來表現歌曲的內容,而是根據幼兒的動作來進行提升,讓后完整的動作來自幼兒,是對幼兒動作的一個總結,而不是讓幼兒盲目的跟我們做。因此我們可以采用循序漸進的教學法,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這樣能保持幼兒主動參與的熱度,幼兒不會以太簡單而感到枯燥乏味,也不會以太復雜而感到縮手縮腳,只有這樣,孩子們才會感到親切,易學、易掌握,有了成功感,他們以后進行活動時,也會情緒歡樂,學習積極性高,興趣濃厚。
三、利用多種形式為音樂律動做鋪墊
要上好一節好的音樂律動課,還需要很多的準備工作做鋪墊。比如在我的這節課中,小魚有節奏的吃魚蟲也是一個重點,在這里,我利用了循序漸進的.方式來和幼兒一起學習吃魚蟲,首先,我用比較慢的節奏給幼兒做示范,然后請幼兒參與到這個活動中來,漸漸速度加快,讓幼兒逐漸掌握旋律的節奏;另外,在做示范的時候,動作夸張也是吸引幼兒興趣的一個方法,所以幼兒在掌握節奏這個環節時,沒有費很大的力氣。幼兒學會了有節奏的吃魚蟲后,在接下來的捕魚游戲中也比較的整齊了。
四、及時表揚、重點指導、鼓勵幼兒參與到活動中來
表揚是激發幼兒表現自己的良藥。表揚還能保護幼兒剛剛萌芽的自尊心,讓幼兒體會到活動的樂趣。在請幼兒模仿小魚游泳的時候,有的幼兒畏畏縮縮不愿上來表現自己,或是表現的不夠自信,在這里,我采用了鼓勵的方式,請幼兒上來表演,幼兒表演后再用表揚的方式來幫助幼兒更好的表現自己。
在后網小魚的環節,幼兒出現了擁擠的現象,在這里,我沒有停下游戲去批評某個幼兒,而是在不打斷其他幼兒的前提下,輕輕地游到他的身邊提醒他,這樣既保護了他的自尊心,又維護了游戲時的紀律。而那些沒有興趣參與到游戲中的幼兒,則是請幼兒當我的小尾巴,用形象的語言將他引入情境之中,體會到游戲的樂趣。
幼兒園音樂的培訓心得5
達爾克洛有句名言:“對音樂的理解,與其說是一種智力過程,不如說是情感過程”。因此我將音樂教育的重點著眼于引導幼兒對音樂情感因素的體驗。那么,怎樣利用音樂手段達到情感交流、讓幼兒輕松愉快地投入到音樂活動中呢?我認為關鍵是一個“愛”字,因為老師的感情對幼兒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我接觸過的人都說我非常愛笑,確實我是個很快樂的人,尤其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候,我的臉上總是掛著笑容,我在事業、孩子和生活中總感受到無窮的樂趣。
在音樂教學中,我特別注重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努力創造一種平等、寬松、和諧的氣氛,以此來激發幼兒對音樂活動的興趣。比如說在活動中經常看著幼兒的眼睛講話和示范;用表情、動作等去調整幼兒的.心理狀態(如:當孩子們很興奮時,我就說:“天黑了,小動物要睡覺了。”并帶頭假裝睡覺。)同時,我還以各種不同的身份與幼兒進行情感交流,在音樂活動中,我不僅僅是老師,還可能是其他角色,如兔姐姐、鴨媽媽、小鳥、風等,通過扮演角色、逼真地表演,就把幼兒帶入到音樂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在每一次音樂活動前,我對教材都要做詳盡的研究和分析,領會每首歌所要表達的情感內容。如:在《娃娃家》這首歌,我就根據歌詞內容分析出歌曲所要表達的自豪、溫柔、高興、自信等幾種感情。由于我對教材的感情做了詳盡的分析,并將這些感情充分表現在其中,所以使一首簡單的歌曲有了豐富的情感體現,使一首較為平淡的歌曲顯得耐人尋味了。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這些情感的投入,只是老師說輕就輕、說響就響,通過反復練唱來把這些要求強化下來,那效果肯定是可想而知的。
幼兒園音樂的培訓心得6
從事幼教工作以來,對于長期在工作、生活、幼兒的諄諄教導、呵護、叮嚀,想必幼教人的同感就是每天的“嘮嘮叨叨”,不停的說話引發“咽炎”“聲音嘶啞”等職業病。但由于每天面對的是一群天真可愛的“淘氣包”,學習、飲食、需要充分照顧的孩子們來說想讓嗓子得到充分休息是不可能的。我由于自身的原因加上說話過多,嗓子經常疼,聲音嘶啞,嗓音也不如以前好聽了。
鑒于綜上所述,好多和我一樣的幼教人求醫問藥,探討良方,想從根本上醫治好嗓子。就連教授、專家對于怎樣保護好嗓子這件“小事”也在當成關注健康的事來探討,像吃口含片、喝蜜水等效果也不明顯,從根本上也不解決問題,對此我也有同感。在日常工作中,說話過多有時嗓子疼得難受,但也不能不說,我就琢磨著怎樣來改變這種狀況減少過多說話,我靈機一動,何不讓音樂來代替說話?從晨檢到教育教學都要說,那么把組織孩子們收拾積木、入廁等瑣碎的事讓音樂代替我說話行不行呢?我首先在電子琴上找了一曲節奏快一點的'音樂讓孩子們喝水、如廁或洗手用點、用餐;針對給幼兒們發課本逐個叫名子的現狀我又選了一曲節奏明顯的音樂讓幼兒找自己的名字和課本,令人欣慰的是被“逼”出來的方法受到了成效。
現在我們班里的孩子們已經適應了“音樂指揮”,只要放上一曲“積木曲”孩子們井然有序地整理好積木,換一曲孩子們就入廁、喝水,老師講完故事放一曲音樂孩子們就去找自己的課本。我內心欣喜,這樣的“音樂指揮”法不但減少了我們少講話,讓嗓子稍微休息,而且還培養了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一舉兩得也可謂“歪打正著”,使我找到了一條保護嗓子的途徑,同時也讓我感悟到對于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音樂有著無法估量的魅力。音樂進入教學生活可以大大提高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__和意識,使幼兒在音樂中熏陶中茁壯成長。
【幼兒園音樂的培訓心得】相關文章:
幼兒園音樂培訓心得11-27
幼兒園音樂培訓心得優秀05-07
幼兒園音樂培訓心得精品01-23
音樂培訓心得12-07
培訓幼兒園音樂課心得11-26
幼兒園音樂培訓心得12篇02-24
奧爾夫音樂培訓心得11-22
音樂學科培訓心得07-08
樂器音樂培訓心得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