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八年級上冊生物魚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上冊生物魚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級上冊生物魚教學反思1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培養教師對教學過程進行教學反思的習慣,是提高教師的自我評價能力,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本學年我擔任八年級3個班的生物教學工作,從十月月考情況來看,成績還好。為了進一步完善下步的教育教學工作,力爭使自己以后的工作開展得更好更有序,現對這一個多月的教學工作作如下總結:
本章是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章,也是新學年教學的第一章。根據課標要求“概述無脊椎動物的不同類群(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等)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概述脊椎動物的不同類群(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全章安排七節,平均每節介紹一或兩個動物類群。對于每個動物類群,教材基本上都是從動物的多樣性、主要特征、與人類生活的關系這三個方面進行介紹。在歸納總結各動物類群的`主要特征時,側重從形態、結構方面提煉出三條左右的特征,便于學生記憶。只要學生能夠根據主要特征,認識到不同動物類群之間的主要區別,將給出的動物歸入相應的類群即可。
基于上述原因,結合我校學生由生活經驗中得到的生物學背景知識十分欠缺的實際,本章的實際教學中的幾點經驗做法值得總結: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樹立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采用學案教學法。首先,在學案編制時,將新課內容的任務導學的全部習題,都采用直接照搬課本的課點語句,然后挖空重點字詞形成填空題,把學案自學的難度降到最低,讓學生不論是在課堂上當堂自學,還是課余在家預習自學,都基本上能夠做獨立、自主地完成。其次,由于本章內容涉及面很廣,對學生的要求又不要太精深,所以教材在編寫時基本采用的是科普介紹性質的做法,非常適合學生根據學案進行自學。教師只要做好區別對比、聯系歸納、綜合概括和適當的拓展延伸,精講精練,不必照本宣科,費時費力。這樣一來,基本可以做到每節教學內容花一到二個課時就能完成,保證教學進度的合理性,為今后的教學進度安排贏得更多的時間。
二、利用本章的知識樹,整體性教學原則一貫始終。從第一節《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開始,都用PPT給學生展示一下本章的知識體系,也就是本章教材的編排體例,以后每節重現。這樣,既讓學生認識到本節所學的知識在整章中所處的位置,又讓學生明白本節所學的動物在整個動界中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非常有利于學生知識的系統化理解和結構化記憶,而且能很好地落實“引導學生發現動物的身體結構越來越復雜,地位也越來越高等的大體趨勢,從而認同并初步形成生物是逐漸進化、不斷發展的基本觀點”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三、深入體會教材編者的編寫意圖與用心,引導學生認真利用教材活學活用。本章各節內容的呈現方式,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一定的個性和開放性。各章節基本上從代表動物開始,以點帶面,認識動物的多樣性。再有側重地歸納本類動物的幾點主要特征。最后,以辯證的觀點,從有利和有害兩方面簡單介紹本類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簡單是為了開放,是為可以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抓住上述特點,盡最大努力來優化教師、學生與教材三大要素之間的資源整合,本章的學習學生基本可以按部就班地開展自學。而在安排第七節時,教材體例有變換,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與概括”的能力,教材以“技能訓練”的方式給予呈現。
以上反思與總結是我這一個多月以來在教學過程中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和思考,但更多的是要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作及時調整,認真改進,努力使自己的教學工作有很大的進步和改變。使整個教學環節讓學生在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建立概念、理解知識,并能夠把所學的知識盡量運用到日常生產和生活中。經過不斷實踐證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讓課堂更精彩。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將繼續努力,迎難而上,繼續認真總結反思,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失敗!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更上一個新的臺階,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煥發出生機盎然的活力。
八年級上冊生物魚教學反思2
“生物入侵者”指的是“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在上這一課時,學生找到了課文中的原文來闡釋了“生物入侵者”的含義。我也認同了這種說法。可是,在隨后的教學探討中,我發現對于文中的.這句話,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否則,會犯以點代面、以偏概全的錯誤。
“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它們不僅會破壞某個地方原有的生態系統,而且還可能給要類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作者如是說。但這樣說有失偏頗。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后來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比如,原產于西域的黃瓜,在西漢時引種到中國后,并未見其對某地生態環境的破壞,也并沒有給人類社會造成經濟損失,反倒是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增加了可食菜肴的品種。像黃瓜這樣的“移民”,生活中可謂多多。如西紅柿、胡蘿卜等這樣帶有“西”、“胡”字眼的植物,或是由國外引進,或是由少數民族地區引種。它們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改變,但,是有益的。
當然,反面的例子也是有的。幾十年前我國從國外引進了一種植物——水葫蘆,曾一度用它凈化污水。后來,引入“高原明珠”滇池后,水質污染導致它瘋長,幾乎覆蓋了整個滇池,使很多水生植物幾乎絕跡,每年國家要花巨資打撈。類似的還有薇甘菊,它也使深圳濱海大道北側的紅樹林區,由80000多平方米銳減至不到20xx平方米。紫莖澤蘭也在四川涼山上惟我獨尊。
這樣看來,對于生物“移民”,我們不能如作者那樣,一概稱之為“生物入侵者”,看之色變。我們也要認識到這些生物“移民”中,也有許多有益于自然和人類的物種。它們也會促進生態系統的平衡民展,也會給人類社會帶來福祉。但是,對于“在新的生存環境中不受同類食物競爭以及天敵傷害等諸多因素制約”的物種,我們也要提高警惕,不能讓它們無節制的繁衍。
所以,在教學中,還要引導學生勤于思考,善于發現,勇于質疑,用辯證的眼光看問題,從而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思維。不然,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八年級上冊生物魚教學反思3
本節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產生運動的結構基礎,另一方面是介紹運動是如何在骨、關節、肌肉的配合下產生的。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很難理解,需要教師運用直觀道具輔助教學。為此在介紹產生運動的結構基礎時,使用直觀材料——關節和骨骼標本,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很好地認識各個結構,尤其是關節的結構,通過開展討論,學生經思考得出結論,關節使動物的運動靈活。
“在運動產生的過程”的教學中,通過學生自學,讓同學演示運動是如何在肌肉、骨、關節的配合下產生的',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演示過程中發現有些學生的模型只做了一組肌肉有關動物的運動和行為的知識,對學生認識動物的本質特征非常重要,教材在前面雖然已經對動物的運動方式進行了介紹,但并未涉及運動的結構基礎,教師在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性,以便學生對動物運動的本質有更深入的理解。
關于運動系統與其它系統的關系,通過學生上體育課的感受,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理解運動的產生是在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的配合下產生的。
本節課有一些不足之處,讓學生表現的機會較少。如道具演示不夠直觀,討論太多,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對材料加以選擇,以達到科學、準確地演示。
八年級上冊生物魚教學反思4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了解生態系統及細菌和真菌知識的基礎之上,而進行的一節生物教學活動。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教師提出“如果自然界中沒有細菌和真菌將會是什么狀況?”等問題,讓學生帶著饒有興趣的問題去思考、探討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實踐著主動學習的學習方式。然后讓學生舉出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自己身邊的細菌和真菌使人和動物患病的例子。使學生明白細菌和真菌對人類和動植物有害的一面,并積極探討如何防治這些疾病。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在“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共生”的教學中,更注重讓學生借助實物、圖片及文字介紹,在教師的引導下,分組探討根瘤等共生現象的形成機理及意義,并進一步討論了發生在動物和人體內的`共生現象及其作用。在此基礎之上,通過課后材料“以菌治蟲”,讓學生知道細菌和真菌還有有利的一面。使學生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
在“評價實驗方案”的技能訓練中,特別注重學生對實驗設計的科學性進行反思,這是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環節。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對三個實驗方案的評價、分析,明白了各個實驗方案可行或不完善的理由,更有利于培養學生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
【八年級上冊生物魚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學反思08-16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學反思05-23
八年級生物上冊教學反思09-21
八年級生物上冊《細菌》教學反思01-14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學反思[合集]07-12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學反思15篇06-17
八年級生物上冊教學反思15篇10-16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學反思(精選25篇)11-18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學反思(15篇)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