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
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
綠色植物共分四大類群: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
第一節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
一、藻類植物
1、結構:有單細胞的,也有多細胞的。沒有根、莖、葉的分化。這種結構是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
2、生活環境: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數生活在陸地上的陰濕處。
3、常見的藻類植物:衣藻(單細胞)、水綿(多細胞)、鹿角菜、馬尾藻、石莼、紫菜、海帶、裙帶菜、石花菜等。
4、作用:做魚類餌料、可供食用、可供藥用等。
二、苔蘚植物
1、結構:一般具有莖和葉。莖中沒有導管,葉中沒有葉脈,根非常簡單,稱為假根。所以植株一般都很矮小。沒有輸導組織。
2、生活環境:大多生活在潮濕的陸地環境中。
3、作用: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三、蕨類植物
1、結構:根、莖、葉中都有運輸物質的管道,具有專門的輸導組織。植株比苔蘚植物高大。
2、生活環境:野生的蕨類植物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潮濕環境中。
3、繁殖:苔蘚、蕨類靠孢子繁殖后代。不結種子。
4、常見的蕨類植物:腎蕨、江南星蕨、卷柏、貫眾、胎生狗脊、滿江紅等。
5、作用:卷柏、貫眾等可供藥用。滿江紅是一種優良的.綠肥和飼料。煤的形成。
第二節種子植物
一、定義:能夠結種子并由種子發育成的植物叫種子植物。分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二、種子的結構:
菜豆種子的結構:
玉米種子的結構:
菜豆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不同點
菜豆種子有種皮和胚子葉兩片、沒有胚乳
玉米種子有種皮和胚子葉一片,有胚乳
歸納:1、種皮的作用:保護種子內部結構。
2、胚包括胚芽、胚軸、胚根和子葉。胚發育成新植株。
3、子葉或胚乳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所以種子生命力比孢子強得多,壽命長。
4、能產生種子是種子植物更能適應陸地環境的一個重要原因。
5、淀粉遇碘變成藍色,胚乳遇碘變藍,說明胚乳里含有淀粉。
三、裸子植物
1、定義:種子是裸露的植物叫種子植物。松球果不是果實。
2、常見的裸子植物:油松、雪松、云杉、銀杏、蘇鐵、側柏等。
四、被子植物
1、定義:種子外面有果皮,種子被包在果實之中的植物叫被子植物。
2、果實的結構:果實由果皮和種子組成。
3、常見的被子植物:刺槐、毛白楊、檳榔、玉米、小麥、水稻、牡丹、菊、玫瑰等
4、果實保護種子。果實有一些適于傳播的特點。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2
學習目的
1、植物的營養器官.根系.根尖了解根尖的結構與功能及生長變化規律。
2、描述直根系與須根系的形態特征。
3、理解葉芽的各部分與枝條的各部分之間的發育關系。
重點
根、莖、葉的結構與功能。
難點
理解根尖和芽的變化動態。
學習方法
討論法,探究活動法。
學習過程
課前預習:
根的發生和生長:
系
1、胚根向地下根系
生長系
2、根系的分布還受到環境中等因素的影響
自主學習
活動1、觀察根尖的結構
討論:
1.培養根尖需要滿足哪些基本條件?
2.你會用什么方法觀測根尖生長速度?你有什么辦法測知根尖生長最快的部位?
3.根毛是由哪部分細胞形成的'?根毛的數量.形態和結構有什么特點?可能與根的哪種功能相適應?
4.根生長最快的部位是根尖的的哪部分?這部分細胞來自哪里?
活動2:解剖觀察芽的結構
討論:
1.根據你對芽的觀察,嘗試說明芽是枝條的雛形.
2.你所解剖和觀察的芽是否與葉芽的形態結構完全相同?
活動3:葉和莖的發生和生長
胚芽發育而成:。
葉芽的結構: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3
教學目標
1.通過了解蕨類植物形態結構、生殖、生活習性等特點,進而了解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在經濟上的意義。
2.通過對鐵線蕨的觀察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實驗能力。
3.通過對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的比較,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綜合等思維能力。
4.通過了解蕨類植物的經濟意義,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科學價值觀;通過了解蕨類植物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等特點,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體與環境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通過蕨類植物與苔蘚植物及與綠色開花植物的比較,使學生能初步建立生物進化的基本思想。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
鐵線蕨的生活習性及與其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生殖的特點,是學生了解蕨類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礎,也是學生樹立生物體是與環境相適應的生物觀點的基礎;而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征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它由于有真根,輸導組織和機械組織,決定了它比藻類植物、苔蘚植物都高等,植株也比苔蘚植物高大。但又由于它的輸導組織和機械組織還遠不如綠色開花植物發達、受精過程還離不開水,同時又決定了它仍只能生活在陰濕的環境里,比綠色開花植物低等。所以鐵線蕨的形態結構、生殖、生活習性的特點及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征應確定為本節的重點內容。
2.難點分析:
鐵線蕨的生殖過程比較復雜,學生第一次接觸孢子囊、孢子、原葉體等名詞,絕大多數同學可能都未親眼見過,會感到比較難理解。而且對鐵線蕨植物體上不直接生出雌雄性生殖器官,卻是先產生孢子,由孢子萌發形成的原葉體上長出雌雄性生殖器官,與葫蘆蘚植株上直接生有雌雄性生殖器官有所不同,學生會感到更難理解,加上受精過程不易觀察到,學生學習起來就會有較大困難,所以鐵線蕨的生殖過程應確定為本節的難點內容。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1.引言的--:
結合復習葫蘆蘚的形態結構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點,引出本課題。
課上首先演示葫蘆蘚的植株(實物或掛圖),請學生辨認它屬哪類植物?形態結構上有哪些地方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在學生回答后,再演示鐵線蕨、腎蕨等實物或標本,讓學生觀察,看看是否能叫出這些植物的名稱和生活環境,由此指出,還有一類生活在陰濕環境中的蕨類植物。
2.關于“鐵線蕨”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特點的教學:
本部分采用觀察實驗—分析討論—教師歸納總結的方法進行教學。
有條件的學校可以2~4人一組,教師組織他們觀察鐵線蕨,并提出問題供學生思考討論。
①鐵線蕨的植株的顏色如何?
②用尺子測量一下鐵線蕨植株的高度,并做記錄,想一想,它與葫蘆蘚相比有何不同?
③鐵線蕨的地上部分是什么?它的莖長在哪?
④鐵線蕨的葉是單葉還是復葉?紫黑發亮的部分是什么?你知道鐵線蕨名字的由來嗎?
⑤把鐵線蕨的地下部分挖出來觀察,看看這是什么?其上長有許多纖細的結構又是什么?它與葫蘆蘚的假根有什么不同?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它的形態。
⑥用放大鏡觀察鐵線蕨的小葉,看看葉上是否有葉脈?分析一下,這里有何種組織?
⑦結合以上觀察,試說明鐵線蕨為什么會比葫蘆蘚長得高大?
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作歸納性講解。強調蕨類植物已出現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而且還具有輸導組織和機械組織,所以植株比較高大。
3.關于鐵線蕨生殖過程的教學:
①鐵線蕨的生殖過程較復雜,同樣可以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討論等方式獲得這部分知識。可事先準備好帶有孢子囊的新鮮的鐵線蕨或標本、新鮮的原葉體或標本(其上帶有雌雄性生殖器官)。并準備好生殖過程的剪貼圖。
②先請學生用放大鏡觀察葉片背面邊緣上長出的一些半圓形的褐色隆起,這些隆起是什么?這些隆起內部是什么?要求學生對照課本圖I-71觀察,當學生答出:這些隆起是孢子囊群,孢子囊內有很多孢子時,教師請學生到黑板前貼出它生殖過程的剪貼圖:鐵線蕨→孢子囊→孢子;并告訴學生孢子是一種生殖細胞,孢子囊也不是在任何時候都能看到,只是在夏天生殖時可見到,當孢子萌發時可形成原葉體。下邊可提出問題:鐵線蕨的雌、雄性生殖器官長在哪?此時可組織學生用放大鏡觀察原葉體,特別是對照課本圖I-72,細心觀察原葉體的腹面,注意其上是否長有雌、雄生殖器官,并請一位同學在黑板上繼續完成剪貼圖:
有卵細胞,雄性生殖器官里有許多帶鞭毛的精子,當原葉體被水浸濕時,精子游到雌性生殖器官里與卵細胞結合完成受精作用(可啟發學生思考,鐵線蕨的受精作用需要什么條件)。卵受精后,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再發育成新的植物體。再請一位同學根據以上內容完成整個生殖過程的圖解。
最后,教師再提出問題供學生思考:從生殖過程看,鐵線蕨為什么只能生活在陰濕環境中?(強調受精作用離不開水)
4.其他的蕨類植物:
讓學生觀察卷柏和蕨的標本或投影片,并給學生展示卷柏和蕨的生境圖,使學生了解卷柏生長在巖石表面或巖石的縫隙里,蕨生長在森林和山野陰濕的'環境中。
5.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征:
在學生重點了解了鐵線蕨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等特點的基礎上,注意把蕨類植物的形態結構、生殖等特點與苔蕨植物相比較,讓學生經過分析討論后,歸納出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征。與苔蘚植物相比較,蕨類植物不僅有莖和葉,而且有真根,根、莖、葉里都有輸導組織和比較發達的機械組織,所以植株比較高大,但它與苔蘚植物一樣,受精過程還離不開水,所以多數仍適于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中。
學生歸納出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征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小結一下它的主要特征。
6.蕨類植物的經濟意義:
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可先給學生播放蕨類植物經濟意義的錄像或投影片,讓學生經過討論后歸納出蕨類植物的經濟意義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藥;③有些可供觀賞;④有些可作為優良的綠肥和飼料;⑤古代的蕨類植物的遺體經過漫長的年代,變成了煤。結合最后一點意義,可給學生展示曾經繁盛的古代蕨類植物的生境圖,使他們加深理解最后一點意義。
最后通過一道題復習鞏固本節課所學的內容,鐵線蕨為何能長得比葫蘆蘚高大,為何他們都只適于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中?
【板書設計】
第三節蕨類植物
一、鐵線蕨
1.生活習性:陰濕環境
2.形態結構
3.生殖:
二、其他蕨類植物
三、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征:
1.有真根、莖和葉,有輸導組織和較發達機械組織,較高大。
2.受精離不開水,多數適于生活在陰濕環境。
四、蕨類植物經濟意義
可食;藥用;觀賞;綠肥;飼料;
古代蕨類植物→煤。
小資料
鐵線蕨原葉體的培養和觀察
一、采集鐵線蕨的孢子:
夏末秋初,采集背面有褐色隆起的鐵線蕨葉片放入紙袋,一段時間后紙袋里就留有囊群散出的孢子。
二、培養鐵線蕨的原葉體:
1.把磚塊稍稍磨平,洗凈,并煮沸消毒,放入平底瓦缸或玻璃缸,往缸內倒水使之浸沒磚塊的一半。
2.把鐵線蕨的孢子稀疏地撒在磚上,用玻璃蓋沒缸口。把缸放在溫暖而陰濕的地方,溫度最好保持在15℃左右。
鐵線蕨原葉體的萌發需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把磚浸在水時,把缸放在溫暖陰暗處,并用玻璃蓋沒缸口,磚面不斷吸水,經常保持濕潤,都是為了維持所需的溫度和濕度。
三、觀察鐵線蕨的原葉體:
如果管理得當,15天后磚上長出綠色的原葉體。把錢鐵蕨的原葉體從磚上小心刮下,放在載玻片上,底面朝上,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原葉體,可見它是心臟形的綠色葉狀體。原葉體下端靠近“心尖”是叢生的須狀假根。假根基部附近是球形的雄性生殖器官——精子器,靠近“心臟”凹陷處可見突出的雌性生殖器官——頸卵器。原葉體被水浸沒后,精子器里的精子游到頸卵器里,和卵細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頸卵器里發育成胚,最后發育成新的鐵線蕨。
附:培養鐵線蕨原葉體還可使用培養基。
具體做法如下:稱取硫酸鈣0.25克、磷酸鈣0.25克、硫酸鎂0.25克、氯化鈉0.08克、硝酸鉀0.07克、氯化鐵0.005克倒入盛有1000毫升水的三角燒瓶或燒杯中,用玻璃棒攪拌至溶解,再加8克瓊脂,加熱攪拌至瓊脂溶解,倒入培養皿中,使它凝成厚1~1.5厘米的平板。把紙袋中的孢子倒在白紙上,均勻地撒在培養基上,蓋上蓋子,放在有散射光照射的地方。
在15℃以上的室溫條件下,孢子能正常萌發成綠色的原葉體。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4
第一節生物的特征
一、學習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生物,能區分生物與非生物。
2.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和比較,對生物的基本特征進行歸納和概括。
(三)情感價值觀目標:
用于對他人提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征進行質疑和補充,積極參與討論活動。
二、學習重點和難點:
1.學習重點:
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學習難點:
植物的營養、呼吸、排除廢物。
三、教學方法:討論法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課前準備:
1.生物視頻資料。
2.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六、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視頻播放智能機器人做操、跳舞、與人交流,學生觀看、思考。教師提問:智能機器人是不是生物?學生回答:不是。教師提問: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二)講授新課
1.體驗并學習如何進行科學的觀察
教師講述:要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我們首先要對生物進行觀察。教師提問:你認為什么是觀察?學生總結:
①應利用各種感官進行觀察;
②觀察應遵循由整體到局部、由粗到細、由表及里等原則;
③觀察越細致越接近真實;
④合作交流能綜合各種信息,更快的獲知真相。
讓學生閱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師提問:這段描寫中魯迅先生觀察到了多少種生物?用到了哪些感官?怎樣才能準確的感知周圍的事物呢?閱讀后回答,學生總結出科學的觀察應該是:
①有明確的目的`;
②觀察使要細致、全面、實事求是,并及時記錄下來;
③對長時期的觀察要有計劃,有耐心;
④觀察時要積極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
過渡:學習了如何記性科學的觀察你,下面我們就一起試試吧!
2.什么是生物
觀察比較多媒體課件中提供圖片(鴨子、鉛筆、汽車、仙人掌),找出它們的不同之處。分組活動,小組長做記錄。小組長陳述本組的發現。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5
第一章認識生物
第一節生物的特征
一、教學目標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2.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觀察。
4.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5.感悟一切生命體的基本特征,樂于觀察身邊的各種生物,從而在觀察的過程中理解實事求是的科學意義。
6.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的分析
本節教材的主要內容有兩點:(1)區別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節教材內容的教學,不是從現代生物學發展水平的角度介紹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讓學生在常見的生命現象層面上了解生物區別于非生物的特征。在教學中不能直接講述,而是通過觀察、討論等活動,由學生自主獲得關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識,以達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學重點:
①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②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標。
3.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
4.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三、教學準備:
①制作的多媒體課件;四、教學策略
1.教學策略和方法的建議
本節課的導入可這樣設計:可讓學生觀察有山、水、蟲、樹、石頭的多媒體畫面,欣賞與畫面協調的音樂,請學生描繪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出畫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關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這一問題,可與學生一起對照教科書上的描述,進行比較歸納。但是,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師在與學生討論時,應讓學生多舉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補充,如生物對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應,動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進學生的發散思維。
本節教學,以觀察討論為主,輔以閱讀、講授等法。
2.設計思路
首先讓學生回憶在小學自然課里已學過的一些關于生物的知識,舉例說明什么是生物,區分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關于生物的特征這一問題,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教材中的10幅插圖,讓學生充分討論、交流來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最后引導學生總結出觀察的方法和基本要求,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自然滲透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在小學的自然課里已經學過一些關于生物的知識,你能說出一些生物嗎?(要求:每位同學說出一種自己熟悉的生物,不要重復)從而導入新課。
第二節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了解校園或周邊的主要生物的分布特點,知道生物對環境具有一定的適應性,并能影響環境。
2.能力方面
初步學會調查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過調查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校園、熱愛周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初步學會調查的基本方法,了解校園或周邊的主要生物是本章的重點。
組織好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調查活動是本章的難點。
教學手段:PPT文件、調查范例等。
課時安排:1
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過程的設計思路:
(1)從周邊或校園的生物引入調查;
(2)舉例說明調查的基本方法;
(3)分組,教師指導制定調查計劃;
(4)實施計劃,教師組織指導;
(5)匯報、總結、交流、評議。
2.教學過程
(l)聯系實際,引入課題。
本章的教學課題可以從周邊和校園的生物引入。在此可以設計一些問題引起學生的共鳴:①你知道我們北京市的市樹和市花嗎?②我們的校園中有多少種生物?這些生物開花結果嗎?它們的花期是幾月?
(2)關于調查的.基本方法和意義:
①利用錄像或投影向學生介紹一些有關科學家進行科學調查的資料,利用投影向學生演示調查活動的范例,從而讓學生了解什么是調查,調查的目的、方法和步驟。
②講解學生記錄的方法,強調在活動的過程中如實做好記錄的重要性。
如向學生講清在調查前要制定好調查記錄表,隨時記錄下觀察的內容。如生物的種類、數量、生活環境、用途等。在活動中要盡量多地收集所需要的數據和資料,以便調查結束后對調查結果進行準確的分析并把調查內容撰寫成調查報告。
③向學生強調調查的意義,切忌將調查作為游玩。
教育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把活動作為對自己的挑戰去發揮自己潛能的機會,從而發揮自己的主動精神。
(3)分組,制定調查計劃,為實踐活動打下基礎。
①建議將班內同學按自愿結合的方式分成若干小組(5~6人一組)。由組長專門負責,制定調查計劃。
②可以到學校附近的公園、小花園、生活小區或街道等地去調查。也可以在校園內進行調查。選擇一條動、植物種類多且有不同生活環境的路線。
③調查的內容力求多樣化。
班內的不同小組可以調查不同的內容,各有側重點。如可以調查園藝花卉生物、蔬菜糧食作物,也可以調在城市的行道樹種類等。
(4)實施計劃。在課余時間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
①認識調查地段的生物的種類、數量、生活環境、用途等。
②確定的調查路線邊走邊觀察并及時記錄下來:身邊有哪些生物?它們生活在什么環境中?與生物生活在一起的有哪些動物?樹上有鳥巢嗎?有病蟲害嗎?花叢中有蜜蜂、蝴蝶飛舞嗎?
要注意觀察生物的分層現象,不僅觀察高大的喬木、灌木,還要注意觀察草本生物和藤本生物。不僅觀察高大的生物類群,還要觀察一些微小的生物類群,如陰濕樹干上的菌類、生活在水中的藻類等。
③教育學生要注意人身安全,要愛護公共場所的花草樹木,不要任意攀折花木,尤其要愛護身邊的珍稀生物。
④調查限定在幾天之內完成。如對生物特別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設立小專題,作進一步的調查。
(5)分析調查結果,撰寫調查報告。把調查記錄歸納管理,通過查閱資料、訪問等形式對調查的內容進一步的充實和完善。
(6)總結、交流、匯報。調查結束后可以與本班的板報小組合作,布置展覽,將各小組的調查報告、收集來的圖片資料等篩選展出,作班內交流。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6
教學目標
①舉例說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②舉例說出生物之間有密切的聯系。
③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④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能夠認真觀察和記錄,并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和交流。難點和重點
重點:
①說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②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難點:
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能夠認真觀察和記錄,并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和交流。
課前準備
學生:各小組準備鼠婦10~16只,濕土,紙盒,紙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夾),表,筆,一份實驗報告用表。
教師:鼠婦若干只或鼠婦圖示。
教學過程:
1、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引導學生根據經驗舉出影響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過分析,幫助或引導學生歸納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各小組通過教師的引導,以各自收集鼠婦為背景,分析、討論、歸納出探究的一般過程。
2、制定實驗方案及設計實驗方案
各組討論并制定方案,根據方案中出現的問題引出變量和對照實驗。
充分放權,讓學生自學,但注意把握學生對變量和對照實驗的`理解。
實驗探究
結果交流
教師可在巡回指導中選出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后面的結果交流。
總結:教師選出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交流,并引導其他同學發現問題,吸取經驗。除了探究光這個條件外,還有無其他條件?
布置課后作業:
有興趣的小組可在課下對其他影響鼠婦生活的因素進行探究。
教學反思:
對于有些班,捉鼠婦的興致比較高的,可以利用這樣的班級多捉幾只,在其他沒有捉到的班上可以作為示范。也可以叫這些捉鼠婦能力介紹經驗,讓學生了解到鼠婦的生活環境。每個班準備鼠婦情況不一樣,有些一個班只捉到一只鼠婦,很難開展活動。但這節課還得上。只能利用課內十分鐘讓他們到一些易找的地方找,如果沒找到,這個實驗只能通過畫圖和想像完成了。但也得盡量提醒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到校園尋找,既可以了解到它們生活的環境,又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捉鼠婦的過程,培養他們的科學興趣。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7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說明綠色植物的細胞在光下能夠制造淀粉,同時釋放氧氣。
b.說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綠色植物的細胞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c.闡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通過本節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1、教學重點:
a.說明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產生淀粉。
b.說明綠葉在光下制作淀粉的同時還釋放出氧氣。
c.說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2、教學難點:
光合作用產生淀粉和釋放出氧氣的實驗操作。
二、教學流程(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把一盆生長旺盛的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晝夜。
(一)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第三節植物光合作用的實質,上新課前,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葉片的哪些細胞含有葉綠體?
回答:葉肉細胞和保衛細胞中含有葉綠體。
師:很好,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那我們如何去驗證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做實驗證明。
(二)解疑導拔,合作探究
實驗指導:
1、剪取你所喜歡的形狀的黑紙片(小于葉片),從上下兩面將處理過的天竺葵葉片遮蓋起來,然后放于光下照射30分鐘。
2、摘下葉片,去掉黑紙片(觀察葉片的顏色的變化),把黑紙片放入盛有適量酒精的小燒杯里,水浴加熱,觀察葉片的顏色變化。
3、用自來水沖洗葉片,再向葉片滴加碘液。
4、稍停片刻,用自來水沖洗碘液,觀察葉片的顏色變化。
請同學們根據實驗現象,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1、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晝夜?
2、水浴加熱后,葉片變為什么顏色?
3、加碘液后,葉片變為什么顏色?能否判斷葉在光下制作的是什么物質?
學生實驗
回答1:把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晝夜,將用于實驗的植物葉片中的淀粉除去。不至于影響實驗想象。
師:很好,在黑暗處葉片不能再進行光合作用,葉片中原有的淀粉一部分通過葉脈運輸到其它部位,還有一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掉。
回答2:水浴加熱后,葉片變為白色。
師:為什么變為白顏色呢?
回答:略。
師:由于酒精溶解了葉綠素,從而去除了葉片中的綠色。
回答3:加碘液后,葉片四周變為了藍色,而被紙片遮住的地方顏色沒變,從這可以判斷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是淀粉。
師:淀粉遇碘液變藍色是我們判斷淀粉存在的有力證據。那為什么有上面現象產生呢?
回答:因為葉片被黑紙片遮住后,就不能接受光進行光合作用了產生淀粉,所以加碘液后四周顯藍色,而中間不顯藍色。
(三)明理強化,實踐探究
師:很好,從今天的實驗我們能得到什么結論?
回答:光合作用能產生有機物,有機物主要是淀粉。
師:淀粉是一種貯藏大量能量的有機物,玉米、小麥、水稻等種子含有大量的淀粉。
(四)引深探究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能提出什么新的問題呢?
回答:
1、二氧化碳和水是怎樣形成淀粉的?
2、光合作用能否產生其它有機物?
師: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回去思考,并查找有關資料去探究。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8
教學目標:
1、由宏觀到微觀的方法觀察葉片的結構,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2、通過查找相關的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
3、認同綠色植物通過蒸騰作用促進生物圈中水循環的意義,初步形成節約用水,保護森林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1、葉片的結構、氣孔的開閉與蒸騰作用的.關系,以及植物體是怎樣參與生物圈水循環
的內容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徒手切片的制作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收集資料。
2、教師準備:課件,實驗準備收集資料。
教學設計:
學生活動教學內容教師活動
嘗試回答觀察水循環課件演示,啟發
動手實驗葉片結構指到實驗
探究氣孔結構氣孔結構引導實驗分析
觀察嘗試回答氣孔開閉機制課件演示
聯系實際蒸騰作用與水循環范例法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
環節教學過程學生活動教師活動
導入
出現綠色植物及課題的畫面,播放音樂觀看,進入情境引言導入,引起學生注意
植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維持正常生命活動應具備哪些外界因素?
這些非生物因素在不同地區分別起著不同的作用,請認真觀察圖片并思考沙漠中什么地方會有植物生長?
思考回答
觀察思考
回答
引導,建立聯系
展示圖片
適時提示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9
【教材分析】
本節是初中《生物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章第二節的內容。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觀察細胞、認識細胞的基本結構是學生學習生物學的基礎;通過制作臨時裝片,利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態度和創新思維。因此,本節課在本章乃至在整個初中生物教學中,都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本節安排1課時。
【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具備一定的顯微鏡使用基本技能,而且初步認識了科學探究的基本思想和一般過程,這為本節實驗教學的開展奠定了基礎。但由于七年級學生才步入初中,剛剛涉及探究實驗,在實驗能力和創新思維等方面的訓練有限,因此,本節課如何在實現訓練學生的實驗規范,將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
【設計理念】
本章內容包括“練習使用顯微鏡”、“植物細胞”、“動物細胞”、“細胞的生活”四節,不僅是學生學習生物體結構層次知識的起點,也是學生學習細胞分化形成組織、生物體組成等的基礎,而且是學生理解生物體的多種生命現象,認識生物體的多項生命活動的基礎。本節通過嘗試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玻片標本并使用顯微鏡進行觀察。在動手實踐操作、培養實驗能力的基礎上通過組內討論、交流培養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表達能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學會制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
2、使用顯微鏡觀察自己制作的臨時裝片。
3、闡明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4、初步學會繪制植物細胞結構簡圖。
(二)能力目標
1、通過練習制作臨時裝片并用顯微鏡進行觀察以提高觀察和實驗能力。
2、學會畫細胞結構簡圖以提高動手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 體驗與人交流和合作學習的快樂。
【教學重點】
1、制作臨時裝片,并利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的結構。
2、歸納植物細胞的結構,并明確各部分的作用。
【教學難點】
成功地制作臨時裝片;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練習繪制植物細胞結構簡圖 。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1.引入: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練習使用顯微鏡。俗話說得好:“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這節課由我們同學自己嘗試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玻片標本,并使用顯微鏡進行觀察植物細胞的結構。
2.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目標要求:
①、學會制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
②、使用顯微鏡觀察自己制作的臨時裝片。
③、認識并闡明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④、初步學會繪制植物細胞結構簡圖。
3.檢查材料用具:洋蔥 鑷子 刀片 載玻片 蓋玻片 紗布 滴管 吸水紙 顯微鏡 清水 碘液。
(二)合作交流 解讀探究
一、迅速拿出顯微鏡,對好光。
二、如果把一根頭發、一張厚紙放在物鏡下面,看看能否看清楚它們的結構?(不能)必須把玻片弄到薄而透明。為了做到這一點,需要對所觀察的材料進行處理,制成玻片標本,然后進行觀察。常用的玻片標本有以下三種:
切片——用從生物體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體的生物材料經過涂抹制成。
裝片——用從生物體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有的生物非常微小,也可以直接做成裝片)。
這些玻片可以做成永久的'(可長期保存)或臨時的(不能長期保存)。
三、看書本材料用具,看看哪些材料不明白它們的作用,舉手問老師。
(介紹稀碘液的作用是染色,載玻片作用是托載標本的玻璃片,蓋玻片的作用是覆蓋標本的玻璃片)。
四、學習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方法步驟:(用一個字總結各步驟,教師做必要的演示說明)
1、用潔凈的紗布把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擦)
2、把載玻片放在實驗臺上,用滴管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滴)
3、用鑷子把洋蔥鱗片葉內側撕取一小塊透明薄膜——內表皮,把撕下的內表皮浸入載皮片上的水滴中,用鑷子把它展平。(取、展)
4、用鑷子夾起蓋皮片,使它的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緩緩地放下,蓋在要觀察的材料上,這樣才能避免蓋玻片下面出現所泡而影響觀察。(蓋)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洋蔥內表皮上,使染液浸潤標本的全部。(染)
6、先用低倍鏡觀察,再用高倍鏡觀察。(看)
五、學生 2人一組制作臨時裝片,觀察后,清理用具和材料
六、請學生自己講述所觀察到的細胞形態和結構,結合顯微鏡中觀察的內容,畫出植物細胞結構圖
(三)歸納總結表揚學生做的好的方面,點評學生實驗過程存在的問題
(四)布置作業
寫好本次實驗的實驗報告。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0
學習目標
1、了解生物學的概念以及在生活和社會中的應用。
2、了解生物科學的最新進展,激發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重點和難點
重點:生物科學在生活和社會中的廣泛應用。
難點:在學習方法上的引導。
學習過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一些水果、蔬菜、雜草、石塊,請學生分辨哪些可以食用,從而引出生物學。學生舉例一些生物的食用、藥用或其他價值。
(教師:從古到今,人們不斷觀察、嘗試、探索生物知識,形成了現在的生物科學。)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學習任務一:聯系生活經驗,了解生物學概念。
1、學生自學教材,找出生物學的概念。
2、學生舉例:舉出常見的生命現象的例子。(如蜘蛛織捕蟲、樹葉變黃飄落等。方法指示:學會觀察。)
3、拓展反思:生物學不僅是對表面現象的觀察,更深入到對生命活動規律的研究。如對青蛙的眼睛研究、蜻蜓飛行技巧的研究,從而出現了仿生學,誰能舉出一起關于仿生學的例子?
學習任務二:學生自學教材,體會生物學的重要性。
1、全面瀏覽教材的前言部分,分析教材從哪些方面了生物學的`重要性。并有感情的朗讀教材中的段落,體會大自然之和諧。
2、小組內探討:根據教材內容和生活經驗,嘗試交流生物學的應用(重要性)。
3、師生交流:有關對一些生物現象和生物科學的疑問。
拓展反思:怎樣認識封山育林、封海休魚?
三、系統:(引導學生從農業、工業、醫學等方面生物科學的重要性。)
四:診斷
1、生物學是研究和的科學。
2、談一談你對生物學的認識和怎樣學習生物學?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1
第一節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教學目標①闡明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②運用實驗的方法檢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點和難點①探究綠葉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②確保實驗順利進行,對實驗的結果進行深入的分析。一、實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方案一:參照課本的實驗方案,4人小組在實驗小組長帶領下做實驗。方案二:各實驗小組組內交流課前設計的實驗方案,然后討論、完善,最后確定本組的實驗方案,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實驗。方案三: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個大組,每個大組仍以4人為一實驗小組,在老師指導下實驗。
指導學生實驗,并提示注意事項。
參與小組討論,對學生的大膽設計予以肯定,并進行適
當啟發、引導,巡視指導學生實驗。
二、分析實驗結果
方案一:各實驗小組就老師出示的討論提綱討論分析光合作用的'條件、產物,理解每個實驗步驟中包含的科學原理。方案二:各實驗小組先組內分析實驗成功與否的原因,然后各組公布自己實驗的過程,產生的結果,再組間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條件、產物,理解每個實驗步驟中包含的科學原理。方案三:4個大組各派代表公布自己的實驗過程、結果。然后①前二組間進行對比,后二組間進行對比,看看同一種實驗材料,實驗過程不同,其結果是否一樣,并分析原因,②第2組和第4組進行對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實驗材料,實驗過程相同,其結果是否一樣,并分析原因。啟發學生找到產生不同結果的原因,引導學生思考理解每個實驗步驟中包含的科學原理。總結出“綠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機物”這一結論。
三、光和作用的意義
方案一:在分析實驗結果的基礎上,看書自學,了解光合作用意義。方案二:在老師提示下,根據日常生活舉例說明光合作用的意義。指導學生看書,引導學生作出概括。分析學生舉出的例子,引導學生作出概括。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2
教學分析:
本節內容主要講述綠色開花植物體和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生物的結構是它們進行各項生命活動的基礎,對于今后學習生物學知識至關重要。在課前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采集一些綠色開花植物(要教育學生注意保護花草樹木),觀察、辨認植物體的器官。利用小實驗引導學生觀察、探索組織構成器官,利用自己身體說出系統的概念。在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前面學過的細胞和組織的有關知識以及這節課學的器官和系統,進行知識整合,描述植物體和動物的結構層次。可以布置學生進行調查人們吃的植物性食物分別屬于植物的什么器官,以及我們平時見到的植物具有哪些器官,在課堂上進行表達交流,培養學生合作能力和實踐能力。
教學目標:
1、描述綠色開花植物體和動物體的結構層次
2、說出器官和系統的概念
3、在進行小實驗的過程中,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概括能力,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和解決某些生產和生活問題,在科學探究中發展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4、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獲取知識的快樂,形成生物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的生物學觀點和珍愛生命的觀點。
教學重點:
綠色開花植物體和動物體的結構層次
教學難點:
器官和系統的概念的歸納總結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前準備:番茄、開水及解剖刀(或水果刀),課前生物興趣小組采集的綠色開花植物標本,常見的一些蔬菜或水果等。
教學程序:
一、情景激疑
1、呈現一座高樓大廈,及建筑工地的場景,創設問題情境:①構成高樓大廈的基本單位什么?②磚瓦簡單的堆積在一起就形成了高樓大廈?
2、學生充分發表意見,認識到建筑工人按照圖紙設計把磚有規律的砌成一個個房間,逐漸蓋成高樓大廈。教師啟發學生,構成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細胞,是不是細胞簡單的堆積在一起就構成了生物體?從而引入課題。
二、溫故而知新:
學習回顧上一節課所學的知識:細胞分裂→細胞生長→細胞分化→組織
小組充分討論,相互交流:細胞分裂能使細胞數目增多,細胞生長能使細胞體積增大,細胞分化能形成組織。
三、實驗探究:
1、教師出示實驗材料:番茄、解剖刀(或水果刀)、開水等。引導學生分組討論,自己設計方案:可能有的學生直接用解剖刀把番茄切開觀察它的構成;有的學生先用開水燙一下番茄,剝下表皮,然后在剖開看它的橫切面有哪些結構。學生分組討論制定方案后,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觀察。然后每小組選出代表在全班同學面前交流觀察到的現象:有的小組可能會說番茄主要有果肉構成;有的小組說番茄由表皮和果肉構成;有的小組說還有輸導組織。最后得出結論:番茄果實是由保護組織(表皮)、營養組織(果肉)和輸導組織等構成的,并且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聯合起來等的`。從而總結歸納出器官的概念。學生積極參與設計并親自動手實驗,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及表達交流能力。
2、拓展:引導學生利用其他的材料來設計實驗探討器官的構成,小組討論后進行交流。這樣使學生不局限于教師提供的材料,充分發揮自己的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上課前講桌上擺幾盆綠色開花植物,教室四周的墻壁上貼幾張開花的蘋果樹、枝葉茂盛的蘋果樹、結果的蘋果樹或開花的油菜掛圖,為學習“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創設教學環境)課前生物課外興趣小組采集了一些綠色開花植物(教育學生注意保護花草樹木),引導學生觀察自己采集的植物標本,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出示問題)
1、你采集的植物標本是由哪些器官組成的?
2、你采集的植物標本是否都具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種器官,為什么?
3、你認為植物體的各種器官分別有什么作用?
4、根、莖、葉、花、果實、種子之間是怎樣聯系在一起的?
學生觀察采集的植物標本,進行討論交流。
(學生采集的植物有的由根、莖、葉組成,有的還可能有花或花和果實,還有的具有花、果實、種子)
教師利用課件動畫顯示種子萌發,幼苗的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葉片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同時莖對這些物質進行輸導,幼苗由小長大,然后開花,結出果實和種子。
學生根據看到的內容積極思維,小組充分討論,進行交流。
生1:我們認為根、莖、葉主要與植物的營養的獲取和運輸有關,是植物體能夠由小長大。只有當這棵植物成熟后,才會開花、結出果
實和種子,繁殖后代。所以我們可以把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分成營養器官和生殖器官兩類。營養器官包括根、莖、葉,生殖器官包括花、果實和種子。
生2:在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大器官之間有輸導組織起到運輸水、無機鹽和有機養料,從而把它們聯系成一個整體。
4、歸納總結:
通過組織學生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對探索的結論進行總結,從而歸納出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
5、(課前在教室墻上貼幾張動物如家鴿、鯽魚、青蛙、家兔等的掛圖為學習“動物的結構層次”創設學習環境)教師利用課件顯示食物在人體內的消化情況,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經驗思考食物是如何被消化和吸收的,組織學生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從而總結出系統的概念。進而相互交流歸納出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
6、創設學習情境:
下課鈴聲響了……午飯時間到了!你匆匆走出教室,直奔食堂。食堂散發出的香味使你感到饑腸轆轆。你選了一份飯菜,接著掏錢付帳,然后小心翼翼的端著飯盒,在擁擠的食堂中找到你的朋友,在他們身邊坐下,開始吃飯。
想一想,從聽到下課鈴聲、走到食堂、買飯到吃飯這一簡單過程中,你身體的哪些系統參與了,緊靠消化系統能夠完成吃飯這一過程嗎?
學生積極思維,小組充分討論,進行相互交流:
生1:走到食堂,吃飯要通過運動系統。
生2:聽到了鈴聲決定去吃飯要通過神經系統。
生3:運動加快,要消耗氧氣,通過呼吸系統。
生4:運輸氧氣需要循環系統。
……
由于學生對自己的身體結構比較熟悉,而且比較感興趣,教師可以引導通過學生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的基礎上說出人體的八大系統的名稱、組成和功能,進一步歸納總結出八大系統彼此既有分工,又相互協調,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各種復雜的生命活動,從而使每個哺乳動物都成為一個完整統一的生物個體。
7、小結:
教師利用板書提綱小結本節課所學內容,學生通過自己看書進一步梳理,使所學的知識進一步系統化、條理化。
四、遷移深化:
引導學生認識到學習生物學知識,不能死學,要能利用所學的知識來分析和解決某些生活、生產或社會實際問題,經歷一個再認識的深化過程,從而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識,并過渡到形成能力。
1、啟發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一下問題:
⑴我們吃掉的胡蘿卜、白菜、甘蔗、黃花菜、西瓜、綠豆各屬于植物的什么器官?
⑵觀察你家或鄰居家的一只家養動物如貓或鸚鵡以栽培植物如月季,想一想這些動物或植物的結構層次是什么?
⑶在人類生活中,植物體的各個部分被廣泛利用,如甘薯、馬鈴薯等含有豐富的淀粉,大豆、豌豆等富含蛋白質,芹菜、菠菜、花菜、蘆筍、胡蘿卜等含有各類維生素、纖維素,這些都是人們常食用的蔬菜;而橙子、香蕉、無花果等是人們愛吃的水果;此外人參、薄荷、羅漢果、藏紅花等都是著名的中藥材。
你認識這些植物嗎?如果還有不認識的,盡可能的找來認一認、查一查資料或進行走訪。然后想一想,我們食用或利用的分別屬于這些植物體的哪個器官?
2、鼓勵學生自己動腦思考,提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與本節課有關的問題,并在相互討論、相互交流的基礎上解決。同學們思維活躍,好奇心強,只要教師啟發方法得當,會提出很多有價值的問題,例如:
⑴馬鈴薯、蓮藕、蔥我們吃的部分都是根嗎?
⑵西瓜子和葵花籽是否都屬于種子?
⑶我們在長跑的時候為什么會心跳加快、呼吸變得急促?
……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3
第三章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
第一節動物體的結構層次
一、細胞分化形成組織。
1、在發育過程中,某些細胞各自具有了不同功能,它們在形態、結構上也逐漸發生了變化,這個過程叫做細胞分化。
2、組織的定義:細胞分化產生了不同的細胞群,每個細胞群都是由形態相似,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聯合在一起形成的,這樣的細胞群叫做組織。
3、人體的四種基本組織:
上皮組織:由上皮細胞構成,具有保護、分泌等功能。
肌肉組織:由肌細胞構成,具有收縮、舒張功能。
神經組織:由神經細胞構成,能夠產生和傳導興奮。
結締組織:支持、連接、保護、營養等功能。
二、組織進一步形成器官。
1、器官的定義: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構成器官。例如:大腦、胃、心臟、肝、肺、腎、眼、耳等。
三、器官構成系統和人體
1、系統的定義:能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在一起構成系統。
2、人體的八大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這八大系統協調配合,使人體內各種復雜的生命活動能夠正常進行。
第二節植物體的結構層次
一、植物體是由受精卵經過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組織、器官,最終形成植物體。
二、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1、六大器官: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三、植物的幾種主要組織。
1、分生組織:位于根尖的分生區就是分生組織。
2、另外幾種: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
第三節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體
一、單細胞生物:身體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大多數生活在水里,有些生活在我們身上。
二、單細胞生物的結構和生活。
以草履蟲為例:如圖。草履蟲的結構和生活。
三、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
有利的一面:1、多數浮游生物是魚類的天然餌料。
2、草履蟲對污水凈化有一定作用。
有害的一面:1、人體內寄生蟲危害人類健康。如:瘧原蟲、痢疾內變形蟲等。
2、單細胞生物大量繁殖造成赤潮,危害漁業。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4
實驗目的
探究綠色植物的葉片在光下進行光合作用時,可以產生淀粉。
背景資料
葉綠體中的葉綠素,是葉片呈現綠色的主要原因。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沒有葉綠體,綠色植物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
教學目標
1.知道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2.運用實驗的方法檢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難點:運用實驗的方法檢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
實驗關鍵
讓學生嘗試設計實驗,并掌握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
實驗器材
盆栽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燒杯、小燒杯、酒精燈、培養皿、石棉、鑷子、火柴、三腳架、黑紙片、曲別針。
教學過程
1.導入
師: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動物也是如此。那么人和動物的最根本的食物從何而來?難道綠色植物就不需要食物嗎?非也。綠色植物每天也需要一定的營養,它不僅能自己供給自己食物,而且同時還給地球上其他幾乎所有生物制造了食物,養活著我們。可以這樣說:沒有綠色植物,就沒有地球上其他的生物,包括我們自己在內。可見,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那么,究竟綠色植物是怎樣制造有機物的?制造的有機物是什么?我們能不能用實驗來探究一下?
2.實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
師:昨天讓大家按P119實驗步驟1、2操作的盆栽天竺葵,做了沒有?
生:做了。
師:好,今天大家按小組繼續將昨天的實驗按實驗步驟3、4、5進行操作,小組各成員間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時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實驗。
學生甲摘下葉片,去掉遮光的紙片,并把葉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
學生乙將酒精倒入小燒杯中。
學生丙準備酒精燈,并點燃酒精燈。
學生丁準備清水,并漂洗葉片。
學生戊滴加碘液。
師:通過實驗及觀察到的現象,下邊大家來共同討論在實驗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及細節。教師同時用投影打出小組討論提綱:
1.為什么把盆栽的天竺葵在實驗之前要在黑暗處放一晝夜?
2.為什么要用黑紙片把葉片的一部分遮蓋起來?
3.為什么把葉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熱?其目的是什么?
4.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用來什么成分?其結果說明什么?
生:小組討論,并選出代表回答問題。
小組1回答問題1:實驗前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暗處是為了讓天竺葵在黑暗中把葉片中的淀粉全部轉運和消耗,這樣實驗中用碘液檢驗的淀粉只可能是葉片在實驗過程中制造的,而不可能是葉片在實驗前貯存的。
小組2回答問題2:用黑紙片把葉片的一部分遮蓋起來是為了與其他葉片作對照。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
小組3回答問題3:把葉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熱,是因為酒精的沸點比水低,如果直接放在火上加熱,不僅酒精蒸發得太快,造成浪費,而且溶解葉綠素的效果也不太好,尤其易引燃酒精發生危險。這一步驟的目的是使葉片中的色素溶解于酒精中,起到脫色的作用,便于淀粉的顏色觀察。
小組4回答問題4:向葉片中加碘液是因為碘液遇淀粉可變成藍色,故可用碘液來葉片中是否能生成有機物淀粉。通過實驗可知:葉片的見光部分遇到碘液變成了藍色,而遮光部分未變藍色,說明葉片見光部分產生了有機物淀粉。
(各小組可相互補充、完善)
3.課堂
師:通過實驗我們可以得到什么結論?
生:結論1:葉片的見光部分產生了有機物——淀粉。
結論2:光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
作業布置
完成實驗手冊。
板書設計
探究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
結論1:葉片的見光部分產生了有機物——淀粉。
結論2:光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
教后反思
1.先講大的步驟,再分述小的原理效果較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5
教學目的:
1、理解種子萌發的條件
2、了解有機物在種子萌發時的轉化和利用。
3、了解種子休眠、壽命,以及選種、測定發芽率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教學重點:
1、種子萌發的條件
教學難點:
1、種子萌發需要的外界條件的原因。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復習
圖示:學生說出種子的基本結構:
胚的基本結構:
引導學生說出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
種皮、胚
胚根、胚芽、胚軸、子葉
1、提出問題2、作出假設3、作出計劃4、實施計劃5、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創設情境,學生對種子萌發的條件作出假設
許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種的,天寒地凍不適于播種。
在播種前往往要在地里澆一些水,使土壤潮濕,如果剛下過一場小雨,不用澆水就可以播種了,但是過于潮濕使種子霉爛。
播種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氣。
根據情境作出什么樣的假設?
假設種子萌發需要的條件有適宜的水分、溫度、空氣
分析
1、給種子萌發選擇了哪幾種環境?
瓶子1:沒水、適宜的溫度、空氣瓶子2:適當的'水分、適宜的溫度、空氣瓶子3:適當的水分、寒冷的溫度、空氣
瓶子4:適當的水分、適宜的溫度、沒空氣
分析對照組、實驗組
實驗中作為對照實驗的有瓶子1和瓶子2,瓶子2和瓶子3,瓶子2和瓶子4,為什么把它們叫做對照實驗?
1、變量是水,并且只有一個,構成一組對照實驗
2、變量是溫度,并且只有一個,構成一組對照實驗
3、變量是空氣,并且只有一個,構成一組對照實驗
2號瓶子是用于作對比的,其條件都是滿足種子萌發的,叫對照組。 1,3,4號瓶子是用于實驗不同的條件對種子萌發的影響的,叫實驗組。
練習
書本P92:實驗中,哪些組是實驗組?哪些組是對照組?
結論:
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都是種子萌發所需要的條件。
外界條件;
除了我們探究的外在條件,對種子本身有什么要求?
1、干癟的種子或被昆蟲咬壞的種子都不能萌發
2、死亡的種子不能萌發。
3、休眠的種子不能萌發。
小組討論
設想你是一個農民,從種子站買了一袋種子。要測定它的發芽率,如何?
1、選怎樣種子?
2、選多少粒種子
3、求發芽率的公式?
4、實驗次數?
:種子萌發的條件
環境條件: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還有陽光自身條件:活的胚
教學反思:
因為這節課需要學生把種子萌發的實驗先在家里做過后再講,這樣學生有了體驗后再做,效果會比較好,但很多學生沒有做,這樣就要先把實驗過程講解,這節課內容比較多,所以要抓緊時間,把重點、難點講到對照組和實驗組時,學生不易理解,這個內容需要多加點時間講講,因為種子萌發的條件學生也比較清楚,而對照組和實驗組的概念因為第一次接觸,感覺比較難。而后面的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學生易理解,因為這節課內容比較多,授課最后注意把本節課的內容幫學生做一個,讓學生把整節課的內容充分回憶、理解,便于他們復習。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上冊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02-02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05-20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經典)10-21
七年級生物上冊教案10-24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01-10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優秀]10-26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推薦]08-28
初中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09-19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精選15篇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