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的故事(通用23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秀的寓言故事吧,寓言的故事比較簡單,一般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也不要求塑造性格鮮明的擬人化形象。還苦于找不到好的寓言故事?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書法家的故事,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書法家的故事 1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唐朝名臣,書法家,西安人,祖籍山東臨沂。他的書法渾厚有勁,對后世影響頗大,過去千年到現在,仍受到世人厚愛,不愧為一代大家。
黃泥習字
顏真卿三歲的時候,父親就病死了,母親帶著他到外祖父家生活,外祖父是個通情達理的人,擅長書畫,母親也是一個明事理的好女人,從小就教他習字讀書,顏真卿也很用功,只是家境不寬裕,沒有錢買那么多紙筆,家里也正為這發愁。
一天,顏真卿高興對母親說,我們不用買紙筆了,我也可以練字,說著他舉著一只碗和一刷子,在空地上寫起字來,原來他用泥槳和水當墨,用刷子當筆,確實讓人佩服。正因為他的刻苦好學,長大后成為一個博學多才的人。
辭官拜師
顏真卿26歲就科舉中了進士,在朝中做了校書郎,后來去了地方做了縣尉,得知當時的書法家張旭在那,而且書法確實了得,于是便決定辭官去拜師。張旭見了說,你的字已經很不錯了,國家正是用人之際,你怎么可以為了習字,耽誤正事呢?你只要多加練習,字就有進展,不必拜我為師。聽了張旭這么說,顏真卿回到家,可是總放不下向張旭習字的事,于是又來拜師了,張旭見兇如此決心,便收下他,悉心教導。這于是就有了顏真卿的字精神飽滿,厚重樸實,剛健雄壯的特點。人們因為喜愛,便稱之為“顏體”。
御史雨
顏真卿書法有成之后回到長安,做了監察御史,一次來到隴右(現西北一帶)巡查,發現一個冤案,牽連眾多,當地官員怕事,一直沒有辦下來。說來也怪,因為這事,當地幾個月沒有下雨了,干旱嚴重,顏真卿決心徹底查清此案,為冤案平反,經過明查暗訪,終于把案子水落石出,解救了蒙冤之人,懲治了失職官員。相傳,案子結了后,當地下了幾場很大的雨,人們紛紛都說這是“御史雨”。
誓師平亂
后來顏真卿去了平原當了太守,當時節度使安祿山想要謀反,顏真卿也早已料到,平時加高加固城墻,準備了許多糧草,訓練將士,做好準備。755年,安祿山果真起兵造反,馬上就要進攻平原,顏真卿招集將士,奮起抗敵,由于他身先士卒,不畏生死,將士們很受鼓舞,安祿山久攻不下,便派人勸降,顏真卿叫人把勸降這人砍了,不為所動。正因為他堅守平原,達到牽制了安祿山許多兵力,為平定安史之亂做了很大貢獻。
祭侄文稿
在平定安史之亂中,他的兄弟顏杲卿父子被安祿山殘暴殺害,還有全家三十多口遇難。顏真卿得知后悲憤不已,就連他的小侄子那么小也沒放過,慘死在屠刀之下,不由得淚流滿面。為了寄托哀思,寫了一篇祭文,越寫越快,越寫越傷感,國恨家仇凝聚在筆端,一篇蒼涼悲壯的祭文一氣呵成,其中有許多枯筆,是來不及蘸墨而成的',可見當時的心情,后來,這篇《祭侄文稿》被世人稱為“天下第二行書”。
名垂青史
公元782年,準西節度使李希烈造反,由于在朝中顏真卿太正直,得罪不少人,有人向唐德宗獻計,說要派一個德高望重的老臣去勸降,就可以平息戰亂。這個人就是顏真卿,滿朝文武都為顏真卿捏一把汗,李希烈是一個兇狠殘暴的人,誰去都是死,顏真卿不怕,知道是個什么結果說,我都75了,還有什么可怕的,如果能免除一場戰爭,死也值了。到了李希烈營中,沒有想到李希烈非不接受顏真卿的勸降,反而要顏真卿歸順他這邊,被顏真卿斷然拒絕。李希烈沒有讓顏真卿屈服,又不放他回去,在785年他派人處死了顏真卿。他的忠誠和道德被人所崇尚,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書法遺產,千百年來受到人們敬佩。
書法家的故事 2
顏真卿是唐代著名書法家。為了學習書法,顏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學習,后來又拜在張旭門下。張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書法家,各種字體都會寫,尤其擅長草書。
顏真卿希望在這位名師的指點下,很快學到寫字的竅門,從而一舉成名。但拜師以后,張旭卻沒有透露半點書法秘訣。
他只是給顏真卿介紹了一些名家字帖,簡單地指點一下字貼的特點,讓顏真卿臨摹。有時候,他帶著顏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趕集、看戲,回家后又讓顏真卿練字,或看他揮毫疾書。轉眼幾個月過去,顏真卿得不到老師的書法秘訣,他決定直接向老師提出要求。
我國古代著名書法家的故事簡短?
書法,是中國漢字所特有的傳統藝術,它也是文字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所以具有神韻而富有美感的.文字可以稱之為藝術品。眾所周知,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許多的書法名家,而我們耳熟能詳的也有很多,比如王羲之,顏真卿,趙孟頫,黃庭堅,蘇軾,柳公權,董其昌,米芾,歐陽詢,懷素等人。他們不但有著極高的書法造詣,而且其經典代表作也是流芳百世,使得后人爭先模枋。那么這些書法名家們,都有哪些傳奇的小故事被后世所傳頌呢?
書法家的故事 3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號澹齋,祖籍瑯邪監沂(今山東臨沂),后遷會稽,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擅書法,世稱“書圣”。王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
后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永和十一年(355年)三月稱病棄官,攜子操之由會稽蕺山徙居金庭。
建書樓,植桑果,教子弟,賦詩文,作書畫,以放鵝弋釣為娛。且與許詢、支遁諸名士,遍游剡地山水。
自王定居金庭后,書法興起。其后裔多擅書畫,作品掛滿廳堂、書房,人稱“華院畫堂”。
后人定村名為“華堂”,沿稱至今。王羲之遺跡遍及全縣各地。
嵊西獨秀山為王羲之讀書處,山上觀音殿懸有“右軍舊游地”匾額;山麓建桃源鄉鄉主廟,奉王右軍為鄉主。嵊北嶀山的羲之坪、嵊東的清隱寺、嵊新交界的王罕嶺等,均為王游憩之地,至今尚有遺跡可尋。
東晉升平五年(361年),王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梁大同年間(535-546年),嗣孫建右軍祠于墓前,并于觀旁建書樓、墨池,唐裴通撰有《金庭觀晉右軍書樓墨池記》。
隋大業七年(611年),其七世孫智永和尚囑徒尚杲(吳興永欣寺少門),專誠赴金庭祭掃,并撰有《瀑布山展墓記》,立碑墓前。明永樂年間,張推官樹碑墓右。
弘治十五年(1502年),重建“晉王右軍墓”石碑,今尚存。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冬,王氏嗣孫秀清于金庭觀左建“晉王右軍墓道”牌坊,現尚完好。
說到對鵝的喜愛,比較突出的,要算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了。這里就有一段故事:據說,品性高潔的王羲之對做官沒有多大興趣,就離開嘈雜煩悶的京城,來到了風景宜人的江南,他在紹興一帶居住時,經常漫步在水鄉澤國,觀察群鵝。
一只又一只的鵝啊,羽毛整潔美麗,體態雍容華貴。它們有的浮游,有的高歌,有的嬉戲。
……·他入迷地看啊,看啊,有時竟忘了回家吃飯。有一天,他驚喜地發現,有只鵝長得不同尋常,它的羽毛象雪一樣白,頂冠象寶石一樣紅,尤其是叫聲分外悅耳動聽,他非常喜愛,立即派人到附近去打聽,想把這只鵝買下來,就是多出一倍的錢,也在所不惜。
一了解,原來鵝的主人是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婦人,老人家身邊沒有什么親人,只有這只白鵝做伴。她雖然家里很窮,這只鵝卻怎么也舍不得。
王羲之知道了這些情況后,完全體諒老人的心情,表示不買這只寶貴的鵝了。為了進一觀察,他決定登門拜訪。
再說這位老婦人,當她聽說是書法家王羲之要到她家來參觀時,高興極了,可是拿什么來招待貴客呢?老人家正在犯愁,忽然院子里響起了“哦——啊——”的叫聲。噢,有了,為了招待客人,老人就把心愛的白鵝殺了,做了一道美味的菜肴,等待王羲之的到來。
不一會兒,王羲之邁著匆匆的步伐走進這簡陋的茅屋。當他了解到熱情慷慨的主人把僅有的一只心愛之物拿來待客時,眼睛濕潤了:他為這只鵝的死感到可惜,更為主人的盛情所感動……于是,他要人找來墨筆,在隨手帶來的六角竹扇上揮毫寫字,遞與老婦人,囑咐說:“老人家,我沒什么感謝您的,請把這個扇子拿到市上,賣上一百錢,用來貼補生計吧。”
老人推辭不要,羲之深情地說:這是我孝敬你老人家的一點心意啊!王羲之寫字換鵝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的大書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
他做過刺史,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
據說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
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據說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
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么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
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么樣?”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
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
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
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許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鳥。但是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癖好。
不管哪里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
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后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一批品種好的鵝。
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里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閑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
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看,簡直舍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
不過我有一個要。
書法家的故事 4
王羲之的書法是非常的出名的,而他的書法作品《蘭亭序》更是讓人連聲稱道。
王羲之行書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公元353年,即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與一群文人雅士會于紹興蘭亭,飲酒賦詩中趁興寫下《蘭亭序》。全序二十八行,共324字。情文并茂,心手合一,氣韻生動,被歷代學書者奉為學習行書的典范。唐太宗李世民視《蘭亭序》為至寶,命人摹臨了許多副本分賜給近臣,最后成了他的殉葬品。較好的`摹本有唐馮素雙鉤摹本,叫《神龍本蘭亭》。因為鉤摹較能保持真實面目。其他如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的臨本,則多少摻雜了各人自己的筆墨。與原跡精神難免有差異。
《蘭亭序》具有很強的藝術特色。其突出之處就是章法自然,氣韻生動。通觀全文,從容不迫,得心應手,使藝術風格同文字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充分表現了王羲之與朋友聚會時。流觴曲水,怏然自足之情懷。
就布局來說,《蘭亭序》采取縱有行,橫無列式,其字與字,大小參差,不求劃一,長短相配,錯落有致,而點畫皆映帶而生,氣脈順暢。結構變化微妙,如楷書者而不呆板,似草書者亦不狂怪,千姿百態,婀娜多姿。用筆十分精到,講究提按分明,收起得當,可謂“得其自然而兼其眾美”。
書法家的故事 5
清朝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自幼酷愛書法,古代著名書法家各種書體他都臨摹,經過一番苦練,最后和前人寫得幾乎一模一樣,能夠亂真了。但是大家對他的字并不怎樣欣賞,他自己也很著急,比以前學得更加勤奮,練得更加刻苦了。
一個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涼,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寫起字來,寫著寫著,就寫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氣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說:“你有你的體(身體),我有我的體,為什么不寫自己的體,寫別人的體?”晚上睡覺時,鄭板橋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體,寫字也各有各的字體,本來就不一樣嘛!我為什么老是學著別人的字體,而不走自己的路,寫自己的體呢即使學得和別人一樣,也但是是別人的字體,沒有創新,沒有自己的.風格,又有什么意思從此,他取各家之長,融會貫通,以隸書與篆、草、行、楷相雜,用作畫的方法寫字,最后構成了雅俗共賞、受人喜愛的“六分半書”,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亂石鋪街體”,成了清代享有盛譽的著名書畫家。
書法家的故事 6
鐵門限
智永禪師擅長楷書、草書,能傅王羲之的.風范。他雖然在永興寺修行,但是書法的名氣卻愈來愈響亮。很多人都透過各種關系來索求他的書法作品,人來人往絡繹不絕,門檻都被踩壞了,他只好將門檻用鐵皮包起來,人們就笑稱為“鐵門限”。
書法家的故事 7
王羲之七歲就擅長書法,十二歲看見在他父親枕下的前代的《筆說》,他偷來讀。父親看他年紀還小,擔心他不能守住秘密,告訴王羲之說:“等你長大成人我再教你書法。”王羲之跪下來求父親,父親很高興。
于是立刻就把書給了他。還不到一個月時間,他的`書法就有了很大進步。東晉明帝有一次要到京都建康北郊覆舟山祭祀土地神,讓王羲之把祭文寫在木制祝板上,再派人雕刻。刻者把木頭剔去一層又一層,發現王羲之的墨跡竟滲進木板深處,直到剔去三分厚才見白底!
書法家的故事 8
【鐘繇八十勤練字】
鐘繇(151-230年),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一作許昌人。三國曹魏時大臣,杰出的書法家。他的書法“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唐張懷《書斷》),開創了由隸入楷的新體,對我國書法的發展貢獻很大,當時的'名將曹操也曾向他討教過書法。
鐘繇從小聰明好學,十一、二歲時,曾不辭辛勞跟著書法前輩劉德升(字君嗣)到山東南部的抱犢山臨摹秦漢摩崖石刻。他白天與人閑談時,也常用物畫地練字長達數丈;晚上睡在床上,還是不停地用指在被子上比劃,三年后終于書法大進。三國鼎立后,鐘繇與韋誕、曹喜、邯鄲淳等書法家共事曹操。
有一次,鐘繇在韋誕家中看到一卷蔡邕的書法理論著作《九勢八字訣》,非常愛慕,要求韋誕借給他拿到家中看看。但韋誕出于對《九勢八字訣》的珍寶,只同意他在家翻閱,不肯讓他攜寶出門。后來韋誕死了,知情者暗地掘開他的墳墓,得到了這卷墨寶《九勢八字訣》。鐘繇便用重金將它買下,終日拿在手中,連大小便時也披覽。有幾次他去廁所,因揣摩間架入迷,半天沒有出來,急得有人到處尋找。鐘繇一生活了七十九歲,他臨終前曾捧著《九勢八字訣》諄諄囑咐兒子鐘會(字士季)說:“吾精思三十余載。行車未嘗忘此,常讀他書未能終,惟學其字,每見萬類,悉書象之。若止息一處,則畫其地,周廣數步;若在寢息,則畫其被,皆為之穿。”(唐蔡希綜《法書論》)這段話,可說是他一生學書經驗的總結。
書法家的故事 9
東漢靈帝在位的時候,有個大臣名叫蔡邕。蔡邕為人正直,性格耿直誠實,眼里容不下沙子,對于一些不好的現象,他總是敢于對靈帝直言相諫。這樣,他頂撞靈帝的次數多了,靈帝漸漸厭惡起他來。再加上靈帝身邊的宦官也對他的正直又恨又怕,常常在靈帝面前進讒言說他目無皇上,驕傲自大,早晚會有謀反的可能,蔡邕的處境越來越危險。他自知已成了靈帝的眼中釘、肉中刺,隨時有被加害的危險,于是就打點行李,從水路逃出了京城,遠遠來到吳地,隱居了起來。
蔡邕愛好音樂,他本人也通曉音律,精通古典,在彈奏中如有一點小小的差錯,也逃但是他的耳朵。蔡邕尤擅彈琴,對琴很有研究,關于琴的選材、制作、調音,他都有一套精辟獨到的見解。從京城逃出來的時候,他舍棄了很多財物,就是一向舍不得丟下家中那把心愛的琴,將它帶在身邊,時時細加呵護。
在隱居吳地的那些日子里,蔡邕常常撫琴,借用琴聲來抒發自己壯志難酬反遭迫害的悲憤和感嘆前途渺茫的悵惘。
有一天,蔡邕坐在房里撫琴長嘆,女房東在隔壁的灶間燒火做飯,她將木柴塞進灶膛里,火星亂蹦,木柴被燒得“噼里啪啦”地響。
忽然,蔡邕聽到隔壁傳來一陣清脆的爆裂聲,不由得心中一驚,抬頭豎起耳朵細細聽了幾秒鐘,大叫一聲“不好”,跳起來就往灶間跑。來到爐火邊,蔡邕也顧不得火勢的人,伸手就將那塊剛塞進灶膛當柴燒的桐木拽了出來,大聲喊道:“快別燒了,別燒了,這但是一塊做琴的難得一見的好材料啊!”蔡邕的手被燒傷了,他也不覺得疼,驚喜地在桐木上又吹又摸。好在搶救及時,桐木還很完整,蔡邕就將它買了下來。然后精雕細刻,一絲不茍,費盡心血,最后將這塊桐木做成了一張琴。這張琴彈奏起來,音色美妙絕倫,蓋世無雙。
這把琴流傳下來,成了世間罕有的'珍寶,因為它的琴尾被燒焦了,人們叫它“焦尾琴”。
靈帝不識人才,使蔡邕落魄他鄉;而焦尾琴又何其有幸,遇到了蔡邕這樣慧眼識良材的音樂專家,最后使一身英華得以展現。這兩件事情構成了鮮明比較,告訴我們的道理卻是一樣的:要愛惜人才、尊重人才,要善于發現別人的才能并合理地使用,做到人盡其才。
書法家的故事 10
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子,官至黃門侍郎。性愛竹,嘗曰:“何可一日無此君邪!”。《晉書·王徽之傳》里記載著一則他“雪夜訪戴”故事,歷來為文人所稱道。
王徽之在山陰縣住的時候,一天晚上突降大雪。他看到皚皚白雪心生感慨,馬上叫下人斟了酒來,一個人在屋里躑躅彷徨,吟誦左思的《招隱詩》。忽然,王徽之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戴逵。戴逵(?~396年):字安道,東晉學者,著《釋疑論》反對佛家因果報應說,擅雕塑、書、畫、鼓琴。屢征不仕,《晉書》卷94有傳。戴逵當時在剡縣,離王徽之這里還有很遠的距離。王徽之根本就不管這些,他命令下人備船,深夜冒雪向剡縣前進。
經過一個晚上的'水陸跋涉,第二天早晨來到剡縣。到了戴逵家門前,王徽之突然停住了,他告訴下人,不和戴逵見面了,原道返回。下人很是不解,就問他原故。王徽之說:“我本來是乘興而來,興盡而返,見不見戴逵根本就無所謂。”
王徽之的行徑,任性隨意,曠達通脫,顯示出魏晉時期,名士們任性適情的生活態度。不失清高和風雅,因而“雪夜清興”之事歷來很為后人稱道。
書法家的故事 11
王羲之
書圣王羲之,曾給東晉的明帝題寫祭祀天地的“祝版”。后來,晉成帝登基,要更換“祝版”上的祝詞,木匠用了半天工夫也沒有把原來的字跡刮削干凈。因為王羲之用筆剛勁有力,墨跡已入木三分。這“入木三分”的功夫,是他苦練多年的.結果。他練起字來,全神貫注,一次邊寫字邊吃飯,竟錯把墨汁當作蒜泥了,還說:“今天做的蒜泥真好吃!”
王獻之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兒子,從小跟著父親學寫字。有一次,獻之問父親寫好字有什么秘訣?父親說:“秘訣就在院里的十八口水缸里,你把這十八口缸里的水研墨練字用完了,就會知道的。”獻之后來經過苦練,也成為有名的書法家,被尊為“小圣”,與父親合稱書法“二王”。
顏真卿
唐代顏真卿,向師父張旭請教怎樣寫好字?張旭說:“除了苦學,就是師法自然。我是見公主與擔夫爭路而察筆法之意,見公孫氏舞劍而得落筆神韻。”顏還追問有何訣竅。張旭訓斥說:“凡一心只求訣竅的人,不會有什么出息!”這一訓斥如同“擊一猛掌”,顏從此埋頭勤練,揣摩前輩筆法,從自然萬象中領悟神韻,終于成為顏體書法的創始人。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處理政事的空閑時間里,潛心練習書法。當時,被譽為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宮中任職,由于他精通古今,文章書法下筆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經常臨摹學習虞世南的書法。
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體中“戈”字最難寫,不容易寫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練習“戩”,因怕寫不好有失體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話,于是便故意將“戈”字空著不寫,而私下請虞世南代為填補。
唐太宗為了顯示自己在書法方面有所進步,便拿著幾幅作品請諫議大夫魏征觀看,并征求魏征的意見說:“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學士的字?”魏征恭恭敬敬地仔細看了一遍,始終含笑不語。這時,唐太宗有些焦急地問他:“是像還是不像,你怎么不說話?”魏征連忙說道:“臣不敢妄加評論陛下的書法。”唐太宗說道:“你直言無妨,朕恕你無罪。”這時魏征才奏道:“據臣看,其中只有‘戩’字右半邊的‘戈’旁和虞學士寫的一般無二,其余的均相去甚運”。唐太宗聽了這番話后后,感嘆不已,深深佩服魏征的眼力,從而也領悟學習書法來不得半點虛假,要想學有所成,必須痛下苦功。
書法家的故事 12
蕭翼賺《蘭亭》
唐太宗李世民酷愛書法,曾以重金遍收大下名書墨跡的事。他對王羲之的字佩服得五體投地,聽說王羲之《蘭亭序》墨跡流傳在其七代孫僧智永手里,智永已故,他的大徒弟辯才還在世。唐太宗曾三次詔見辯才,想逼他交出這件珍品.但辯才硬說歷經戰亂,不知去向,一再矢口否認。唐太宗無可奈何,但終不死心,便派足智多謀的監察御史蕭翼去征收這件“寶貝”。
蕭翼知道強索硬逼不行,只能智取,便化裝成賣繭商人,假稱來自山東,路過會稽(今浙江紹興),投宿于永欣寺。這個“商人”為了接近辯才,就極力與辯才套近乎:談詩、論畫、下棋、評書法,終日高談闊論。辯才很高興,以為遇上知音,大有“只恨相知曉”之感,時常侃侃而談,以至通宵達旦。于是辯才無所顧忌,和“商人”成了“朋友”。數日后,“商人”見時機成熟,便帶來幾帖王羲之墨跡,在辯才面前賣弄其收藏的本領。這一下,說得辯才心里有些“發癢”,就情不自禁地吐露了真情,說是智永先師把家傳的王羲之《蘭亭》真跡傳給了他,那才是舉世無雙的'呢!“商人”聽后大笑,插手道:“《蘭亭》早已失散,你是胡吹。”辯才那里耐得住這激將法,有一天終于橫下心,命小和尚爬上房梁,取出一個鐵匣子,興沖沖地把鐵匣打開,向“商人”展示出那秘而不宣的“寶貝”——《蘭亭》真跡。“商人”卻故意說是“拓本”,與其爭論不休,并將自己帶來的墨跡與之放在一起一比雌雄。后來,正巧辯才有事外出,“商人”便借故去取東西,將放在幾案上“一比雌雄”的幾件墨跡,連同《蘭亭》統統順手牽羊拿走,到了永安驛。
蕭翼得到了《蘭亭》,則命人去招辯才,只見昔日的蕭生,驟然變成了御史大人,當他眼見蕭翼從袖中取出“敕旨”后,頓時瞠目結舌……
唐太宗得到《蘭亭》后愛不釋手,臨死時命令把《蘭亭》作為殉葬品與他同葬昭陵。
書法家的故事 13
筆冢
智永禪師為隋、唐間人,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孫,因非常用功練習書法,用壞的毛筆都棄置在大竹簍里,經年累月之生,積了五大簍,于是他自己作了銘文,并埋葬了這些筆頭,稱為筆冢,可見得他愛書惜物的`襟懷。
書法家的故事 14
王羲之最為著名的代表作是《蘭亭集序》,也是無數書法愛好者的敬仰之作,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的傳奇故事比較多,其中有一個就是他曾經在集市上看到一個老婆婆賣扇子,但卻生意慘淡,無人問津。他便想到辦法幫她,說扇子上沒有字,是賣不出去的,自己可以提字給她,然后便在扇子上寫了幾個大字。但由于是行書,所以顯得有些潦草,而老婆婆又看不懂,有點不高興。王羲之就告訴她,將自己的名字告訴買扇子之人必有收獲,她照做之后果然扇子被一搶而空。這也說明當時他在書法界的知名度已經家喻戶曉了。
懷素芭蕉葉當紙刻苦練字
懷素刻苦練字的故事,想畢許多人都知道。因為從小家里比較窮,而他又很勤奮刻苦,所以在沒有紙張的情況下,他便想起用巨大的芭蕉葉練字。于是在院子附近種了許多的芭蕉樹,當樹長大之后,他便利用樹葉在上面練字,由于他的堅持不懈和刻苦的精神,從而練就了一手好書法,成為書法名家。
另外,還有柳公權拜師的故事,以及歐陽詢為了看一塊石碑上的'字,徹夜不眠,流連忘返的故事。這些書法名家癡迷和刻苦練習書法的故事非常多,你知道的還有哪些,歡迎補充。
書法家的故事 15
顏真卿是唐代著名書法家。為了學習書法,顏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學習,后來又拜在張旭門下。張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書法家,各種字體都會寫,尤其擅長草書。
顏真卿希望在這位名師的指點下,很快學到寫字的竅門,從而一舉成名。但拜師以后,張旭卻沒有透露半點書法秘訣。
他只是給顏真卿介紹了一些名家字帖,簡單地指點一下字貼的特點,讓顏真卿臨摹。有時候,他帶著顏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趕集、看戲,回家后又讓顏真卿練字,或看他揮毫疾書。轉眼幾個月過去,顏真卿得不到老師的書法秘訣,他決定直接向老師提出要求。
我國古代著名書法家的故事簡短?
書法,是中國漢字所特有的傳統藝術,它也是文字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所以具有神韻而富有美感的文字可以稱之為藝術品。眾所周知,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許多的書法名家,而我們耳熟能詳的`也有很多,比如王羲之,顏真卿,趙孟頫,黃庭堅,蘇軾,柳公權,董其昌,米芾,歐陽詢,懷素等人。他們不但有著極高的書法造詣,而且其經典代表作也是流芳百世,使得后人爭先模枋。那么這些書法名家們,都有哪些傳奇的小故事被后世所傳頌呢?
書法家的故事 16
清朝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自幼酷愛書法,古代著名書法家各種書體他都臨摹,經過一番苦練,最后和前人寫得幾乎一模一樣,能夠亂真了。但是大家對他的字并不怎樣欣賞,他自己也很著急,比以前學得更加勤奮,練得更加刻苦了。
一個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涼,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寫起字來,寫著寫著,就寫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氣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說:“你有你的體(身體),我有我的體,為什么不寫自己的.體,寫別人的體?”晚上睡覺時,鄭板橋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體,寫字也各有各的字體,本來就不一樣嘛!我為什么老是學著別人的字體,而不走自己的路,寫自己的體呢即使學得和別人一樣,也但是是別人的字體,沒有創新,沒有自己的風格,又有什么意思從此,他取各家之長,融會貫通,以隸書與篆、草、行、楷相雜,用作畫的方法寫字,最后構成了雅俗共賞、受人喜愛的“六分半書”,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亂石鋪街體”,成了清代享有盛譽的著名書畫家。
書法家的故事 17
王次仲弱冠創“八分書”
王次仲,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東南)人,秦代書法家。他小時候聰明伶俐,志氣很高,博覽群書而又善于獨立思考。他十多歲時,學識已達到成熟的階段。當時,人們普遍使用結構修長,筆畫之間空距非常勻均的秦篆。這種字體既繁復又難寫,不必說民間使用,單是官府書吏就為公文山積、批覆緩慢而嘆苦。年近弱冠的王次仲深知文字改革的'必要,就把各種鐘鼎器皿以及詔版文字廣泛搜集在一起,勾摹出來,按文字相同、形體不同排列在一起,然后互相比較,反覆琢磨,度過了數百個不眠之夜,終于創制出一套筆帶波折,并向左右分分的"八分書"。
王次仲將這些文字上奏朝廷。秦始皇見了后,認為"簡便,趕急疾之用",十分贊同。便征召王次仲到京城咸陽做官。書寫篇章和法令。但王次仲性品清高,三拒詔書,因而觸怒了秦始皇。秦始皇認為他對己大不敬,就派人用監車押送赴京。王次仲自知抗旨性命難保,便乘獄吏不備,投河自盡。可是王次仲所創造的"八分書",卻蔚為風行,造福子孫。
書法家的故事 18
皇帝練字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處理政事的空閑時間里,潛心練習書法。當時,被譽為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宮中任職,由于他精通古今,文章書法下筆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經常臨摹學習虞世南的書法。
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體中“戈”字最難寫,不容易寫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練習“戩”,因怕寫不好有失體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話,于是便故意將“戈”字空著不寫,而私下請虞世南代為填補。
唐太宗為了顯示自己在書法方面有所進步,便拿著幾幅作品請諫議大夫魏征觀看,并征求魏征的意見說:“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學士的字?”魏征恭恭敬敬地仔細看了一遍,始終含笑不語。這時,唐太宗有些焦急地問他:“是像還是不像,你怎么不說話?”魏征連忙說道:“臣不敢妄加評論陛下的書法。”唐太宗說道:“你直言無妨,朕恕你無罪。”這時魏征才奏道:“據臣看,其中只有戩’字右半邊的戈’旁和虞學士寫的一般無二,其余的均相去甚運”。唐太宗聽了這番話后后,感嘆不已,深深佩服魏征的眼力,從而也領悟學習書法來不得半點虛假,要想學有所成,必須痛下苦功。
書法家的故事 19
鄭板橋學書法
朝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自幼酷愛書法,古代著名書法家各種書體他都臨摹,經過一番苦練,終于和前人寫得幾乎一模一樣,能夠亂真了。但是大家對他的字并不怎么欣賞,他自己也很著急,比以前學得更加勤奮,練得更加刻苦了。
一個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涼,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寫起字來,寫著寫著,就寫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氣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說:“你有你的體(身體),我有我的體,為什么不寫自己的體,寫別人的體?”晚上睡覺時,鄭板橋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體,寫字也各有各的字體,本來就不一樣嘛!我為什么老是學著別人的字體,而不走自己的路,寫自己的體呢?即使學得和別人一樣,也不過是別人的字體,沒有創新,沒有自己的風格,又有什么意思?從此,他取各家之長,融會貫通,以隸書與篆、草、行、楷相雜,用作畫的方法寫字,終于形成了雅俗共賞、受人喜愛的“六分半書”,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亂石鋪街體”,成了清代享有盛譽的著名書畫家。
書法家的故事 20
王次仲,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東南)人,秦代書法家。他小時候聰明伶俐,志氣很高,博覽群書而又善于獨立思考。他十多歲時,學識已到達成熟的階段。當時,人們普遍使用結構修長,筆畫之間空距十分勻均的.秦篆。這種字體既繁復又難寫,不必說民間使用,單是官府書吏就為公文山積、批覆緩慢而嘆苦。年近弱冠的王次仲深知文字改革的必要,就把各種鐘鼎器皿以及詔版文字廣泛搜集在一起,勾摹出來,按文字相同、形體不同排列在一起,然后互相比較,反覆琢磨,度過了數百個不眠之夜,最后創制出一套筆帶波折,並向左右分分的"八分書"。
王次仲將這些文字上奏朝廷。秦始皇見了后,認為"簡便,趕急疾之用",十分贊同。便征召王次仲到京城咸陽做官。書寫篇章和法令。但王次仲性品清高,三拒詔書,因而觸怒了秦始皇。秦始皇認為他對己大不敬,就派人用監車押送赴京。王次仲自知抗旨性命難保,便乘獄吏不備,投河自盡。但是王次仲所創造的"八分書",卻蔚為風行,造福子孫。
書法家的故事 21
王羲之從7歲開始,成天起早貪黑地練字。11歲那年,他想去父親的房間找點字帖繼續練字,發現父親的枕邊有幾本書,于是拿起最上面的一本一看,那是本叫《筆論》的書,內容是教人寫字時如何運筆。王羲之一翻開書,就忍不住開始記錄那些執筆運筆的技巧,他讀得愛不釋手,不知不覺把書帶出了父親的房間來讀。他按照《筆論》中所講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寫呀,練呀,簡直入迷了。過了一段時間,他看看自己寫的字,與以前的比較,確實有些變化。
一天,王羲之在讀《筆論》時被父親發現了。父親王曠看見兒子讀得入迷的書竟是自己珍藏的.《筆論》,很詫異地問道:“你能讀懂這樣高深的書嗎?王羲之答道:“書非讀不能懂,孩兒雖然一知半解,但還是能受到教育的。父親聽后把《筆論》送給了王羲之,得到書后的他練得更加勤奮,更加認真,更加投入。一次吃午飯,書童送來了他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幾次催他快吃,他竟然連頭都沒有抬起來看一下,專心致志地邊看字帖邊練字。書童最后不得不去請他的母親來勸他吃飯。母親來到書房時,只見羲之手里拿著一塊沾了墨汁的饃饃往嘴里送,弄得滿嘴烏黑。原來羲之在吃饃饃的時候,眼睛仍然看著字,腦子里也在想這個字怎么寫才好,結果錯把墨汁當蒜泥吃了。母親看到這情景,憋不住笑著說:“羲之,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正是這樣數十年如一日的練字,王羲之成為了一代書法大家。
書法家的故事 22
鬼怪傳說
據記載,曾說過這樣的故事:晚年時經常不上朝,有人問他原因,他說:“經常有個婦人來,長相美麗非凡。”問他的人說:“這是個妖怪,要把她殺了。”后來,這個婦人又來找,不敢向前,站在門外。鐘繇問她為什么不進來,婦人說:“您想殺死我。”鐘繇說:“沒有的事。”說完殷勤邀請,于是婦人便進到他的屋中。
鐘繇殺她,但又感到殺死她十分遺憾,于是下不了手。但最終仍砍傷了她的大腿,婦人立即跑了出來,用衣中棉絮擦血,血流滿路。第二天鐘繇讓人去沿著血跡尋找,結果找到一座大墳墓中,棺中有一個漂亮的婦人,外表容貌身體如活人一樣,穿著白綢衣衫,坎肩上繡有花紋,左大腿受了傷,婦人用坎肩中之棉絮擦腿上的鮮血。
癡迷書法
據說鐘繇小時候跟隨去抱犢山,學習三年書法。鐘繇常跟,、韋誕等人一起談論書法。一次,鐘繇向韋誕借看看,韋誕沒有借給他。鐘繇生氣捶胸,口吐鮮血。取出五粒靈丹讓他服下,才救了他一條性命。
韋誕死后,鐘繇命人盜掘他的.墳墓,終于得到了這部。從此,鐘繇的書法日見長益,更趨精妙。鐘繇全神貫注地研習書法,有時躺在床上用指書寫,常常將蓋在身上的被子穿破。有時上廁所,竟然忘記出來。他看到各種物件都想到書法,試圖將它們書寫,描畫下來。鐘繇還很擅長三色書(即銘石書、章程書、行押書)。
書法家的故事 23
潛心苦學墨當飯
王羲之大約五六歲的時候,就拜衛夫人為老師學習書法。他的書法進步很快,7歲的時候,便以寫字而在當地小有名氣了,很得前輩的喜愛和夸獎。
王羲之在11歲的時候,就讀了大人才能讀懂的《筆說》。他按照《筆說》中所講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寫呀,練呀,簡直都入了迷。過了一段時間,看看自己寫的字,與以前寫的比較,果然有些變化。一天他的老師衛夫人看了后吃了一驚,對人說:“這孩子一定是看到書法秘訣了,我發現他近來的字,已達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這樣發展下去,這孩子將來在書法方面的成就一定會淹沒我的名聲的。”
王羲之并沒有因老師稱贊而沾沾自喜,驕傲自滿,他臨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飯,書童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幾次催他快吃,他仍然連頭也不抬,像沒聽見一樣,專心致志地看帖、寫字。飯都涼了,書童沒有辦法,只好去請王羲之的母親來勸他吃飯。母親來到書房,只見羲之手里正拿著一塊沾了墨汁的饃饃往嘴里送呢,弄得滿嘴烏黑。原來羲之在吃饃饃的時候,眼睛仍然看著字,腦子里也在想這個字怎么寫才好,結果錯把墨汁當蒜泥吃了。母親看到這情景,憋不住放聲笑了起來。王羲之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聽到母親的笑聲他還說:“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王羲之堅持數十年如一日,勤學苦練,臨帖不輟,練就了很扎實的功夫,這為他以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鋪平了道路。
【書法家的故事】相關文章:
書法家的故事07-27
書法家王羲之的故事12-01
(優)書法家的故事07-27
[推薦]書法家的故事07-27
書法家的故事【通用】07-27
書法家的故事(優選)07-27
書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精選)06-26
書法家的故事(優秀)07-27
書法家的故事[熱]07-27
書法家的故事(合集)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