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国产视频,男女啪啪18禁无遮挡激烈,久草热8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下载

            老子經典語錄

            時間:2024-07-15 14:37:09 語錄 我要投稿

            老子經典語錄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語錄吧,語錄是指對那些富有哲理與特殊意義話語的記錄,一般用于正式文體。那么你有真正了解過語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老子經典語錄,歡迎大家分享。

            老子經典語錄

            老子經典語錄1

              1、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2、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恒也。

              4、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5、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6、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7、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9、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10、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1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14、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15、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16、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7、和大怨,必有余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18、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19、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20、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21、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22、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23、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4、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25、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26、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飛馳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27、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8、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29、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30、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經典語錄2

              1、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2、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3、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4、將欲取之,必先之。

              5、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6、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7、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8、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9、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10、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1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12、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13、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14、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5、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16、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1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8、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19、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20、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1、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22、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23、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4、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25、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老子經典語錄3

              1、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2、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3、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4、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5、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6、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也。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7、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8、無為,無我,無欲,居下,清虛,自然。

              9、一個負責的人應當為自己的.面孔盡職盡責。

              10、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11、嗜欲使人氣淫,好憎使人精勞,不疾去之,則志氣日耗。

              12、血脈無郁滯,五藏無積氣

              13、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14、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15、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16、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17、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18、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19、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20、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意即挫掉銳氣,超脫糾紛,含斂光耀,混同塵俗。昏昏噩噩的中國社會把人的生氣、個性、菱角和創造性全要磨滅、消解。

              21、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22、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23、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24、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25、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26、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27、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28、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29、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人治社會一切隨人的喜怒哀樂變化無常,禍福不測。

              30、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1、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3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33、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34、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35、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36、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37、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3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39、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40、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41、夫哀樂者德之邪也,好憎者心之累也,喜怒者道之過也

              42、道者守其所已有,不求其所未得。求其所未得,即所有者亡,循其所已有,即所欲者至。

              43、道生之,德處之,物行之,事成之。

              44、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

              45、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46、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47、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48、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49、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50、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5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52、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53、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54、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55、德少而寵多者譏,才下而位高者危,無大功而有厚祿者微

              56、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57、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

            老子經典語錄4

              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2、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3、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4、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5、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6、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8、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9、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0、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11、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2、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13、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14、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15、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16、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17、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18、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19、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20、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21、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22、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23、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24、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25、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26、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27、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28、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老子經典語錄5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2、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3、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4、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5、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6、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7、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8、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9、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人治社會一切隨人的喜怒哀樂變化無常,禍福不測。

              10、故從事而道者,道德之;同于德者,德德之;同于失者,道失之。信不足,有不信。

              11、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12、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如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13、希言自然。 —— 《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14、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

              15、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16、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17、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 《道德經》第九章

              18、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19、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20、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21、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

              22、血脈無郁滯,五藏無積氣

              23、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2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25、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26、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27、曲則全,枉則直。

              28、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29、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30、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31、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32、邪與正相傷,欲與性相害,不可兩立,一起一廢,故圣人損欲以從性。

              3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3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35、故再實之木,其根必傷,多藏之家,其后必殃。夫大利者反為害,天之道也。

              36、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37、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38、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39、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4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4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42、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43、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 《道德經》第六十五章

              44、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45、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46、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47、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48、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49、王公有功名,孤寡無功名,故曰:圣人自謂孤寡,歸其根本,功成而不有,故有功以為利,無名以為用。

              50、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51、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5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53、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54、道勢術,以勢養道,以術謀勢。有道無持,道乃虛空,有恃無道,其恃也忽。欲動天下,當動天下之心。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55、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56、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57、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58、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59、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60、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61、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62、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道德經》第五章

              63、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道德經》第二章

              64、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65、夫哀樂者德之邪也,好憎者心之累也,喜怒者道之過也

              66、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67、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6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辮若訥。

              69、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70、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71、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智不割。

              72、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7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74、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75、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76、子其意者飾知以驚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顧不免也

              7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8、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懷玉。

              7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80、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

              81、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82、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83、勢利不能誘,聲色不能淫,辯者不能說,智者不能動,勇者不能恐,引真人之游也。

              8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5、道者守其所已有,不求其所未得。求其所未得,即所有者亡,循其所已有,即所欲者至。

              86、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87、道生之,德處之,物行之,事成之。

              88、勝利沒有什么值得炫耀的,炫耀的人是喜好殺戮的人。喜歡殺戮的'人,便不能于天下得志。

              89、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90、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91、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92、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93、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94、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 《道德經》第七十三章

              95、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96、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97、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98、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99、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100、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101、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0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 《道德經》第七十四章

              103、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104、昏于利害,惑于是非,為疾者多,故莫有能覺者。

              105、圣人退起身而使其身先,外起身而使其身存。

              106、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0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108、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10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10、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111、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112、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

              113、將欲取之,必先之。

              114、無名,天地之始(開始);有名,萬物之母(根本)有人說,無名是宇宙大爆炸前潛在的物質,有名是原始的物質,大爆炸后形成萬物。中國人天才地揭示了宇宙生成論。不過,中國的學問都是原始的、模糊的、坯胎狀的,幾千年都沒有發展。

              115、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人治社會,注定了人際關系復雜,注定了修身處世學問深厚。

              116、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恒無欲,以觀其妙;恒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117、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118、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19、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120、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121、飾其外傷其內,扶其情者害其神,見其文者蔽其真。

              122、先唱者窮之路,后動者達之原。

              123、無為,無我,無欲,居下,清虛,自然。

              12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25、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126、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127、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也。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12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129、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130、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131、德少而寵多者譏,才下而位高者危,無大功而有厚祿者微

              132、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133、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13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35、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136、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意思是,要統治人民,就先用言辭表達對人民的謙虛;要領導人民,就必須將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可見,封建統治者總是在利用人民、欺騙人民。

              137、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138、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139、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140、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14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142、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14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144、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4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46、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147、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14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149、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150、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151、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152、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姑去彼取此。

              153、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中國人于瑣事有防患于未然的本領,但于防止政治侵害、腐敗,保護自己的人權方面卻沒有這樣的智慧。

              154、重積德則無不克

              155、夫人拘于世俗,必形系而神泄,故不免于累。

              156、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 《道德經》第七章

              157、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158、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159、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此類似于市場經濟的思想可惜很少有人能理解,歷代統治者只知擾民,只知私欲膨脹,老百姓怎么能富裕、樸素呢?

              160、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人治社會一切無保障,為了保護自己,不為天下先,可以理解;但在現代文明社會,中國人就應當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

              16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162、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163、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164、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165、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166、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167、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168、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169、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17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71、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172、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173、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17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175、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176、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77、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178、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179、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180、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181、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 《道德經》第十九章

              182、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183、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184、清靜者德之至也,柔弱者道之用也。虛無恬愉者,萬物之祖也,三者行則淪于無形,無形者一之謂也。

              185、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186、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187、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188、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89、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190、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191、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192、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意即挫掉銳氣,超脫糾紛,含斂光耀,混同塵俗。昏昏噩噩的中國社會把人的生氣、個性、菱角和創造性全要磨滅、消解。

              193、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194、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19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196、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197、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98、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199、良買深藏若,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00、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201、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202、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正臣。(8月30日名言)—— 《道德經》第十八章

              203、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204、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205、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06、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207、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208、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209、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210、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211、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212、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213、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214、嗜欲使人氣淫,好憎使人精勞,不疾去之,則志氣日耗。

              215、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1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217、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218、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名句

              219、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220、吾心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221、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222、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23、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24、圣人之心,明如止水,物來則見,物去則靜,曾何滯于吾心哉?澄鑒不撓,是謂守清。

              225、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26、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227、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228、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22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30、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231、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232、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33、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234、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 《道德經》第七十二章

              235、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236、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237、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中國人有點小聰明,于是統治者竭盡心智折騰老百姓,何知摒棄個人智能,發揮法治、市場的作用?

              238、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239、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240、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24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24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43、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244、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老子經典語錄6

              1、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3、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4、治人事天,莫若嗇。

              5、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6、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7、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8、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9、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0、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道德經》

              11、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12、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13、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14、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15、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16、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17、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8、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19、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20、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21、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22、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23、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24、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25、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26、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27、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8、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29、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30、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3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32、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3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34、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35、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36、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道德經》

              37、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38、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39、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40、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41、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42、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4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44、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45、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46、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道德經》

              47、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48、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50、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1、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5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53、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54、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55、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56、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57、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58、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經》第九章

              5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60、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61、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62、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6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經》

              64、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65、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玻夫唯病病,是以不玻

              66、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67、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老子經典語錄7

              1、老子主張無為而治,曾說過賢人之道,為而不爭,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世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等名言。

              2、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老子》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經》

              4、輕則失本,躁則失君。老子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先秦。《老子》

              6、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老子

              7、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

              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9、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

              1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老子

              11、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12、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老子》

            老子經典語錄8

              1、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3、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道德經》

              4、無為則無心,無心則無欲,無欲則無求。

              5、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6、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7、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8、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9、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0、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11、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12、治人事天,莫若嗇。

              13、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14、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15、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16、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17、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18、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19、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

              20、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21、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22、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2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4、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25、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26、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27、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28、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2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30、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31、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32、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33、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34、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35、動為靜之基;清為濁之源!

              36、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老子

              37、智不自智,而后人莫與爭智。

              38、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39、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40、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李耳《道德經》

              41、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42、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43、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復,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44、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45、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46、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47、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48、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49、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50、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51、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后,必有兇年。

              52、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老子

              53、和大怨,必有余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54、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55、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56、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57、寵辱若驚,…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58、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59、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60、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61、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6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6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64、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

              65、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66、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67、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68、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69、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70、無名,天地之始(開始);有名,萬物之母(根本)。

              7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72、治大國,若烹小鮮。

              73、子不如父,留之何用。子強與父,留之何用。

              74、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75、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76、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77、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78、圣人在天下,翕翕為天下渾其心,圣人皆孩之。

              79、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道德經》第二章

              80、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81、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82、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83、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84、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85、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86、生而為人,你且修身,你且渡人,你且如水,居惡淵而為善,無尤也。

              87、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88、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89、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90、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91、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92、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93、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智不割。

              94、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95、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恒也。

              96、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老子

              97、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懷玉。

              98、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9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100、吾心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101、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102、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103、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104、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105、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106、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

              107、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108、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109、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110、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111、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112、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道德經》

              11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114、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115、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116、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117、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118、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119、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120、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12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122、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123、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24、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125、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126、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辮若訥。

              12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128、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129、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懷玉。

              130、將欲翕(合上)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13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32、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133、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134、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35、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136、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137、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138、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13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

              140、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41、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42、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143、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144、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145、希言自然。

              146、塞其兌,閉其門,終生不勤。

              147、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48、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149、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150、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15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52、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

              153、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154、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155、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156、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5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15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59、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6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161、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162、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163、絕學無憂。

              164、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165、和大怨,必有馀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166、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167、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68、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169、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正臣。《道德經》第十八章

              170、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171、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172、將欲取之,必先之。

              173、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174、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17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76、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177、希言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178、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179、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180、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181、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182、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183、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184、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185、天下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186、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187、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188、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189、正復為奇,善者為妖。

              190、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191、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192、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193、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194、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195、柔弱勝剛強。

              196、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97、大國之攻小國也,則同救之。大國之不義也,則同憂之。

              198、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199、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200、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201、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202、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203、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204、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0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辮若訥。

              206、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207、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20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功遂,身退,天之道。

              209、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210、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11、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212、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213、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214、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215、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216、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217、去去去中知,行行行里覺。《道德經》

              218、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219、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220、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221、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2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道德經》第七十四章

              22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恒無欲,以觀其妙;恒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24、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225、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226、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22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28、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道德經》第二章

              229、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230、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231、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

              232、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23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34、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35、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后,必有兇年。

              23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37、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238、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239、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240、我獨異于人。

              241、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242、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243、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道德經》第七章

              244、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24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246、原生質,質生空,空生時,時生萬物。

              247、為無為,則無不治。

              248、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249、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5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51、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252、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253、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254、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

              255、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256、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257、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天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

              258、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

              259、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260、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26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鍋之所伏。

              262、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263、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264、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265、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266、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26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268、眾人皆有馀,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269、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270、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271、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老子經典語錄9

              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2、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3、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4、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5、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6、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7、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8、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0、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2、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13、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14、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15、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16、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

              17、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18、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19、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懷玉。

              20、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21、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22、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23、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后,必有兇年。

              24、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25、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26、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27、治大國,若烹小鮮。

              28、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29、無名,天地之始(開始);有名,萬物之母(根本)。

              30、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31、“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32、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3、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34、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復,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35、為無為,則無不治。

              36、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37、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38、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39、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40、寵辱若驚,…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41、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42、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43、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44、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

              45、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46、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47、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4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9、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

              50、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51、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后,必有兇年。

              52、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

              53、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5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55、將欲翕(合上)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56、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57、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58、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59、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60、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6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62、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6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辮若訥。

              64、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65、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66、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67、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68、圣人在天下,翕翕為天下渾其心,圣人皆孩之。

              69、塞其兌,閉其門,終生不勤。

              70、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71、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72、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73、正復為奇,善者為妖。

              74、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75、治人事天,莫若嗇。

              76、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77、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78、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79、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80、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天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

              81、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82、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83、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懷玉。

              84、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85、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86、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87、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88、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老子經典語錄10

              1、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2、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3、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5、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6、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7、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8、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意即挫掉銳氣,超脫糾紛,含斂光耀,混同塵俗。昏昏噩噩的中國社會把人的生氣、個性、菱角和創造性全要磨滅、消解。

              9、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0、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11、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2、無為則無心,無心則無欲,無欲則無求。

              13、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14、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15、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如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16、先唱者窮之路,后動者達之原。

              17、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18、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19、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20、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21、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23、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24、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25、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26、邪與正相傷,欲與性相害,不可兩立,一起一廢,故圣人損欲以從性。

              27、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28、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29、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30、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智不自智,而后人莫與爭智。

            老子經典語錄11

              1、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3、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道德經》第二章

              4、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老子《道德經》

              5、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6、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7、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正臣。——《道德經》第十八章

              8、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9、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10、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11、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12、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3、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14、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15、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16、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17、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道德經》

              18、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道德經》

              19、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20、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21、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2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

              23、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老子《道德經》

              24、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做人要厚道踏實,不要過分追求物質享受。一個人有權有錢沒有內在也不過是個“暴發戶”。不要為了追求浮華,忘記自己的.本心,丟掉自己的良心。錢財等身外之物,今天得到了明天有可能失去,只有裝進內心的知識、品德才是最珍貴的財富。

              25、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道德經》

              26、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經》

              28、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老子《道德經》

              29、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30、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31、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32、禍兮福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33、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34、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35、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老子《道德經》

              36、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37、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老子

              38、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老子《道德經》

              39、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40、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經》第七十三章

              41、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玻夫唯病病,是以不玻

              42、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經》第九章

              43、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老子

              44、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4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德經》第五章

              46、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47、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4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辮若訥。

              49、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50、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51、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5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53、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老子經典語錄12

              1、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2、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3、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4、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5、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6、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7、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0、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1、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12、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13、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此類似于市場經濟的思想可惜很少有人能理解,歷代統治者只知擾民,只知私欲膨脹,老百姓怎么能富裕、樸素呢?

              14、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5、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16、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人治社會一切無保障,為了保護自己,不為天下先,可以理解;但在現代文明社會,中國人就應當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

              17、道生之,德處之,物行之,事成之。

              1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19、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20、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21、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2、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23、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24、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25、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26、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27、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9、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30、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31、道者守其所已有,不求其所未得。求其所未得,即所有者亡,循其所已有,即所欲者至。

              32、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33、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34、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35、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3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7、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38、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39、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40、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41、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42、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4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恒無欲,以觀其妙;恒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44、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45、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46、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47、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48、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49、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50、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5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52、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5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54、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5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道德經》第五章

              56、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57、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58、勢利不能誘,聲色不能淫,辯者不能說,智者不能動,勇者不能恐,引真人之游也。

              59、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60、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61、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62、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

              63、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6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65、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66、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姑去彼取此。

              67、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68、血脈無郁滯,五藏無積氣

              69、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70、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7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72、勝利沒有什么值得炫耀的,炫耀的人是喜好殺戮的人。喜歡殺戮的人,便不能于天下得志。

              7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74、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 《道德經》第七章

              75、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76、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77、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78、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中國人有點小聰明,于是統治者竭盡心智折騰老百姓,何知摒棄個人智能,發揮法治、市場的作用?

              7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0、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后,必有兇年中國乃戰爭之國,伏尸千里,流血成河,成為每一朝代興起、每一次接班人之爭的必然。中國人幾千年悟不出如何使^v^平穩過渡的`辦法,這是我們的智力的缺陷。

              81、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82、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83、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84、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85、子其意者飾知以驚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顧不免也

              86、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87、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88、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89、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90、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91、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92、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9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 《道德經》第七十四章

              94、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95、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96、昏于利害,惑于是非,為疾者多,故莫有能覺者。

              97、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老子經典語錄13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3、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4、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5、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6、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

              7、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8、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9、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懷玉。

              10、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11、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12、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13、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后,必有兇年。

              14、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15、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16、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17、治大國,若烹小鮮。

              18、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19、無名,天地之始(開始);有名,萬物之母(根本)。

              20、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21“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22、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3、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24、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復,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25、為無為,則無不治。

              26、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27、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28、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29、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30、寵辱若驚,…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31、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32、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33、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34、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

              35、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36、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37、絕學無憂。

              38、我獨異于人。

              39、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40、希言自然。

              4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2、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

              43、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44、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后,必有兇年。

              45、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

              46、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4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48、將欲翕(合上)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49、柔弱勝剛強。

              50、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51、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52、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53、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54、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5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56、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5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辮若訥。

              58、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59、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60、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61、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62、圣人在天下,翕翕為天下渾其心,圣人皆孩之。

              63、塞其兌,閉其門,終生不勤。

              6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65、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66、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67、正復為奇,善者為妖。

              68、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69、治人事天,莫若嗇。

              70、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71、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72、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73、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74、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天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

              75、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76、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77、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懷玉。

              78、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79、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80、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81、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82、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老子經典語錄14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4、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6、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8、天欲其亡,必令其狂。

              9、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10、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11、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1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4、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15、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16、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7、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18、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19、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20、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2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22、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

              23、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24、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2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26、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27、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28、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2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3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31、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32、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

              33、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34、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35、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36、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37、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38、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39、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40、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41、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42、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43、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44、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45、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46、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47、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48、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49、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50、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51、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52、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

              53、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54、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55、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56、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57、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58、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59、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60、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

              61、慎始如終,則無敗事。

              62、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63、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64、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65、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66、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67、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68、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69、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70、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71、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72、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

              73、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74、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75、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76、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77、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78、大道自然,何須強自靜。行無求而自松,飲無奢而自清,臥無欲而自寧。

              79、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80、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

              81、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82、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83、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84、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85、治大國,若烹小鮮。

              86、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87、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88、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89、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90、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91、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92、鷹立如睡,虎行似病。

              93、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94、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于術。

              95、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96、動為靜之基;清為濁之源!

              97、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

              98、清凈則天下正。

              99、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100、道勢術,以勢養道,以術謀勢。有道無持,道乃虛空,有恃無道,其恃也忽。欲動天下,當動天下之心。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人物資料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約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后世的莊子并稱老莊。

            老子經典語錄15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2、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人治社會一切隨人的喜怒哀樂變化無常,禍福不測。

              3、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4、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5、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智不割。

              8、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

              9、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10、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11、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1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13、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14、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15、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16、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1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辮若訥。

              18、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19、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0、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22、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2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26、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27、故再實之木,其根必傷,多藏之家,其后必殃。夫大利者反為害,天之道也。

              28、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29、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30、道生之,德處之,物行之,事成之。

              31、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32、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

              33、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34、無為,無我,無欲,居下,清虛,自然。

              35、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36、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37、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人治社會,注定了人際關系復雜,注定了修身處世學問深厚。

              38、嗜欲使人氣淫,好憎使人精勞,不疾去之,則志氣日耗。

              39、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40、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41、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42、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43、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44、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45、德少而寵多者譏,才下而位高者危,無大功而有厚祿者微

              46、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47、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48、勢利不能誘,聲色不能淫,辯者不能說,智者不能動,勇者不能恐,引真人之游也。

              49、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老子經典語錄】相關文章:

            老子經典語錄11-24

            歷史典故:老子出世12-10

            《老子》的讀書筆記02-24

            周口老子故里的旅游攻略04-25

            高中歷史說課稿孔子與老子01-05

            孔子第二次問道于老子的典故09-27

            論老子的科技思想及其對科學技術產生的影響12-14

            簡論老子的科技思想及其對科學技術產生的影響12-14

            《老子》讀后感04-2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日本激情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无| 99热这里只有精品18| 日韩欧美麻豆| 亚洲a√|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久久| 97人妻碰碰碰久久久久| 高清不卡一区二区| 特级片网址| 91精品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 校园 另类 小说区| 天堂中文а√在线| 国产黄色大片免费看| 天天看夜夜| japan凌虐bdsmh日本| 国产我和子的与子乱视频| 婷婷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 国产a级黄| 色一区二区| 一级片aaa| 午夜福利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 | 亚洲天堂伊人| 91精品二区| 亚洲国产人成在线观看69网站 | 亚洲乱码av中文一二区软件|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网址| 牛鞭伸入女人下身的真视频| 成人久久一区二区| 日韩欧美国产视频一区| 污网站观看| 国产午精品午夜福利757视频播放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 精品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免费无码VA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中文| www,久久久| 天天干天天看| 91九色麻豆|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久久| 天堂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jzjzjz亚洲丰满少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