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国产视频,男女啪啪18禁无遮挡激烈,久草热8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下载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學設計

            時間:2025-07-09 18:16:42 曉映 設計 我要投稿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學設計(精選26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于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我們應該怎么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學設計(精選26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學設計(精選26篇)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學設計 1

              設計說明

              理解萬以內數的意義、比較兩個一位小數和兩個同分母分數的大小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本節復習課在教學設計上主要關注了以下兩個方面:

              1.設計有針對性的練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在教學時,結合一些有針對性的練習,幫助學生回顧萬以內數的意義,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更好地理解萬以內數的意義,并掌握比較兩個一位小數大小的方法。

              2.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獲得對分數的直觀感受。

              通過畫一畫、填一填等活動,給學生創設親身體驗的空間,使學生獲得對分數的感性認識,同時進行兩個同分母分數大小比較的相關訓練,激發學生學習分數的興趣和自信心。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整理復習

              1.說一說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數。

              師:請同學們先獨立閱讀教材84頁第一個問題,然后請大家動手寫出幾個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整數、小數和分數,并在小組內說一說各自所寫的數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示的意義。

              (1)學生在小組內交流。

              (2)個體匯報。

              (3)集體總結。

              數可以作為數量的數(基數);計數的數(序數);度量的數(量數);計算的數。

              2.復習數位順序表。

              師:同學們,你們還記得數位順序表嗎?請大家把教材84頁的'數位順序表補充完整。

              (1)學生獨立完成。

              (2)個體匯報。

              (3)出示教材84頁計數器,讓學生獨立寫出各數。

              (4)指名匯報每個數中的“5”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師:如果在每個數中的“5”所在的數位上添上7顆珠子,那么在計數器上應該怎么表示這些數呢?先畫一畫,再寫一寫。

              (小組內交流后個體匯報,然后集體總結)

              (5)課件出示教材85頁1、2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3.復習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

              (1)舉例說一說怎樣比較數的大小。(引導學生從整數大小的比較方法、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和分數大小的比較方法三個方面進行交流)

              (2)學生先與同桌交流,然后個體匯報。

              (3)集體總結。

              (4)課件出示教材85頁3、4題,組織學生個體完成后在小組內交流。

              4.復習分數的意義和簡單計算。

              (1)請分別畫圖表示和,并畫一畫、說一說如何計算+和-。

              (2)學生獨立完成后匯報。

              師小結:同分母分數相加減,分母不變,只把分子相加減;1減幾分之幾的計算方法:先把1寫成與減數分母相同的分數,再計算。

              設計意圖:利用生活中的情境,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同時引導學生把相應的知識內容與解決問題結合起來,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學設計 2

              教學內容:

              口算乘法、除法、筆算乘法、除法。(課本第112頁的第2、3、4練習二十五的第1~4、13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引導學生發現自己存在問題,并通過反思進行自己正。

              2、通過一定的練習使學生提高計算能力,達到計算熟練,實現本學期規定的教學目標。

              教學過程:

              一、宣布本節課復習內容。

              二、基本練習

              1、口算練習。

              60×20= 24×10= 23×20= 40×90=

              60÷3= 150÷5= 800÷4= 9000÷3=

              要求:(1)直接說出答案。 (回答語句要說完整)(2)說一說口算的方法。

              2、估算練習。

              79×30 14×39 35×19 61×80

              79÷4 12÷3 83÷9 430÷7

              要求:(l)直接說出答案,學生回答語句要完整。

             。2)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

             。3)教師從學生的回答中,引導學生歸納,總結估算的方法。比如除法中121÷3?梢园121看作120,120÷3=40,所以,121÷3坦40383÷9可以把83看作81,81+9=9所以83÷9估算時,不一定都把被除數看成接近的整百整十數。)

              3、筆算練習。

              22×14 11×25 45×34 86×13

              91÷7 8÷6 609÷35 62÷4

              要求:(l)出示題目,讓學生獨立思考,計算。(2)匯報結果,說一說計算的過程中要注意哪些問題。

              學生結合題目,歸納出注意點:乘法計算中:(1)要注意進位問題;(2)要注意積的書寫位置。

              除法計算中: (1)商的書寫位置;(2)除數與商的.積的書寫位置(數位對齊);(3)被除中間有O的除法計算;(4)商的中間,末尾有的除法。

              三、知識梳理

              教師引導、啟發學生說一說在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和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中,你都學到了什么?你都知道了什么?

              學生進行交流后、回答、教師板書:因數末尾有O的口算、口算乘法、估算、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筆算、筆算乘法、進位筆算、被除數末尾有O的除法口算、口算除法、估算、筆算除法、有余數的除法及驗算。

              計算:856÷7 2309÷3 2832÷4

              四、課堂活動

              1、計算2346÷5并驗算

              要求:先觀察題目,判斷商是幾位數。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獨立計算。匯報結果,并說一說除法過程中要注意什么?在驗算中,要注意什么?

              2、課本第112頁的第2、3、4題。

              五、課堂作業

              練習二十五的第1~4、13題。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學設計 3

              設計說明

              1.多媒體的運用貫穿教學始終,突破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通過播放課件“龜兔刷墻”而引入新課,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的提出,使學生產生了解決問題的迫切愿望,接著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融入多媒體技術創設不同的實驗任務;通過多媒體演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內在聯系,形象、生動地由長方形演變到正方形,類推出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利用多媒體技術,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課堂訓練,學生通過解答問題鞏固已掌握的知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達成教學目標。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活動不能簡單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在課堂上,使每個學生積極地投入到探究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猜測把所學知識緊密聯系在一起,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積累知識。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小組內同學相互幫助,不僅解決了問題,還增強了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3.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

              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本設計引導學生先動手操作,再觀察發現,最后得出結論。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通過操作學具和統計表格,發現長方形的面積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積之和,從而總結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充分體現了“知識固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一教學價值觀。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直尺 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彩紙 表格

              學生準備 直尺 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彩紙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故事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嗎?有一天,烏龜又遇到了兔子,并向兔子提出了挑戰,這次進行粉刷墻面的比賽,看誰能贏?

              1.課件出示:兔子粉刷一塊長方形的墻面,烏龜粉刷一塊正方形的'墻面,它們同時開始,同時完工。

              2.學生會出現爭議,教師引導:怎樣才能比較出誰贏了?(要先知道它們粉刷墻面的面積到底哪個大些)

              3.揭示課題。

              師:在實際生活中,有些物體的面積用單位面積去量既不方便又不符合實際,這就需要我們找到一種計算面積的方法,今天我們就一同來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板書課題: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設計意圖:在學習新課之前,創設學生感興趣的“龜兔刷墻”的情境,能迅速而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面開展教學作鋪墊。

              ⊙觀察發現

              1.課件出示教材66頁例4中的問題(1)。

              師:你能求出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嗎?你想到了什么辦法?拿出學具來試一試吧。

              2.小組合作,在長方形里擺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

              師:能展示一下你們擺的結果嗎?

              預設

              (1)學生用正方形(面積單位)鋪滿整個長方形。

              (2)學生可能只在長邊和寬邊上擺出面積單位。

              (3)學生直接說出用5×3=15,就是長方形的面積。這時也讓學生用手中的學具擺一擺,說明自己這樣計算的道理。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在長方形中擺面積單位,突出面積計算的本質是對面積的度量。讓學生想象將長方形全部鋪滿,體現出必須用面積單位密鋪所測圖形,這時通過所鋪面積單位的個數就可以求出圖形的面積。

              3.通過追問,突出數面積單位個數的方法。

              組織學生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1)為什么要用面積單位將長方形全部鋪滿?預設中的第二種情況是什么意思?(使學生明確盡管只鋪了一部分,通過想象,也可以數出鋪滿后所有面積單位的個數)

              (2)你是怎樣數出全部面積單位的個數的?請結合下圖一起數一數。

              學生匯報:

              一種情況:一個一個的數,大家一起再數一數。

              另一種情況:用5×3=15(個),說一說5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15表示什么?(5表示每行擺5個,3表示有這樣的3行,15表示一共有15個面積單位,也就是長方形的面積)

              (3)思考:長方形的長、寬與面積單位的個數有什么關系?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寬有什么關系?

              師小結:可以用長×寬來計算這個長方形的面積。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交流數出面積單位個數的方法,明確每行個數與行數以及面積單位總個數之間的關系,為最后概括出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作準備。

              ⊙自主探究

              師:其他長方形的面積是不是也可以用“長×寬”來計算呢?想不想驗證一下?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一步驗證。

              1.教師讓學生任取幾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至少擺3個)。一個同學記錄,其他同學擺,邊操作,邊填表。(出示課件)

              2.選3名同學到黑板上擺,再匯報擺的長方形用了( )個面積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 )平方厘米,長是( )厘米,寬是( )厘米。因為( ),所以我發現這個長方形的面積等于( )。

              3.(1)若有學生擺出了正方形。要求正方形的面積,該怎樣計算呢?

              (2)教師通過課件出示下面幾個圖形,讓學生計算每個圖形的面積。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⒈經歷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過程,學會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怖斫鈨晌粩党藘晌粩档墓P算原理。

             、吃诰唧w的情境中解決問題。

              教學重難點:

              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寫法。

              教學過程:

             、鍙土晫

              ⒈口算

              22×3= 33×30= 50×4=

              60×70= 62×10= 40×8=

             、矂撛O情境:王老師到書店買書,每套書有14本,12套一共有多少本?

             、程岢鰡栴}:如何列式?如何計算?

              請不同的同學說說自己是如何列式并計算的。

              14×12=?

              引出今天的新課: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計算。

              ㈡探究新知

             、眹L試計算

              師:你能用我們學過的知識把結果算出來嗎?

              方法一:口算

              可以把12分成10和2

              14×10=140

              14×2=28

              140+28=168

              方法二:豎式

              想一想:該怎樣列豎式呢?怎樣計算?

              注意:相同數位要對齊

              指導:先用個位上的2與14相乘,乘得的積的末尾與個位上的2對齊,再用十位上的1與14相乘,乘得的積與十位上的1對齊,最后把兩次乘得的結果加起來。

              1 4

              × 1 2

              ——————

              2 8

              1 4

              ——————

              1 6 8

             、脖容^哪種算法更簡單?

              計算的時候對比一下,你們認為哪種方法更簡便?(豎式計算更簡便)

             、逞笫[微課視頻

              播放洋蔥微課視頻,觀看的.同時自己也要動手做,比比看誰做的又對又快。

              看視頻注意計算過程

              ㈢鞏固練習

             、苯滩46頁做一做

              自己做,集體訂正。

             、惭笫[微課隨堂練習

              出示題目,叫學生解答,全班一起訂正。

             、枵n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一: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時,我們可以用兩種方法進行計算。第一種是用拆分法進行口算,第二種是豎式計算。

              學生二:用豎式計算時,相同數位要對齊,從個位開始乘起。

              總結:用豎式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時,相同數位對齊,先用第二個乘數個位上的數去乘第一個乘數各位上的數,所得的積的末位要與第二個乘數的個位對齊;再用第二個乘數十位上的數去乘第一個乘數各位上的數,得數表示多少個十,所得的積的末位要和第二個乘數的十位對齊,最后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

             、枵n后反思

              上課的時候,結合了傳統教學與視頻教學,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所學的內容。先通過傳統教學讓學生對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有一個認識,然后通過生動有趣的洋蔥微課視頻繼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深理解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大部分學生能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并進行正確計算,個別學生在乘積的數位對齊方面還有些混淆,需要在做題的時候多強調,多練習。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學設計 5

              認識幾分之一教學內容:人教版第五冊《分數的初步認識》第一學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幾分之一,能用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幾分之一,并學會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這類分數的大小。

              2、使學生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能正確讀、寫幾分之一這樣的簡單分數。

              3、結合觀察、操作、比較等數學活動,引導學生學會和同伴交流數學思考的結果,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4、使學生體會數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小朋友,你們參加過秋游活動嗎?覺得好玩嗎?小明和小芳也參加了秋游活動。

              [課件出示兩人參加秋游分東西的場景:4個蘋果、2瓶礦泉水、1個蛋糕]

              他們倆帶了4個蘋果、2瓶礦泉水和1個蛋糕,該怎么分呢?你能幫幫他們嗎?

              2、指名一位學生分蘋果。(如果學生分成1個和3個,問:如果分得公平些,該怎么分?如果學生分成每人2個,問:你為什么這樣分?)

              [課件演示:4個蘋果每人分到2個]

              數學上把物體分得一樣多,叫做?(板書:平均分)

              3、指名一位學生分礦泉水。把2瓶礦泉水平均分給兩個人,該怎么分?

              [課件演示:2瓶水每人分到1瓶]

              4、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怎樣分?

              [課件演示:不平均分蛋糕](學生否定)

              那該怎么分?用這張圓形紙代替蛋糕,誰能上來分給大家看看?(指名折紙)

              這位小朋友是怎么分的?每人分到了多少?(引導學生說出半個)

              半個該用什么樣的數來表示呢?

              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一)感知1/2

              1、教師提出用什么樣的數來表示半個,如果學生能說出用1/2表示,教師加以表揚。[課件:1/2]那另一份呢?(1/2)

              [課件: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

              2、它指的是誰?

              3、你能說說剛才我們是怎樣得到這個蛋糕的1/2的嗎?

              4、揭題:像1/2這樣的數就是分數。(板書:分數)

             。ǘ┱1/2

              1、想不想自己來創造一個1/2呢?拿出長方形紙片,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顏色。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巡視同時把學生不同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2、反饋交流。

              問:這三種折法不同,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長方形的1/2呢?

              小結:無論是一個蛋糕,還是一個平面圖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二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2。

             。ㄈ┱J識更多的幾分之一

              1、剛才我們認識了1/2,你還想認識幾分之一呢?

              生:1/4、1/8、1/3、1/6(師板書)

              2、拿圓、長方形、正方形其中一張紙折一折,并用斜線表示出它的幾分之一。(教師巡視)

              匯報:你把這個圖形平均分成幾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幾分之一?

             。▍R報時,把同是1/4而折法不同或者形狀不同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3、小組同學之間說說你折的分數。

              4、問:這幾個圖形形狀不同,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1/4?

              5、教師小結:不同的圖形,只要平均分的份數相同,就能用相同的分數來表示。

              6、相同的圖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數嗎?

              [課件:]

              涂色部分是?(1/2、1/4)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出示1/2和1/4。

             。ㄋ模┍容^分數的大小

              1、仔細觀察涂色部分,1/2和1/4誰大?學生回答后[課件演示:將1/2和1/4涂色的部分疊在一起;1/2>1/4]

              2、用完全相同的.圓,表示出它的1/8,和1/2、1/4比,想象一下怎么樣?(。

              [出示],1/8和1/2、1/4比,結果怎么樣?[課件:涂色部分疊在一起]

              3、比較剛才折的分數。

              同樣大小的長方形、正方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數嗎?老師給每組中發的圖形大小相同,誰表示的分數大?誰表示的分數小呢?組內比較。

              (五)寫分數,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1、剛才我們認識了那么多分數,那你會寫分數嗎?(學生如果會,讓他先到黑板上寫一寫,如果寫對了,讓他當小老師帶領大家一起寫;如果學生寫錯了,糾正,教師范寫,學生跟寫。)

              在寫分數的同時教師說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中間短橫,是?(分數線板書)表示平均分

              2是?(分母)分母是2表示平均分成?(2份)

              1是?(分子)分子是1表示其中的一份。

              2、你能用分數表示下面每個圖里的涂色部分嗎?(指名學生板演,其余學生在草稿紙上寫。)

              反饋。

              三、鞏固練習,應用拓展

              1、先看圖估一估,再填上合適的分數。(課件)

              長方形1

              1/2

              用什么表示?

              1/3

              先猜一猜,用什么表示?課件移動1/3,驗證長方形被平均分成3份。

              1/6

              先猜,課件移動1/6,驗證長方形被平均分成了6份

              師:你怎么一下子就猜對了呢?有什么小竅門?

              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借助觀察比較估計,這是多好的學習方法。

              師:今天所學的分數和以前學習的1之間有聯系嗎?

              再往下分,可能出現幾分之一?

              教師小結:平均分成的份數越來越多的時候,每一份的大小會越來越(。

              2、下面的畫面讓你聯想到了幾分之一?

              圖:法國國旗(1/3)每一部分都是這個圖形的1/3

              五角星(1/5)

              巧克力(1/8)

              每人吃一份,可以給幾個人吃?

              還能聯想到幾分之一?

              生:1/2師:每人吃一份,可以給幾個人吃?

              生:1/4師:每人吃一份,可以給幾個人吃?

              [師根據學生回答,課件演示1/2、1/4和1/8]

              師:同樣一塊巧克力,觀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分數也就不同。

              3、三年級教室里有一塊黑板報。

              師:這三個欄目分別占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一?

             。▽W生回答《藝術園地》占黑板報版面的1/4,教師問:這塊版面不是分成了三份嗎?為什么不是1/3?)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認識余數,通過實際操作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掌握有余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明白余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2、培養學生勇于探究的意識和動手操能力、觀察對比、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

              3、在學習中引導學生逐漸養成細心觀察、仔細思考的好習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并從中體會到探究的樂趣,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

              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余數一定比除數小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激發興趣

              師:小朋友,很高興我們能相聚一起,在數學大本營里,收獲知識,收獲快樂。我們的口號是:數學大本營,快樂伴我行。(課件展示)

              咱們一起做個“猜手指”的游戲,從大拇指開始數至小指,依次往下數。當你說到一個數,孫老師就能知道這個數會落在哪個手指上,相信嗎?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學生挑戰,教師應戰。)

              師:知道老師為什么猜的這么快嗎?這個游戲中藏著數學秘密呢!想知道嗎?學完這節課,答案自然就揭曉了。

              二、探索新知,建構概念

              1.學習例2

             。1)收集信息

              師:我們班要舉行聯歡會,同學們準備用一些花來裝扮教室,這樣教室就更漂亮了。(出示課件)仔細觀察,你從圖中收集了哪些數學信息?能提出數學問題嗎?誰會列式?為什么這樣列式?(學生自主做題)

              生:一共有23盆花,每組放5盆。

              生:求能放多少組,還剩下幾盆?

              生:這是再求23里有多少個5,要用除法計算。算式是23÷5。

              生:我還會列除法的豎式(師板書算式)

             。2)動手操作:(課件展示)師:這道題的結果是多少呢,先請同學們拿出小棒來擺一擺。23根小棒,按每5根分一組,最多可以分幾組?還余幾根?(獨立完成,再展示結果。)

              (3)匯報評價:在小組內說擺小棒的過程,再匯報。

              生:把23根小棒,按每5根分一組,最多分成了4組,還剩下3根。(師同時板書答案)

              師:看來,23盆花,每組擺5盆,可以擺4組,還剩余3盆。剩下的還能再分嗎?為什么?(課件再次展示,進行著重強調。)

              生:不能再分了,剩下的3根不夠擺一組的。

              小結:在日常生活中,把一些物體平均分后,有時候候正好分完,有時候不能正好分完,還有剩余,在數學上,我們把剩下的不夠分的數就叫余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余數的除法”(板書課題)

             。4)認識余數

              邊板書邊講除法家族里的新成員——余數。

              師:請跟老師一起讀。

             。5)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和讀法。

              師:誰愿意來介紹一下除法家族里的每個成員?每個成員各表示什么?這個算式怎么讀?

              強調:老師查字典知道“余”表示剩余的,多出來的,余數就表示剩下不夠分的數。

             。6)豎式計算

              師:有了上節課的學習,相信同學們也一定能把這道豎式計算出來。

              生進行豎式計算。

              師:你列的豎式是否正確?數學課本是我們最好的老師,請我們走進課本,用心閱讀51頁例2圖。

              邊讀邊思考:A、如果不分小棒,商是幾?怎樣知道的?B、23下面的數是幾?它是怎么得到的?C、余數是幾?是怎么得到的?

              D、你知道余數表示什么?(課件依次展示)

              小結:我們可以得出除法豎式計算三部曲:商、乘、減。(課件)

             。7)展示豎式。

              2、練習。

              師:同學們學會了嗎,敢不敢接受挑戰。

              (1)小試身手

             。2)知識城堡

              三、觀察比較,理解概念

              1、學習例3

             。1)探究關系:如果剛才的例2中一共有16盆花,每組擺5盆,可以擺幾組?多幾盆?如果是17盆,18盆,……,25盆呢?你會列式計算嗎?

             。2)合作完成。

              (3)匯報結果:題目越來越難了,你怎么算得越來越快?有什么竅門嗎?

             。4)小組合作:

              師: A、請觀察余數與除數,你發現了什么?B、為什么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同桌討論,再互動交流)

              追問:為什么余數是依次增加了?(一個量在變,所以改變了另一個量。原來被除數在變,會引起余數的變化,被除數每增加1人,余數就會增加1。)

              2.歸納總結:所以,計算有余數的除法,余數要比除數小。反過來怎么說?

              3、智慧沖浪:

             。1)下面這樣計算,對嗎?錯在哪里?

             。2)知識城堡2.

             。3)我是小法官。

              四、課堂總結,交流釋疑:這節課有哪些收獲?有什么疑問?

              五、鞏固拓展,運用新知

              1、開心小游戲:猜手指

              猜手指游戲是幾個數字在循環?列式就是:( )÷5=( )…(),這個游戲主要看余數:如果余1,這個數會落在大拇指上;如果余2,會落在食指上;余3,落在中指上;余4,落在無名指上;會不會余5?如果沒有余數,就落在小指上、你們也能運用今天學的有余數的除法”知識,快速進行猜手指游戲了吧?(和同桌互做兩個,學生根據結論,做游戲驗證。)

              2、智慧小博士。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基礎性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三個已知條件的兩步應用題的 解題思路,掌握求比兩個數的和多(少)幾的應用題 結構。

              2、掌握用線段示意圖分析數量關系的方法,培養學生觀 察、分析、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發展性目標:

              1、向學生滲透事物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觀點, 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2、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意識。

              教學重點:

              分析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掌握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

              分析數量關系,確定先算什么。

              教學準備:多媒體軟件一套,卡片10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為了慶祝十六大的召開,三一班同學做了一些美麗的花來表達自己喜悅的.心情。(多媒體出示黃花,紫花圖)今天的課就從這些花說起。

              1、根據題意,自編應用題。

              2、質疑:根據黃花、紫花的朵數,能求出紅花的朵數嗎?

              學生積極討論:進一步提問,為什么不能求出紅花的朵數?必須要告訴什么(再次討論)。

              二、分析解答應用題例1,了解兩步應用題特點。

              1、學生自由讀題,同桌兩位同學互說題意。

              2、檢查理解題意情況。

              3、學習用線段示意圖分析數量關系;小組討論組內畫出線段示意圖。多媒體演示線段圖,驗證學生的畫法。

              4、根據圖意,列出算式。

              找出關鍵句,明確要求紅花有多少朵?必須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學生試做,教師板書。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學設計 8

              設計說明

              1、巧用多媒體,使枯燥的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教學有機結合。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為所有學生提供探索復雜問題、多角度理解數學思想的機會,豐富學生探索數學的視野。本設計利用多媒體,以點子圖的形式演示學生的思考過程,讓學生在現實問題情境中理解計算的意義和作用,理解筆算算理,探討計算方法,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提升了學生的數感。

              2、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

              《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教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自主解決“怎樣用豎式計算”的問題,讓學生經歷學習筆算方法的過程,結合豎式討論乘的順序和各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及其算理,培養了學生的計算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愛看書嗎?看書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今天,老師帶同學們去探究買書中的數學問題。

              2、提出問題。

              出示:每套書有14本,看到這個信息,你想到了哪些數學問題?算式怎么列?這些算式你會算嗎?

             。ㄉ杂商岢鰡栴}:如果買2套可以買多少本?買10套呢?)

              3、引入新課。

              圖書室的王老師準備購進一批新書,在購書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數學問題,你們愿意幫忙解決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研究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方法。[板書課題: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

              設計意圖:先通過創設情境,喚起學生對舊知的'回憶,再通過激趣引出教學素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明白數學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開放探究,得出結論

              1、觀察畫面,提出問題。

              課件出示例1情境圖,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找出圖中提供的數學信息,并根據圖中所提供的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每套書有14本,王老師買了12套。一共買了多少本?)

              2、自主探究,明確算理。

              (1)獨立思考:這道題該怎么列式呢?(指名匯報)

              (學生匯報,教師板書:14×12)

              (2)鼓勵學生互相交流這樣列式的理由。

             。ㄒ驗槊刻讜14本,王老師買了12套,就是買了12個14本書,也就是求12個14是多少,用乘法計算,所以列式為14×12)

              (3)小組合作,探究算法。

              師:那么14×12等于多少呢?你能用什么方法算出結果呢?

              ①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利用點子圖通過圈一圈、畫一畫的方法嘗試計算。

              ②引導學生匯報、交流計算結果。

              方法一 把12套書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套,先求出每份有多少本,列式為14×4=56(本),再求出3份一共有多少本,就是一共買了多少本,列式為56×3=168(本)。

              方法二 把12套書分成2份,其中1份是10套,另外1份是2套。先求出10套的本數,列式為14×10=140(本),再求出2套的本數,列式為14×2=28(本),最后把這2份的本數合起來就是一共買的本數,列式為140+28=168(本)。

             。4)引導學生比較上面的兩種方法,用哪種方法進行口算更簡便?(方法二)

              3、探究用豎式計算的方法。

             。1)學生獨立嘗試用豎式計算,然后小組討論筆算時乘的順序和各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及其算理。

              (2)匯報。

              第一步:先用第二個乘數個位上的2去乘第一個乘數每一位上的數,積的末位要和個位對齊。

              第二步:再用第二個乘數十位上的1去乘第一個乘數每一位上的數,積的末位要和十位對齊。

              第三步:最后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

              4、小結。

              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方法:用第二個乘數每一位上的數分別去乘第一個乘數每一位上的數,乘到哪一位,積就寫在那一位的下面,最后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

              設計意圖: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經歷探究筆算方法的過程,體驗解決問題的策略,增強對數學知識的體驗和認識。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學設計 9

              教學目標:

              1、能結合直觀圖示初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幾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紙、涂色等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相應的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能讀、寫分數。

              2、學會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3、體會分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教學重點:

              知道把一些物體看做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這些物體的幾分之一。

              教學難點:

              理解八一些物體看做一個整體。

              教學準備:

              課件、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猴山上有4只小猴子,玩得可開心了,可是他們玩得滿頭大汗,向猴媽媽要水果吃?墒呛飲寢屩挥幸粋桃子,想一想:把這個桃分給四只猴子,怎樣分才公平呢?

              猴媽媽把這個桃平均分成了4份,每只小猴分得這個桃的幾分之幾?

              學生:1/4。(電腦出示一個1/4)

              教師:你是怎么想的?

              學生:因為把一個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個小猴子得到一份,這一份就是這個西瓜的1/4。

              教師:那這一份呢?這一份,還有這一份呢?(對,每一份都是這個西瓜的1/4)

              教師:我們已經知道了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這個物體的1/4。這節課我們繼續認識分數。

              二、教學例題

              1、教師:桃子吃完了,可小猴們還覺得不解渴,這時猴媽媽又端來一盤桃。

              把一盤桃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讀題,說說你知道哪些信息?

              你能幫猴媽媽分一分嗎?(生分)

              指明交流,展示分法。

              提問:這盤桃平均分成了幾份?一份在哪里?是幾個?

              指出:通常把4個桃子看成一個整體。(畫O)問:要怎樣分?(平均分)

              師:我們用虛線表示平均分。

              出示:把四個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這盤桃的`()

              提問:這里的分母分4表示什么?(總分數)分子1呢?

              2、8個桃。

              如果這盤有8個桃子呢,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出示:把8個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

              生獨立分一分,并且涂色。投影展示。說說怎么想的。(四分之一、八分之二)

              出示:把一盤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是這盤桃的()。(齊讀)

              問:這里的分母4表示什么?1呢?

              3、12個桃。

              如果這盤有12個桃子呢,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出示:把12個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

              4、更多的桃。

              猴媽媽拿來了更多的桃子,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出示:把一盤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齊讀)

              5、比較。

              討論:這4次分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一個整體平均分)

              6、出示:把一盤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給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

              問:剛才怎么都是這盤桃的四分之一,而現在怎么變成了這盤桃的二分之一?

              7、小結:今天學習的分數和以前學的分數有什么不一樣?

              出示: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就是這些物體的幾分之一。

              三、鞏固應用

              剛才的學習,同學們表現都非常好,小猴給大家帶來了一個闖觀游戲,你們敢接受挑戰嗎?

              1、想想做做1。

              生獨立填,互相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對后兩個,師:你能看著這兩個圖,提一個問題嗎?

              小結:只要把一些物體看做一個整體,把它平均分成幾份,這樣的一份就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一。

              說一說:剛才我們分別把什么看作一個整體?我們還可以把什么看作一個整體?

              舉例:你是一個小組的幾分之一,是全班的幾分之一,為什么分數不一樣?

              2、想想做做2。

              生自己填寫12個的四分之一、12個的三分之一、15個的5分之一、15個的三分之一

              比較:想個問題考考你的同學

              出示16個,問:其中的一份還能用三分之一表示嗎?

              3、想想做做3。

              你覺得先提醒同學們注意什么?(畫虛線表示平均分,再涂色)

              出示:把()看做一個整體,平均分成()份,表示其中的1份,是()個。

              4、游戲:一堆小棒12根,你能表示這堆小棒的幾分之一?

              5、線段圖。

              出示: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一?

              (1)取一份。

              (2)取2份。

              (3)瘦身。

              四、自我評價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對分數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的:

              1.進一步加強學生計算能力的訓練;

              2.通過實際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加強數量關系式的意識;

              3.讓學生認識并掌握一個數與11相乘的規律。

              教學過程:

              一、口算

              14×1020×2140×1280×30

              23+4567+9823+5476+80

              96÷3960÷3120÷4180÷3

              小黑板出示。

              二、筆算

              小黑板出示:

              34×5467×1940×87

              集體反饋。

              三、完成復習第6題

              思考:怎么算總千克數?

              集體反饋時,提問:如果這三題,要你要一句話概括一下,你是怎么算的,你會怎么說?

              四、完成復習第7題

              然后指點回答。

              1.用35×90,得電腦的價格。

              2.電腦的價格比計算器的價格多多少元?

              3.電腦的.價格與計算器的價格一共多少元?等等。

              五、完成復習第8題

              集體解答。

              六、研究一個數與11相乘的規律。

              出示:

              24×1135×1157×11

              完成后,讓學生思考一個數與11相乘有怎么的規律?

              最后通過豎式引導得出:一個數與11相乘,只要將這個數兩邊位,中間加,還要注意進位就可以了。

              然后用比賽的形式完成思考后面的填空題。

              七、補充作業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學設計 11

              設計說明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物體的輕重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對常用的質量單位也有初步的了解,但是由于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具體、直觀,且大部分學生對質量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因此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想建立千克與克的質量觀念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谏鲜銮闆r,本設計關注了下面幾點:

              1.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

              在教學中,給學生提供學具,并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在稱一稱、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動中,獲得有關千克的豐富體驗,從而牢固地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

              2.注重對實踐過程的指導和實踐結果的總結。

              在學生的操作過程中,注意實時調控和指導,使學生的實踐更有層次,目的性更強;在每項操作之后都幫助學生得出相應的結論,有效地促進了知識的生成。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天平 盤秤

              學生準備

              鹽 牛奶 黃豆 回形針 花生米 軍棋 2分硬幣 蘋果 雞蛋等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觀察主題圖,找出有關信息。

              提問:(1)圖中淘氣和小鳥分別在做什么?

              (2)淘氣和小鳥分別有多重?

              (3)誰的體重更重一些?你是怎樣知道的?

              引導學生發現:淘氣的體重是30千克,小鳥的體重是50克,淘氣比小鳥重。

              小結:淘氣的體重用“千克”作單位,小鳥的體重用“克”作單位,我們這節課就來認識這兩個質量單位。

              ⊙探究新知

              1.認識秤,學會讀數的方法。

              (1)了解學生知道的秤。

              師:在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直接看物品包裝袋上標示的凈重知道物品的'質量,但是很多物品沒有包裝。例如桌上擺的雞蛋、蘋果等。要想知道它們的質量該怎么辦呢?在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見過?(課件出示各種秤)

              請學生說一說在生活中見過的秤,比如學生可能通過看圖,看電視,逛市場見過盤秤、臺秤、電子秤、天平、彈簧秤、磅秤等。

              (2)了解讀數的方法。

              出示盤秤,提問:你知道圓盤上的刻度數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嗎?如果指針指向1,表示托盤上的物品有多重?

              學生觀察盤秤上的圓盤,知道一個大格表示1千克。

              過渡:下面我們就來認識質量單位“千克”。

              2.動手實踐,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

              (1)稱一稱。

              以小組為單位,稱一稱兩袋鹽的質量,知道兩袋鹽的質量是1千克。

              (2)掂一掂。

              請每個小組的成員輪流把兩袋鹽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3)估一估。

              用手掂一掂蘋果,估計一下大約幾個蘋果的質量是1千克,然后用秤來稱一稱,驗證自己的估計。

              (4)找一找。

              找一找周圍哪些物品的質量大約是1千克。

              預設

              生1:2瓶礦泉水大約是1千克。

              生2:1大袋洗衣粉大約是1千克。

              生3:10本數學書大約是1千克。

              (5)體會幾千克有多重。

              以小組為單位,想辦法任意稱出幾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蘋果、洗衣液、白菜等課前準備好的物品)

              (6)抱一抱。

              匯報自己的體重,互相抱一抱,感受幾十千克(或幾十幾千克)的質量。

              設計意圖:通過以上環節,學生依次體會到了1千克、幾千克、幾十千克(或幾十幾千克)的質量,給了學生直觀的感受和體驗,對于幫助學生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大有益處。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學設計 12

              教材分析

              有余數的除法是在學習了表內除法后對除法學習的進一步拖展和延伸,是對除法意義的又一次認知,同時是今后學習一位數除多位數除法的基礎。教材在編排上,注重安排觀察和操作活動內容,在實際的操作中感受有余數除法的實際含義,余數的產生是實際需要的,他與所分物體的多少和分成幾份有重要的.關系。

              學情分析

              1、本班學生活潑好動,善于提問題,有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這節教材內容是學生已經學習了除法的意義,能整除的除法豎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他們已具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可以利用遷移類推的方法使學生接受新的知識。

              3、學生學習的困難在于他們對余數的現實有感性的認識和經驗,但對余數產生的意義缺少深刻的數學思考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應著重從現實的情景中,把有余數的這一數學現象剝離出來,結合現實背景來具體思考余數產生的意義以及和除法之間各部分的關系。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認識余數,知道余數的含義。

             、.在初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基礎上,掌握有余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壅莆赵嚿痰姆椒,懂得余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過程,使學生體會有余數除法產生的實際背景,明白余數的意義并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結合教學,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2)通過訓練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維的敏捷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以及余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學設計 13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能用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相應的分數;能讀、寫簡單的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2、學會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3、體會分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教學重點:

              1、認識幾分之一。

              2、比較分子都是1的幾個分數的大小。

              教學難點:

              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長方形紙、圓紙片、正方形紙、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討論揭題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隊日活動中,老師讓同學們兩人一組分食品,小強和小麗拿到的是4個蘋果、兩瓶礦泉水和一個蛋糕。(課件演示)你愿意幫

              他倆分一分嗎?怎樣分比較公平呢?(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師生交流:“把4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幾個?請拍手表示!”學生拍手表示,教師板書“2”(課件演示分的結果);“把2瓶礦泉水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幾瓶?”學生拍手表示,教師板書“1”(課件演示分的結果);“把1個蛋糕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幾個?”(學生無法拍手表示半個)“你會用一個數來表示這半個嗎?”(學生嘗試,并說明理由,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引入1/2)A:(學生中沒有用1/2表示)談話:你們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了這個蛋糕的一半,說明你們都很有辦法,不過,我要向大家介紹一種更簡便而且科學的表示方法。當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時,可以用1/2來表示。(課件演示)

              B:(學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談話:“1/2是什么意思?”(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認識、強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見過二分之一?”(學生回答后,教師給以肯定。并結合課件演示,介紹分數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數家族的新朋友——分數。(板書課題:認識分數)

              二、認識分數、操作深化

              1、(課件演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蛋糕的二分之一!保ㄍ乐g相互說一說)

              談話:這一半蛋糕是這個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這個蛋糕的幾分之幾呢?(指名板書1/2)為什么也用1/2來表示?(學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樣嗎?(課件演示)

              小結: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談話:想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嗎?(課件演示,學生讀)

              3、談話:“分數該怎樣寫呢?”(如果是B種情況,讓學生講,師補充;如果是A種情況,師講解并示范)“寫這個數的時候,先畫一條橫線表示平均分!薄斑@個蛋糕平均分成了幾份?”(兩份)“2就寫在橫線的下面,這半個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寫在橫線的上面,這就是分數1/2的寫法。”“你們想試一試嗎?”學生自己在練習本上寫1/2,同桌互相說說是怎樣寫的,檢查一下誰寫得更標準、更漂亮。

              4、談話:我們已經會讀、會寫1/2了,想不想動手做一個1/2呢?

              活動要求:拿出老師發的長方形紙,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顏色,然后在小組里說一說,你是怎樣表示這張紙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樣表示這張紙的1/2的?(把一張紙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學生的作品貼在1/2下面。

              “還有誰與他的折法不一樣的?”

              提問:他是這樣把這張紙平均分成2份的.,涂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嗎?還有不一樣的嗎?(選擇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貼在1/2下面)

              5、練習,完成“想想做做”第1、2題。

              談話:認識了1/2,你還想認識其它的分數嗎?

              (1)(課件出示第1題)學生讀題目。

              指導完成第1幅圖!斑@幅圖是把這個圓平均分成了幾份?這其中的一份怎樣表示?請在括號里表示出來!薄澳闶窃鯓訉懙?為什么用1/3來表示?”

              其余幾幅學生獨立填寫,完成后集體反饋!霸鯓颖硎?為什么?”(2)(課件出示第2題)學生讀題目。

              交流:你選第幾幅圖?為什么?其他三幅圖有什么問題?

              強調:只有把一個圖形或者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才是它的幾分之一。

              三、自主探索、比較大小

              四、延伸拓展、總結評價

              1、(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題圖。

              談話:這次的黑板報有哪些板塊?《科學天地》大約占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幾?《藝術園地》大約占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幾?哪一部分大一些?

              談話:這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分數,我們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數,也有分數。

              2、總結:這節課你有哪些新的收獲?今天學習的分數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覺得還要學習什么樣的分數?讓我們課下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分數,好嗎?

              課后反思:

              1、情景創設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以積極的情感投入到對新知的探索中。在設計本節課時曾設想,怎樣才能讓新課的引入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呢?經多次“磨課”后,選擇了讓學生拍手表示物體平均分后的數量、這樣一來,表示“半個”就不可能再用一個手指來表示,而需要想其它的辦法、課堂上學生的出色表現是令人驚嘆的,他們在短暫的思考后,有的是把一根手指彎著出示,有的用另一只手擋住或握住另一只手的半根手指,還有的干脆說:沒法表示,就寫兩個字——半個。這時老師提出:“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半個?嗎?”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提出可以用0.5表示,也有學生

              提出用分數表示,還有的說用二分之一來表示,老師都給他們提供表現的機會,讓他們在黑板上用數表示出來。然后老師有選擇的告訴學生:0.5可以表示半個,這是小數,以后會學到,而像這個數(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數,也可以表示半個,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它!苯Y合課件老師向學生介紹了分數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極大的激發了學生探究數學,學好數學的熱情。

              2、在教學中注重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滲透,使學生會“做數學”。在進行“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這一環節時,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猜想1/

              3、1/4和1/8哪個大,哪個小,然后為他們提供試驗材料,鼓勵他們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學生在折、涂、比和交流中明確了對于同一個物體(或同樣大小的幾個物體),平均分的份數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數就越小,所以1/2﹥1/4﹥1/8。這樣一來,學生對分數的意義以及大小的比較的理解會更深刻,對探究數學的興趣會更大更濃。由此使我想到:只有把學生放在第一位,以發展的眼光來看代學生設計教學,才會真正落實課標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學設計 14

              設計說明

              計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機械的訓練容易使學生厭煩,這是學生對數學失去興趣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本節課教學重視利用主題圖創設情境,在對情境中數學信息的分析上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1.情境激趣,寓教于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玩”是兒童的天性,在設計本節課時,注重讓學生從具體生活情境中獲取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并在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做到“在玩中學,在學中練”,完成由知識到能力的升華。

              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本節課教學中,讓學生借助小棒,邊操作邊進行歸納總結,將直觀操作和抽象概括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操作、觀察、分析,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小棒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質疑引新

              1.課件出示游樂園主題圖及游樂項目價格表。

              2.引導學生看圖及價格表,收集并匯報信息。

              3.組內討論并匯報:你能提出用乘法解決的問題嗎?說給大家聽一聽。

              (坐碰碰車每人20元,2人需要多少錢?坐旋轉木馬每人5元,4人需要多少錢)

              設計意圖:觀察主題圖,從圖中獲取信息,培養學生根據自己收集的信息提出問題的能力,為后面的教學作鋪墊。

              ⊙合作探索,學習新知

              1.學習整十數、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

             。1)課件出示教材57頁例1:坐碰碰車每人20元,3人需要多少錢?

             。2)組內討論,嘗試列式,然后匯報。

             。ㄒ鉀Q3人需要多少錢,就是求3個20是多少,用乘法計算,列式為3×20或20×3)

             。3)擺一擺小棒,想一想:3×20或20×3的結果是多少?

             。4)課件展示學生擺小棒圖,組長匯報,教師板書:20×3=60(元)或3×20=60(元)。

             。5)各組組長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小組一:把它看成20+20+20來計算。

              小組二:2個十乘3是6個十,就是60。

              小組三:把20看成2個十,因為2×3=6,所以20×3=60。

             。6)小組討論:為什么可以把20看成2個十呢?

              (20里面的2表示2個十,2個十乘3就是6個十,就是60)

              (7)引導學生嘗試計算200×3,組內匯報,集體交流。

              (把200×3看成2個100乘3,就等于6個100,也就是600)

             。8)小結算法。

              ①課件出示習題:

              3×7

              30×7

              300×7

              3000×7

              (學生集體說得數)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學設計 15

              《秒的認識】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59頁~61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分與秒的關系,初步建立秒的時間概念。

              2、通過觀察與操作,體驗時間在生活中的價值。

              3、借助生活實例和實踐活動,培養遵守、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點:

              建立時、分、秒的時間概念。

              教學難點:

              建立時、分、秒的時間概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引出秒的概念。

              1、出示第59頁主題圖,請同學們說一說圖中的人們在做什么?

             。ㄔ诖汗澛摎g晚會上,主持人和觀眾們都在期待著新年鐘聲的敲響。他們正在倒計時:十、九、八、七、……二、一)

              2、老師提問:人們倒計時時喊的“十、九、八、七、……二、一”每個數字之間經歷多長時間?(1秒)

              師小結:計量很短的時間,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今天就來認識秒。

              二、學習新知:

              1、出示獨立學習任務單:

              請仔細觀察鐘面,想一想鐘的哪一根指針叫做秒針嗎?你知道它是怎樣計時的呢?

             。1)通過觀察,我知道秒針是鐘上的那一根。

             。2)秒針走一小格的時間是秒,從12走到1就是走了秒,從2走到4走了秒。

             。3)秒針走一圈就是走了秒,也就是分鐘。

              (4)秒針走一圈,分針走了格。也就是1分=______秒。

              學生匯報

              出示課件,演示秒針走一圈,同時板書:1分=60秒

              2、感受一下1秒鐘有多長。

             。1)拍手練習:跟著鐘表的“嘀嗒”聲,每秒拍一下手。

             。2)你能在1秒鐘里做什么事呢?先試一試,再告訴同桌。

              3、出示有秒針的實物鐘表,共同感受1分鐘有多長。

              請同學們談感受。(1分鐘比1秒鐘長,但1分鐘也過得很快)

              4、出示課本61頁做一做第2題,了解1分鐘可以做哪些事情。

              你能在1分鐘里做幾道口算題呢?試一試!

              三、鞏固練習:

              1、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大約每天睡9()

              穿衣服大約需要20()

              燒一殼開水大約需要25()

              2、了解一下自己小組同學的50米跑的成績,并記錄下來。

              3、填一填。

              人1分鐘脈搏跳()下,1分鐘做()道題

              1分鐘寫()個字。

              4、填空:

              深呼吸1次用()秒,15秒內能深呼吸()次。

              從1數到30用了()秒。

              1分=()秒,120秒=()分

              5、繞操場跑1圈,*用59秒,李月用了1分零3秒,誰快些?

              四、課堂小結:

              我們今天學習了秒的認識,知道了1分=60秒,還感受了1分、1秒有多少長,常言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同學們從現在開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時間的主人吧。

              【《噸的認識》】

              一、教學目標

             。ㄒ唬┲R和技能

              借助生活中的具體物體,認識質量單位噸,感知1噸在生活中的應用。

             。ǘ┻^程與方法

              知道質量單位間的關系,1噸=1000千克,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ㄈ┣楦袘B度和價值觀

              通過觀察、猜想、推理、歸納等數學活動,經歷噸的質量觀念的形成過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二、目標分析

              噸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了千克、克,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計算能力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直觀形象的素材,聯系生活實際幫助學生體會1噸的含義。噸是個比較抽象的質量單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不多,往往不能直接感受,因此,教學中組織多樣的活動幫助學生體驗和感受1噸。多提供生活素材,引導學生運用各種推理方法去感知1噸有多重,加深1噸=1000千克的認識。教學質量單位噸和千克之間的換算位的換算,讓學生根據噸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關系進行推理,展示學生思維過程,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建立噸的質量觀念,能熟練運用1噸=1000千克,正確進行噸和千克之間的單位換算。

              教學難點:

              建立噸的質量觀念。

              四、教學準備

              課件,10千克1袋的大米,學生自己準備的1桶水、1捆書等

              五、教學過程

             。ㄒ唬﹦撛O情境、導入新知

              小朋友們喜歡去動物園玩嗎?你們都喜歡什么動物,來看看大家了解這些動物們有多重嗎?(課件出示以下動物圖片)

              一只鸚鵡大約重35()。

              一只小兔大約重3()。

              一只東北虎約重350()。

              一頭大象約重5()。

              鸚鵡、小兔、東北虎的'體重為什么選用克或千克作單位?說說你的想法。

              這里大象的體重選用“克”或“千克”作單位還合適嗎?

              大象的質量要用“噸”來作單位。你們知道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用噸作單位呢?舉例說明。(課件出示相應圖片)。

              (課件出示課本例7)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作單位,噸可用符號“t”來表示。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這個新的質量單位噸(板書:噸的認識)。

              【設計意圖】借助學生喜愛的熟悉的動物們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回憶已學過的質量單位克與千克。接下來在用千克表示比較重的物體質量是否合適時,引起學生已有認知的沖突,產生用新的質量單位來表示的需要,引出質量單位“噸”。

             。ǘ┗顒芋w驗、建構新知

              1、初步認識1噸有多重

             。1)思考:1噸有多重?噸和千克有什么關系?

             。2)(出示課本圖片)引導學生觀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

              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噸。1噸=1000千克。

             。3)(出示圖片)一只北極熊約重500千克,兩只北極熊約有()千克,也就是()噸。

              【設計意圖】利用直觀形象的生活素材,幫助學生體會1噸的含義,使學生認識噸確實是一個比千克大得多的質量單位。

              2、活動體驗1噸有多重

             。1)共同體驗1噸的重量。

              每小組準備10千克一袋的大米,每人抱一抱,感受10千克的重量,再合作感受20千克、30千克的重量,引導學生推算多少袋有1噸。(課件演示100袋是1噸)

              (2)分組活動,感受1噸的重量。

             、倜啃〗M可以準備一桶水、一捆書、一位同學體重等不同的物品。

              ②每位同學親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③通過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樣的物品質量是1噸。

             、芊纸M匯報結果。

              (3)課本第32頁做一做第2題。

              引導學生通過推算得出結論。例,兩頭奶牛是500千克+5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噸。水泥2袋100千克,20袋1000千克,就是1噸。

              【設計意圖】先由全班共同體驗,使學生親身感知1噸的重量,為后面的分組體驗起到引導和示范作用。接下來的分組體驗材料讓學生自主選擇日常熟悉的物品,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活動,讓學生經歷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體驗過程,進一步強化對1噸的認識,形成1噸的質量觀念。

              3、噸和千克的換算

             。1)課件出示例8。

              4噸=()千克

              3000千克=()噸

             。2)學生獨立思考填空。

             。3)組內交流后,匯報換算推理過程。

             。4)完成課本第32頁做一做。

              一只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6)噸。一輛卡車載質量5噸,也就是(5000)千克。

              【設計意圖】噸和千克之間的單位換算與“千米和米”相同,難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

              (三)加強練習、鞏固提高

              (1)課本第34頁第1題。

              這是一道連線題,通過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質量單位千克、噸的感受。學生先獨立連線,再集體交流。

             。2)課本第34頁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練習,再交流反饋,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3)課本第34頁第3題。

              學生根據質量單位噸和千克之間的關系進行單位換算和簡單計算,明確在計算前要統一單位。

              (4)課本第34頁第4題。

              引導學生發現“1000千克的機器,已經是1噸了,和它同車的機器質量不能超過1噸”。鼓勵學生發表不同想法,在交流中理解解決問題的多樣化。

              【設計意圖】通過多樣化的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所學的質量單位噸和千克的換算和簡單計算的方法,進一步建立噸的質量觀念,并能在有關質量單位的實際生活中解決相應問題。

              (四)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1、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你有什么收獲?

              2、課本第34頁第5題。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噸。如果每月少用1噸水,你認為能做到嗎?和爸爸媽媽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節水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課堂學生總結,進一步回顧和反思本節課所學知識。運用噸的知識的數學實踐活動,將知識的獲取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除法的驗算》】

              教學目標:

              1、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驗算,包括沒有余數的和有余數的。

              2、通過具體的問題,理解驗算的方法和意義。

              重點難點:

              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驗算方法及意義。

              教學流程

              一、口算題

              1、第三題第(1)小題,學生完成;

              2、完成后校對反饋,并且說出口算的算法。

              二、沒有余數的除法驗算的問題

              1、出示例題圖,觀察圖中的數學信息,并結合問題1進行詳細解讀;

              2、如何解決第一個問題,用什么方法計算?在學生引導下列式;

              3、計算,得到答案(鼓勵口算并且說一下口算過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驗證計算的正確?講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驗算的時候我們一般用乘法驗算。誰會驗算?12×3=36,并且理解一下,每一個數字在乘法中的意義,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出示一道題目64÷2并要求驗算,上隨堂本。注意橫式上改寫什么,在反饋的時候重點查。

              6、在做完這兩道題目之后,從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入手,引出驗算的第一種情形:商×除數=被除數。(引導學生,教師不說出)

              7、快速口算55÷5并且驗算,學生說。

              8、完成第三題第(2)小題的口算,并且說說為什么能算的這么快。

              三、有余數的除法驗算的問題

              1、接著出示問題,65元可以買多少塊冰淇淋,還剩多少元?

              2、學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這回要求學生自己檢查橫式,看看有沒有錯誤。

              3、你會驗算嗎?分兩步進行,先從意義出發,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義是買冰淇淋花去的錢,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錢;再用豎式表示理解:商×除數+余數=被除數。

              4、運用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進行甄別,完成第一題的題目,回答問題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積,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來互相驗算”

              5、你能根據我的算式再說出一組像這樣的式子嗎?

              58÷5=11……3

              四、獨立完成除法的驗算

              1、完成第二題的剩下一題,并且請學生板演;

              2、關注豎式中驗算的部分,并且說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數+余數=被除數;

              3、注意格式的問題:“橫式上的余數有沒有丟”、“橫式上的商會不會寫成被除數”……,找到問題之后再查找中招率,引起重視;

              4、完成68÷6的驗算過程,查除法豎式有沒有錯余數在驗算的時候有沒有加橫式上有沒有寫錯

              五、全課總結

              1、本節課學習了哪些知識?(要重點訓練學生說)

              2、課堂作業:補充p2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學設計 16

              教材分析

              例一教學不進位的乘法,讓學生在掌握了整百、整十數乘一位數口算的基礎上,探討每一位上的積都不滿十的任意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并引出乘法豎式的書寫格式。通過計算使生懂得任意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都是把這個數每一位上的數分別乘這個一位數,再把所得的積相加。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有的估算的.意識,教學時,可先讓學生估算,然后讓每個學生先自己獨立試做,再在小組內交流各自的算法,最后在全班交流各小組的代表性算法,共同研討解決問題的方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初步學會乘法豎式的書寫格式,了解豎式每一步計算的含義。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精神。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筆算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

              2、理解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筆算的算理。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出示口算卡片。

              6×24×220×340×2300×220×450+76+40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一的情境圖,引導學生說圖意,并提出一個用乘法解決的問題。

              2、怎樣列式,說說問什么要這樣列。

              3、先估計計算結果。

              4、要算出精確的結果該怎樣計算呢?

              5、全班匯報。

              方法一、擺小棒。

              方法二、連加。

              方法三、分解組合。

              6、組織學生討論這幾種方法的適用范圍。

              7、引導學生用豎式計算。

              老師板書并講解。

              第二個因數要與第一個因數的個位對齊;再用3逐個與2和1相乘。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學設計 17

              一、教材分析

              說課的內容是: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九單元“數學廣角”的第一課時“簡單的集合”。

              《數學廣角》內容的增設,它主要是介紹和滲透一些數學思想方法,涉及的重疊問題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是小學階段集合思想教學。

              二、學情分析

              集合思想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在以往的題型中有過接觸,只是無意識形成一些簡單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本節課所要學的是含有重復部分的`集合圖,學生是第一次接觸。教材中的例1通過統計表的方式列出參加比賽的學生名單,而總人數并不是這兩項參賽的人數之和,從而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教材中是利用集合圖(韋恩圖)把這兩項比賽人數的關系直觀地表示出來,從而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教材要求只是讓學生通過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題材去初步體會集合思想,能夠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為后繼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對于教師應根據學生特點,適度讓學生親歷集合圖的形成過程,不必拔高要求,引導學生理解集合圖各部分的意義,培養學生應用集合思想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初步感受集合思想的奇妙與作用。

              二、教學目標的制定

             。ㄒ唬┲R與技能

              1.適度讓學生親歷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過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識的意義。

              2.讓學生借助直觀圖理解集合圖中每一部分的含義,通過語言的描述和計算的方法,能解決簡單的重復問題。

             。ǘ┻^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操作、實驗、交流、猜測等活動,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感知集合圖形成過程,體會集合圖的優點,能直觀看出重復部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ㄈ┣楦袘B度與價值觀

              體驗個體與小組合作探究相結合的學習過程,養成勤動腦,樂思考、巧運用的學習習慣,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的價值。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集合圖的產生過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有重復部分的問題。

              教學難點:理解集合圖的意義,會解決簡單重復問題。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小白板、練習題卡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學設計 18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教科書第106~107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讓學生更加理解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八個方位。

              2.通過讓學生自主調查、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設計出自己喜歡的校園。

              3.培養學生從多角度觀察、分析問題的習慣,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自主調查、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設計出自己喜歡的校園。

              教材分析:

              在學生學習了位置與方向、面積等有關知識的基礎上,教材安排了“設計校園”的實踐活動。通過設計學生熟悉的環境──“校園”的過程,進一步鞏固學生已經學習的有關知識,讓學生學會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培養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識和能力,以及愛學校的良好情感。教材以重新設計校園為主題,從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設計方案三個方面安排了整個實踐活動。

              1.調查本學校和其他學校都有什么是學生收集信息和比較信息的過程,教材中通過畫出整個校園的直觀圖來表現學生所收集的本學校的所有信息,為下面重新設計新校園打下了基礎。比較信息是比較本學校和其他學校的具體情況,為設計新校園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通過活動讓學生學習收集和選擇所需要的信息的方法。

              2.討論學校應添設什么是分析信息的活動,教材展示了小組學生以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教材的討論是從兩個角度進行的,一是根據學生自己或教師的日常需要,二是與其他學校相比較。教材中具體舉了四個例子,如操場應該擴大、操場旁邊應有一個廁所,應該給老師準備一個車棚,希望有一些乒乓球臺等。當然,教材中提到的僅是一些范例,實際討論不必限制在這些方面,可以根據本學校的實際情況及自己的需求加以分析與設計。這個討論交流過程可讓學生體驗分析問題的方法,并培養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的能力。

              3.設計新校園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設計新校園的過程中,學生要根據綜合調查和分析的'結果,以及本校園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這里要涉及到一些需要數學知識和技能解決的問題──場地面積的大小,添設項目的形狀和大小等,這些都需要學生去進行實際測量,在教材的例子中對此進行了提示。除了教材提示的乒乓球臺是否能夠放得下的問題外,還會有其他的問題,如足球場上或操場上的鋪草皮、羽毛球場、為低年級開設游戲區等問題。

              4.“展示各小組的設計”。組織數學實踐活動除了要使學生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學習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使學生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這一點在本實踐活動中體現為設計新校園后的展示和交流。通過學生之間的比較和交流,讓學生找到本組和其他組設計的優缺點,體驗學生之間的鼓勵與贊美,獲得同學的認同,同時也認同別人,使每個學生都能夠體驗到成功。

              教學課型:活動課(設計、討論)

              教具準備:

              某校校園平面圖、本校校園平面圖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討論法演示法

              教學過程:師生活動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有關方位的知識,請同學們想一下我們一共認識了幾個方位?(8個)哪個同學愿意起來具體說一下?其他同學用手指一下好嗎?

              2、這是我們生活中的方位,但在地圖上我們通常按什么規律來確定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3、電腦展示某校校園平面示意圖

             、爬蠋熯@里有一幅某校校園的平面示意圖,誰想說說這個校園的各個方位建筑物或教學設施?(指名答)

              ⑵這個校園設計得漂亮嗎?合理嗎?你有什么建議?

             、侨绻茉谠O計漂亮、合理的學校里面學習,你們會有什么感想呢?你們想不想也自己設計校園呢?今天我們就自己來設計校園。(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一是復習前面所學知識,喚醒學生的已有記憶,為新課的學習奠定基礎;二是以某校校園平面圖為例,讓學生談想法、提建議,激發學生設計學校的圖紙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調查匯報

              課前老師要求同學們調查本校和其他學校都有哪些教學設施(板書:調查),你們完成了嗎?誰來說說?(多指幾名同學說)

              (設計意圖:調查本校和其他學校都有什么,是學生收集信息和比較信息的過程。通過活動讓學生學習收集和選擇所需要的信息的方法)

              2、出示本校校園平面示意圖

              這是我們學校的平面示意圖,哪位同學愿意起來用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位來描述一下?(指名說)

              3、請同學們結合我們學校的實際情況,你覺得我們學校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的?必須添置哪些設備等?

              (學生獨立思考)

              4、把你的想法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好嗎?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

              進行討論:(大屏幕出示)

              (1)應該在什么地方添置什么設備?

              (2)綠化上面你有什么見解?

              (3)操場的大小或形狀如何?

              (4)你還有哪些設想?

              5、集體匯報交流。(每個小組推薦一名代表發表本組的意見,教師可以鼓勵性的評價,并對全體的意見予以總結。)

              (設計意圖:這個討論交流的過程可讓學生體驗分析問題的方法,并培養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的能力。)6、小組合作,設計新校園。

              同學們的想法真不錯。下面就請各小組在給定的白紙上總結出本組的最后計劃,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手中的畫筆來設計自己的新校園,要求每個小組分好記錄、監督、繪圖的人員。(學生合作動手設計,教師巡視指導。)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學生熟悉的環境—“校園”的過程,進一步鞏固已經學習的有關知識,讓學生學會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培養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識和能力,以及愛學校的良好情感。)

              7、展示各小組的設計。

              每個小組派一名同學介紹自己設計的校園示意圖,其它小組進行評價,找出每幅新校園圖的優缺點。(利用學過的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八個方位來描述。)

              8、教師進行總結評價。

              同學們真棒!能結合我們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認真分析(板書:分析)用你們小組的智慧設計出了自己喜歡的學校,真可稱之為小設計師了,老師一定會把你們的想法傳達給校長,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你們的設計將會被采用。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之間的比較和交流,讓學生找到本組和其它組設計的優缺點,體驗學生之間的鼓勵與贊美,獲得同學的認同,同時也認同別人,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

              三、回顧整理,總結提升:

              同學們,通過這節活動課,你們都有什么收獲?

              師:同學們,生活中有許多問題都跟數學有關,如設計校園。只要我們細心觀察,認真思考,運用我們學過的知識認真分析,一定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好方法,不斷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出自己滿意的校園。

              四、作業布置

              自己設計一幅未來的現代化學校平面圖。

              板書設計:設計學校

              小學校園平面設計圖

              調查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學設計 19

              設計說明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關于估算的學習目標是“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要落實這一目標,教師首先要充分認識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廣泛應用,認識估算對學生數感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在本課的設計中,首先創設情境,引出問題,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許多問題的解答要用到除法估算來完成。然后讓學生根據已有的估算經驗,自己嘗試著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對除法估算有一個建構的過程。緊接著讓學生歸納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面對具體情境進行估算,通過對“每天的住宿費大約是多少?”和“多少個紙箱能裝下?”這兩個問題的分析,培養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和父母外出旅游時留心在賓館每天的住宿費大約是多少錢了嗎?

              1.課件出示教材29頁例8。

              思考:

              (1)從例8中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要解決什么問題?

              (2)問題中的“大約”是什么意思?

              (生根據已有的經驗自由發言,大約就是大概的意思,結果要進行估算,得數不能用“=”連接,要用“≈”連接)

              (3)鼓勵學生分析題意,獨立列出算式,并說一說這樣列式的理由。(267÷3)

              師強調說明:問題中“每天的住宿費大約是多少錢?”不需要算出準確結果,只需要進行估算,求出近似值就可以了。

              2.揭示課題。

              這樣的問題該怎么解決呢?這節課我們就應用除法的估算來解決問題。(板書課題)

              ⊙自主預習,探究算法

              1.引發思考。

              師:你會估算267÷3的結果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1)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根據學生的匯報進行板書。

             、267≈300 300÷3=100(元) 267÷3≈100(元)

              答:每天的住宿費大約是100元。

              ②267≈270 270÷3=90(元) 267÷3≈90(元)

              答:每天的住宿費大約是90元。(看除數,想口訣)

              (2)引導學生觀察對比,小組討論兩位同學的解答合理嗎?為什么?

             、僖驗椴恍枰愠鰷蚀_的錢數,所以兩種結果都是合理的。

              ②第二種方法估算的結果更精確一些,準確結果應該比90少,比80多。

              (3)總結估算的方法。(課件出示)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估算,一般先把被除數看作與它接近的整十、整百、幾百幾十、幾千幾百的數,除數不變,再口算出結果。

              (4)明確:解決同一個問題,如果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就可以采用。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和探究使學生明白,估算時要看除數,想口訣,找到和被除數最接近的整十、整百、幾百幾十或幾千幾百的數,選擇合理的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

              2.解決問題。(課件出示教材30頁例9)

              (1)引導學生分析題中的數量關系,說出題中的已知條件和要求的問題。

              (2)問題中的“夠裝”是什么意思?

              (3)小組合作交流,說出自己的想法,根據學生的`匯報進行板書。

              ①182≈180,182÷820,需要的紙箱肯定超過20個,所以18個紙箱裝不下182個菠蘿。

              ②18≈20,20×8=160(個),20個紙箱只能裝160個,所以18個紙箱肯定裝不下。

              (4)組織學生對以上的估算過程和方法進行比較。(課件出示)

              第一種方法與例8的把被除數看作和它接近的幾百幾十數的方法一樣;第二種方法是把紙箱數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數,再乘每箱裝的菠蘿個數,然后和菠蘿總數進行比較。

              設計意圖:教學中,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更多的估算空間和交流機會,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自主探索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30頁例9下面的問題:多少個紙箱才能裝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解答)

              2.完成教材31頁1題。

              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估算的一般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3.完成教材31頁2題。

              引導學生分析題意,感受估算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只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就可以把學到的數學知識更好地應用到生活中。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學設計 20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78――80頁例1、練習十三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口算整十數除整十、幾百幾十的數(商一位數)。

              2、會用合適的方法估算兩位數除兩三位數的除法,并能應用口算的方法求解。

              3、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口算除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整十數除整十、幾百幾十的數的口算計算方法;并能以此估算兩位數除兩三位數的除法。

              教學難點】理解整十數除整十、幾百幾十的數口算的算理

              【教學設計】

              一:課前談話

              1、老師這里有一包東西,猜猜是什么?

              2、這一卷硬幣你們猜猜有幾個?提示:估計要有個對照標準,現在看看5個硬幣有多厚?(老師測量一下大約1厘米,共長16厘米左右)

             。ń探o孩子估測方法,培養孩子進行估測的能力)

              根據估測板書正確答案:80個

              二:情景導入

              1、現在老師拿著80枚硬幣去買東西,你們感覺怎么樣?(不方便,太重了)

              那你們幫老師想個好辦法嗎?

              生:可以兌換成紙幣

              那你打算怎么兌換呢?

              生:5元,10元,20元,50元,(板書)

              那么分別能兌換多少張呢?怎么用數學方法表示出來呢?

             。ò鍟80÷5=16張 口答

              80÷10=8張8個10是80

              80÷20=4張 80÷50不是正好,下次討論)

              2、探究算理

              “80÷20=4”你是怎樣想的?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誰來說說自己的想法?

             。1)20×(4)=80 所以:80÷20=4(想乘法算除法)

              (2)8÷2=4 所以:80÷20=4

              (轉化成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

              追問: 80怎么變成8啦?這里的8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

              因為80元就是8張十元,20元就是2張十元,8÷2=4 所以:80÷20=4

              (80個一元就是8個十元,20個一元就是2個十元,所以8÷2=4,那么80÷20也=4)

              6、現在老師有150枚1元的硬幣,也讓你來兌換一下,不過這次兌換成50元的紙幣,可以兌換幾張?

              150÷50=3(套)

              你是怎么想的?

             。1)50×3=150 所以:150÷50=3(想乘法算除法)

             。2)15÷5=3 所以:150÷50=3(轉化成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

              追問:這里的15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

              因為150元就是15個十元,50元就是5個10元,15÷5=3

              所以:150÷50=3

              7、小結:

             。1)剛才,我們碰到的問題,我們都是用除法來解決的,仔細觀察黑板上的算式,你發現與我們以前學習的除法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ǔ龜刀际钦當,以前都是一位數)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的是除數是整十數的口算除法。(板書課題)

             。2)我們可以怎樣來做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想一想,說給你的同桌聽聽!

             。3)誰來把你聽到的說一說?

              (想乘法算除法或是轉化成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

              (4)我們一起來試一試:

              80÷40 90÷30 250÷50 640÷80

             。ㄟx擇1題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

              8、做的不錯,解題過程中運用的兩種方法時我們都在想什么?

             。ǘ加玫搅顺朔ǹ谠E)

              現在你能不能倒過來,由一句乘法口訣想到一道除數是整十數的.口算除法?

             。ㄕ垘孜粚W生來想)

              三:估算兩位數除兩三位數的除法:

              黑板上的兩個除法算式的被除數和除數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末尾都是“0”,是整十數和幾百幾十的數,生活中的數不會都這樣特殊。

              1、出示62枚硬幣。

             。1)把62枚硬幣,每20枚硬幣卷成一卷,估計一下,大約可以卷成幾卷?

             。2)你能用算式表示一下嗎?說說你是怎樣估計的?

              62÷20≈60÷20=3(卷)

              2、出示120枚硬幣。

              (1)把120枚硬幣,每18枚硬幣卷成一卷,估計一下,大約可以卷成幾卷?

              (2)你能用算式表示一下嗎?說說你是怎樣估計的?

              120÷18≈120÷20=6(卷)

              3、剛才,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情,那就是――估算,在估算的時候,我們采用了什么方法?

             。ㄋ纳嵛迦氲姆椒ǎ

              4、游戲練習:我們一起來做個包硬幣的游戲:

              請你根據圖示,寫出算式,算出得數。

              93÷30 90÷29

              142÷70 140÷67

              161÷40 160÷38

              5、選擇一位學生作品在展示臺上展示并評價,分析估的過程。

              五、小結:

              今天這節課你又有哪些收獲?

              62÷20≈60÷20=3(卷)、120÷18≈120÷20=6(卷)、93÷30≈ 3(卷) 90÷29≈ 3(卷)……這些是我們剛剛學過的估算題,那么這些題目如果用上等于號,那又會是多少?這個問題留給大家思考,以后的數學課上我們再一起來研究!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學設計 21

              一、教學目的

              1.在拼搭和觀察立體圖形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空間想象能力。

              2.在拼搭立體圖形的實踐活動中,體驗并初步學會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詞描述正方體的相對位置。

              二、教學重點:學會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形的相對位置。

              三、教學難點:能根據一定的指令正確搭出立體圖形。

              四、教具:正方體

              五、學具:正方體,彩筆。

              六、教學過程:

             。ㄒ唬⿵土曇耄

              1.師用3個4個正方形擺圖形,師提問:我們可以從幾個方向來觀察它?你看到了幾個正方形?

             。ǘ┳灾鲗W習,合作探索。

              1.游戲一。

              (1)引語:今天我們來做游戲,好嗎?

              我用4個正方形木塊擺一個圖形,但你是看不到我擺的`圖形,請你根據我的指令,搭出和我一樣的圖形。

              師發指令,生活動。

             。2)兩人一組,玩這個游戲。

              游戲規則:a。兩人不許互相看各自擺的圖形。

              b。指令盡可能少。

             。3)學生活動。

              (4)學生匯報。

              2.游戲二。

             。1)我們在來做第二個游戲。

              師:我擺了一個圖形,請你們向我提問題,然后根據我的回答,搭出和我一樣的圖形。

             。2)兩人一組,玩這個游戲。

              游戲規則:a。兩人不許互相看各自擺的圖形。

              b。指令盡可能少。

              (3)學生活動。

             。4)學生匯報。

             。ㄈ┬〗Y。

              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搭 一 搭

              游戲一

              游戲二

              練 習 三

              一、教學目的

              1.在拼搭立體圖形的過程中,體驗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立體圖形,所看到的形狀可能不同。

              2.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的形狀。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體驗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立體圖形,所看到的形狀可能不同。

              難點: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的形狀。

              三、教具:情境圖。

              學具:小棒,卡片

              四、教學過程:

              (一) 復習引入:

              指名發口令,學生按口令擺立體圖形。

             。ǘ┗揪毩暎

              1.P16第1、2題。

             。1)獨立做。

              (2)訂正。

              2.P17第3題。

              (1)獨立做。

              (2)獨立搭。

              3.P17第4題。

             。1)獨立畫。

             。2)訂正。

              (三)拓廣練習:

              1、同步練習P16

              2、自主天地P10

             。ㄋ模┬〗Y。

              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學設計 22

              教學目標:

              1、通過總復習,使學生對“時、分、秒”和“千米和噸”的知識加以鞏固,提高計算和估算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讓學生建立時、分、秒的時間觀念,毫米、分米、千米的長度觀念,克千克和噸的質量觀念,知道各單位之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進行各單位之間的簡單計算和估算。

              教學過程

              一、歸納整理,相互交流

              1、談話引導

              同學們,到現在為止,數學中我們已經學了幾組表示事物及其特征的特定單位。你們知道有哪些單位嗎?

              如:表示時間的單位有哪些?還有表示什么的單位?

              2、小組討論

              由小組長把討論的'結果記錄下來。

              3、交流展示

              并評出哪一組記錄的最完整。

              二、加深體驗,建立觀念

              1、數一數

              出示時間單位時、分、秒。討論:怎樣才能感受和記憶這些時間單位?

              讓學生從鐘面的認識,1時、1分、1秒內所干的事情,以及時、分、秒之間的進率等方面復習時間知識。

              2、比一比

              出示長度單位:毫米、分米、米和千米

              小組討論:怎樣感受和記憶這些長度單位?

              讓學生通過用手比劃,以及用語言描述,全面復習所學的長度單位及其進率,把前后知識聯系起來,使知識系統化。

              3、估一估

              出示質量單位:克、千克和噸

              小組討論:怎樣感受和記憶這些質量單位?

              讓學生通過掂一掂,估一估全面復習所學的質量單位及其進率。

              三 、聯系生活,實際應用

              1、算一算

              出示課本第122頁的第9題,讓學生說一說題意,再獨立解答。最后交流自己的算法。

              2、 猜一猜

              結合課本第10頁的第4題,讓學生根據路程的遠近,猜一猜他們是步行、乘車還是乘飛機?

              3、 估一估

              通過第125的第8題,使學生掌握千克與噸之間的計算與估算。

              四、鞏固練習:

              獨立完成課本第122頁的第10題,集體核對。

              五、總結評價: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復習了哪些知識?你掌握的怎么樣?還有什么困難?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學設計 23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78----79頁及相應練習。

              教材分析:

              本單元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是小學生學習整數除法的最后階段,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多位數乘一位數,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用整十數除整十數,幾百幾十數的口算,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同時又是學習除數是兩位數筆算除法的重要基礎。因此,本節課要讓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親身經歷探索過程、小組交流、匯報算理來提升學生對口算過程的認識,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從而掌握除數是整十數的口算方法。對于估算,由于有前面加減法估算的基礎,這里可以先讓學生試著估一估,再共同總結歸納出除法估算的方法。同時要組織好各種形式的比賽,游戲等不同形式的練習來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準確性。讓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練習口算,提高口算能力。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口算整十數除整十,幾百幾十的數(商一位數)。

              2.使學生經歷探索過程,了解求商的方法。

              3.使學生能夠結合具體情境進行除法估算,并說明估算的思路。

              教學重、難點:了解并說出求商的過程和想法。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準備新知

              師:說出下面乘法算式的意義,并口算出結果

              30×5= 8×70=

              你能根據這兩個乘法算式,試著說出兩個除法算式嗎?說說每個除法算式的意義

              二.探究新知,掌握口算方法

              1.教學例一:

              師:學校元旦要舉行一場文藝聯歡會,校長買來了80個氣球,每個班分20個。同學們能根據這里的數學信息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生:可以分給幾個班?

              師:非常好,那么誰來幫助這位同學解決這個問題呢?只要列式就可以。

              生:80÷20

              師:大家能口算出結果嗎?看來還有很多同學都口算出來了,你們是怎樣口算的,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你口算的方法。(同桌交流)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口算的?

              生:因為20×4=80,所以80÷20=4。

              師:這個方法非常好,是用了想乘法算除法來口算的。(板書:想乘法算除法)還有哪位同學的想法跟他是一樣的?

              生:因為20×4=80,所以80÷20=4。

              …….

              師:還有別的想法嗎?

              生:因為8÷2=4,所以80÷20=4。

              師:這個方法非常簡便,是用了表內除法來口算的。(板書:表內除法)

              2.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口算下面的題目,比比誰算得又快又準

              30÷10= 20÷20= 60÷30=

              50÷10= 40÷20= 80÷20=

              3.學習除法的估算方法。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既算得快,又說得好。在同學們的共同努力下,咱們的80個氣球很快就分完了,如果氣球的總數不是剛剛好80個,而是83個,應該怎樣列式?或者每個班只分19個又該怎樣列式呢?

              83÷20 80÷19

              師:同學們是怎么估算的,請說一說。

              4.例題2

              師:在大家的幫助下,咱們的氣球分完了,為了讓我們的聯歡會更漂亮更熱鬧,學校又買來了120面彩旗(看課件)能提出什么問題呢?

              生:可以分給幾個班?(120÷30)

              師:誰能幫助學校計算一下呢?

              生:120÷30=4(要求說出想法)。

              估算:122÷30

              120÷28

              師:跟你的同桌說一說估算的結果,以及你是怎樣估算的?

              生:因為30×4=120,所以120÷30=4;把122看成120,因為120÷30=4,所以122÷30≈4;把28看成30,因為120÷30=4,所以122÷30≈4;

              師:今天我們做的題目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生:都是除法;

              除數是兩位數;

              有估算;

              除數是整十數;

              師:對,我們今天學習的就是整十數除整十數、除整幾百幾十數的口算,即簡單的口算除法。

              板書:口算除法

              三.課堂練習:

              1.P79 做一做

              2.走迷宮,練口算

              師:同學們,現在老師要講個故事,你們喜歡善良美麗的公主嗎?(喜歡)可是因為她的善良美麗遭到了女巫的忌妒,她被女巫關在了迷宮里(顯示課件)只要把迷宮的路打通才能救出公主,聰明勇敢的同學們,你們能行嗎?團結的力量是最大的,老師希望大家能夠同心協力一起以最快的速度救出公主。

              組織學生活動,推火車走出迷宮。

              四.課堂小結:同學們今天都學會了什么?有哪些收獲?(回答略)

              師:看來,口算除法并不難。在口算除法時,我們只要用想乘法算除法或表內除法的方法來口算,而在估算時,我們一般把被除數或除法看成與它接近的整十、或幾百幾十的數,再把結果口算出來。

              五.作業:P80 1、4 題。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學設計 24

              教學方法

              演示法、討論法、練習法。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通過觀察,初步理解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

              過程與方法:

              通過合作探索、對比觀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與觀察類推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理念,使之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教學重點學會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教學難點理解掌握1減幾分之幾的減法算理,正確計算學情分析前面學生已經認識了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的分數并能比較分數的大小,本節內容包括同分母(分母小于10)分數加減法及1減幾分之幾的.計算。教材是利用吃西瓜的情景引出分數的簡單計算。采用這一情景,有利于調動學生良好的情感體驗,從而激發學習積極性。教學時著重引導學生在情景中感知,形成正確表象;在操作中體會,得出正確結論;在交流中明理,認識到分數計算中分數單位并沒有發生變化,從而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教學過程

              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根據課件表示分數,讓學生說一說這些分數里分別包含幾個幾分之一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故事導入:

              ①師:同學們,你們看過功夫熊貓嗎?他們的功夫非常厲害,但是他們卻遇到了一個難題,怎么回事呢?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

              ②師:五俠今天練功十分賣力,師傅就決定獎勵小虎和仙鶴一個西瓜。師傅把這個西瓜平均切成了八塊,小虎吃了2塊,仙鶴吃了1塊,正準備接著吃,突然被師傅給攔住了,師傅說:“要想接著吃就必須回答我的一個問題:這可把他倆難住了,到底是什么問題呢?師傅問:“你們一共吃了這個西瓜的幾分之幾?

              ③師:同學們,我們幫幫他們好嗎?

             、軒煟阂鉀Q這個問題,大家就得學好我們今天的這堂課——分數的簡單計算(板書課題)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學設計 25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6頁例2及“做一做”,練習三第3、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體會學習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數是一位數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導學生根據具體情境合理進行估算,知道什么時候要估大些、什么時候要估小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應用數學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理解學習除法估算的必要

              1、 看圖出示以下情境和問題:

             、僬n本例2:李叔叔他們三人平均每人大約運多少箱?

              ②從學校到仙女湖有223千米,客車行駛了4小時,平均每小時約行多少千米?

             、勖柯狅嬃3元,100元最多能買多少聽飲料?④在一次地震中,有災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發一頂帳篷,最少要準備多少頂帳篷?

              2、請學生嘗試列出解答上面各題的算式。

              一般來說,學生都能根據除法的含義列出下列4個算式:124÷3≈、223÷4≈、100÷3≈182÷4≈。

              3、體會除法估算是解答問題的一種工具。

              請學生逐一說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讓學生在說算式意思的過程中,體會生活中許多問題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來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工具。

              二、怎樣進行除法估算

              1、一般方法

              (1)從上面4個算式中抽出:124÷3≈,請學生嘗試估算。

             。2)展示、交流學生估算的過程和方法。

              生1:124≈120 生2:124=120+4

              120÷3=40(或3×40=120) 120÷3=40

              每人大約運40箱。 剩下的4箱中每人還

              可運1箱,每人大約

              運41箱。

              引導學生對以上兩種估算的過程和方法進行比較:

              ①兩種估算的過程和方法都是正確的。

             、趦煞N結果雖然有微小的差異,但都接近準確值,不影響對問題的合理解決,可以說,這樣的差異在本題的解決中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3)讓學生獨立估算223÷4≈。

              學生估算的過程和方法與124÷3≈的估算過程方法會基本相同。有以下幾種思路:

              生1:223≈200 生2:223=200+23 生3:223≈240

              200÷4=50 200÷4=50 240÷4=60

              平均每小時 平均每小時 平均每小時

              約行50千米。 約行55千米。 約行60千米。

              以上3種結果都對,說明汽車的速度每小時在50~60之間,當然以55最佳,因為它更接近準確值。

             。4)歸納除數是一位數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通過以上兩例、引導學生歸納: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數看成整百(整十)或幾百幾十(幾千幾百)的數,除數不變,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進行計算。

              2、面對具體情境進行估算

              (1)再現問題:

             、倜柯狅嬃3元,100元最多能買多少聽飲料?

             、谠谝淮蔚卣鹬校袨拿182人,如果按每4人發一頂帳篷,最少要準備多少頂帳篷?

             。2)組織討論:

              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兩個問題:

              a、在解決問題①中,能將100估成120嗎?為什么?b、在解決問題②中,將182成160合適還是估成200合適?

              (3)交流看法:

              請學生針對上述兩個問題在班上進行思想的碰撞。通過研討,讓大多數人明白:在問題①中,只有100元錢,所以估算時不能將100估大,只能估小;在問題②中,已知災民182人,在考慮所需帳篷數時,應將182看成200,這樣才能保證有足夠的帳篷讓災民渡

              困難期。

              (4)估算解答

              請學生獨立完成100÷3≈、182÷4≈的估算。學生作業后,點名說一說估算的過程結果。

              三、鞏固練習

              1、完成課本第16頁做一做第1、2題。面對第1題的具體情況,讓學生思考:把260看成240或280都可以嗎?為什么?

              2、完成練習三第3、4題。面對脫離了具體背景的除法估算,請學生根據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正確求出估算結果。完成后,可請學生簡單說一說是將被除數看成多少來計算的。

              3、補充練習:160人去春游,每輛車坐28人,6輛車夠嗎?你會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嗎?

              請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將乘、除法估算技能用于解答同一個問題之中,培養學

              生靈活解題能力。

              解法一:28≈30 解法二:160≈180

              30×6=180 180÷6=30

              160<180 180>160

              6輛車夠。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學設計 26

              〖教學目標〗

              1.結合欣賞與繪制圖案的過程,體會平移、旋轉和對稱在圖案中的應用,并學會設計較復雜的對稱圖案。

              2.參與收集、設計圖案的活動,感受圖案的美,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材分析〗

              這一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對稱圖形的特征,會根據已有圖形畫出對稱圖形;知道平移、旋轉、對稱現象,并能在方格紙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著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教材中分兩部分進行教學。

              第一部分為欣賞部分,有四幅圖,其中第1,4圖是一個簡單圖形(花瓣或剪紙圖案)經過旋轉得到的,其余兩幅圖則是一個簡單圖形(圓形或風箏)經過平移得到的。這四幅圖的呈現不僅要求學生說一說每幅圖的特點,即每幅圖案是由哪個圖形平移或旋轉得到的、哪幅圖案是對稱的,還要適時滲透德育教育。這一部分的教學要引導學生從復雜的圖案中感知平移、旋轉、對稱現象,了解復雜的圖案是簡單圖形經過平移、旋轉或對稱等方法得到的,會從復雜的圖案中抽象出簡單的圖形。

              第二部分是畫一畫,有兩個要求:第一,畫出給定圖形的對稱圖形;第二,根據未畫完的圖形的特征繼續畫下去。這一部分教學則要求學生利用平移、旋轉、對稱現象學會欣賞和設計復雜美麗的對稱圖案,激發學生參與欣賞與設計對稱圖案的活動,感受對稱圖案的美,獲得一種以簡馭繁的思想。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屬中等發展學校,有現代化教學設備,三年級的學生會上網查詢資料,會制作簡單的幻燈片或網頁。通過三年的課改實驗,學生已初步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初步學會調查、探究、質疑。

              〖課堂實錄〗

              (一)創設情境,建立模型

              1.欣賞美麗的圖案,感受圖案的美和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美無處不在,請同學們欣賞這幾幅圖案(課件出示書上的四幅圖案),你能說一說看到這些圖案的感受或知道哪些圖案代表的意義嗎?(如圖案二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會徽等。)

              2.運用平移、旋轉、對稱的現象觀察、探究美麗的復雜圖案。

             。1)每一幅圖的圖案是由哪個圖形平移或旋轉得到的?在書上把這個圖形涂上顏色。(和同桌同學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2)哪幅圖案是對稱的?(先獨立思考后小組交流、匯報。)

              (教師根據學生匯報,利用課件動態展示每幅圖案由一個簡單圖形經過平移、旋轉或對稱得到的過程。)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到對稱圖案的美,并體驗到復雜美麗的圖案其實可以用一個簡單圖形經過平移、旋轉或對稱得到。)

              3.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圖案是由一個簡單圖形經過平移、旋轉或對稱得到的?

              (先在小組內交流評議課前收集的圖案是不是具有以上特征,再全班匯報交流。)

              生活中有這么多美麗的復雜圖案,它們都是怎樣得到的?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到這些美麗的復雜圖案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進一步強化感知:美麗的復雜圖案可以由一個簡單圖形經過平移、旋轉或對稱得到。)

             。ǘ┙忉寫

              1.你想不想也來設計一幅美麗的復雜圖案呢?

             。1)畫出下面圖形的對稱圖形(教材第24頁)。

              (學生在書上獨立畫圖,教師巡視。展示學生的作品,請畫得又快又好的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畫的,在畫圖的過程中遇到哪些問題,對稱圖形有哪些特點。)

              (設計意圖將感知轉化為設計理念,親身體驗應用平移、對稱的現象進行圖案設計,并掌握必要的繪圖策略和技能。)

              (2)繼續畫下去(教材第24頁)。

              淘氣也畫了一幅圖案,我們一起來欣賞。他畫完了嗎?觀察圖案,它是由哪個簡單圖形運用什么現象,經過怎樣的變化過程得到的。

              (學生匯報。根據自己觀察的規律把圖畫完。)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學會利用平移、對稱的現象,觀察、探究圖案和進行圖案設計,理解并掌握復雜圖案是由簡單圖形經過平移、旋轉或對稱得到的,獲得一種以簡馭繁的思想。)

              2.小結:你有什么收獲?

              利用簡單圖形經過平移、旋轉或對稱的方法設計的圖案,在生活中的應用很廣泛,我們能不能把一個簡單圖形經過旋轉,設計出更美麗的圖案呢?下節課一起來研究。

              〖教學反思〗

              1.學生收集到的圖案大多是平面圖形,聯系生活較少,教師要有意識地尋找相關圖片,引導學生感受到美麗的復雜圖案可以經過平移、旋轉或對稱得到。

              2.部分學生對于根據較復雜的圖案找出一個簡單圖形,運用平移、對稱現象畫出對稱圖形有一定的困難。

              〖案例點評〗

              學習過程是以人的整體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活動和情意活動相統一的過程。本節課的.教學以“欣賞”為主線,特別突出情意因素,把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放到至關重要的位置,使學生具有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從而積極地、主動地學習,使課堂教學充滿生命活力。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欣賞與需要結伴而行

              教學伊始,在學生眼前呈現四幅充滿生氣而美麗的圖案,讓學生在欣賞之余心靈受到震撼,不但感受到它們的外在對稱之美,而且感受到它們的深刻內含及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感受到生活需要美、世界需要美,從而內心產生一種情感需要,而這種情感需要就形成學生學習的驅動力和對目標的強烈追求。

              2.欣賞與探究結伴而行

              教學時,讓學生在欣賞之余,感受到這些復雜、對稱圖案是有一定規律的。并促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平移、旋轉、對稱現象)去探究、去發現這些美麗的復雜圖案都是由一個簡單的圖形,經過平移、旋轉、對稱現象而得到的。從而使學生獲得對稱圖案有關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學會探究學習。

              3.欣賞與設計結伴而行

              教學時,讓學生在欣賞之余,多給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因為實踐是發現知識、獲取知識的源泉。學生在運用平移、旋轉、對稱現象進行設計復雜、美麗對稱圖案的過程中,不但進一步感受到對稱圖形的美,而且提高設計能力,發展審美意識、創新意識,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經典】05-30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04-12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08-12

            小學數學《左右》教學設計10-12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模板01-18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范文10-23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優秀12-06

            人教版小學數學經典教學設計12-19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設計06-20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01-17

            主站蜘蛛池模板: 超碰免费公开在线| 国产理论在线| 性欧美VIDEOFREE高清大喷水|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欧美| 国产福利视频导航| 五月综合激情网| 国产三级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乱女乱子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在线视频网|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一区|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 国产 制服 丝袜 一区|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大量 | 国产亚洲3p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国产深夜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成色999久久网站| 久久一级精品视频| 黄 色 人 成 网 站 免 费|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九九精品| 五月婷婷七月丁香| 超黄网站在线观看| 免费大黄美女片免费网站| 92午夜少妇极品福利无码电影 | 日韩免费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欧美成人国产va精品日本一级| 国产高潮流白| 亚洲一区二区成人| 亚洲色成人网站www永久下载| 色欲天天天综合网| 男人插女人免费| 91成人在线网站| 看全色黄大色黄大片女图片第一次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软件| 97久久超碰国产精品旧版| 国产露脸无套对白在线播放| 国产青青在线| 婷婷综合激情| 中国女人啪啪69xxⅹ偷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