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国产视频,男女啪啪18禁无遮挡激烈,久草热8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下载

            歸去來兮辭并序教學設計

            時間:2024-09-03 07:30:02 設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歸去來兮辭并序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并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我們應該怎么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歸去來兮辭并序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歸去來兮辭并序教學設計

              歸去來兮辭并序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理清文脈,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發的真摯情感。

              2、通過陶淵明的歸隱行為,初探陶淵明的歸隱情結。

              教學重點

              理清文脈,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發的真摯情感。

              教學難點

              通過陶淵明的歸隱行為,初探陶淵明的歸隱情結。

              教學方法

              誦讀法、品鑒法、討論法

              教學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以“歸”字導入課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詩經·采薇》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唐·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唐·王維《渭川田家》

              找出上面幾句詩中共同使用的字“歸”,分析“歸”的內涵。

              歸,女子出嫁。字形采用“止”和“帚”作邊旁。帚,掃除也,婦所職也。古風,男主外,女主內,故帚(掃除)乃婦之所職也。——《說文解字》

              二、經緯之歸:尋歸隱脈絡

              圍繞“歸”字,梳理文章脈絡。

              教師范讀文章。

              明確:歸因——歸樂——歸旨(三歸)

              三、曠真之歸:悟歸隱真情

              語時事則指而可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蕭統《陶淵明集序》

              (一)覓三因。

              引導學生從小序中尋找作者歸隱的原因。

              明確:至性自然、違己交病、程氏妹喪。

              (二)析三樂。

              1、作者從哪些方面描寫了歸隱后的生活樂趣?

              明確:居室之樂、庭園之樂、戶外之樂

              2、作者通過那些主要手法表達了歸隱后的生活樂趣?

              引導學生重點鑒賞文中的動作描寫、景物描寫和精于用字等方面的手法,體會作者歸隱后的情懷和品格。

              (三)思三問:

              引導學生思考最后一段作者連續發出三個問“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對表現文章主旨的作用。

              四、詩賦之歸:探歸隱情結

              陶淵明最終放棄了官場,回歸了田園,可是根據陶淵明自己曾經寫的詩,他年輕的時候也有一顆展翅高飛,建功立業的宏大之心,你怎么理解他最后對官場的放棄?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雜詩(其五)》

              田園生活在陶淵明的筆下是美好的`,可是真實的田園生活果真如此嗎?

              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

              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

              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

              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

              ——《乞食》

              既然田園生活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作者為什么還要義無反顧歸隱田園?你們怎么看待他的歸隱行為?

              教師總結:隱逸,在古代,更多的是一種手段,以這種手段求名求利,甚至最后來了個邏輯上的自相矛盾:因為他不愿為官而隱居,所以他德行高尚;因為他有了這樣高尚的德行,所以他應該為官,甚至為大官。這就是所謂的“終南捷徑”。所以,在中國,歷代都有隱士,同時,歷代朝廷又都去山中征招隱士,他們共同上演這樣一出文化喜劇。

              正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我們來認識陶淵明及其行為的意義。與眾不同的是,在他那里,隱居不是一種手段,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他喜歡這種生活方式,隱居本身即是最后之目的。雖然后世人都把陶淵明看作隱士,鐘嶸稱他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但他自己卻沒有把自己當作隱士,他只是在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而已。他從官場上“歸去來兮”,是歸來了,回到自己的老家宅院,他不是在尋找一種姿態,更不是尋找一種手段,而是在回歸一種生活,回歸自己喜歡的那種生活方式。正如梁啟超對他的評價“自然界是他愛戀的伴侶,常常對著他微笑”。

              歸去來兮辭并序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

              1、在朗讀與背誦中體悟作者感情,了解辭賦的文體特點。

              2、通過分析作者辭官的原因,體會作者對官場黑暗的厭惡和鄙棄,對田園生活的無限熱愛和贊美之情。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而熱愛田園生活的積極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深入認識陶淵明思想及其作品特點,掌握詞賦特點。

              難點:體會陶淵明的'辭官歸隱的原因及其人生追求與高潔品質。

              三、教學方法

              講解法、問答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導入語:上節課我們已經了解了陶淵明辭官歸田的原因,分析了文章結構,并且詳細學習了序的內容,下面我們共同回顧一下上節課的內容。

              (二)研讀賞析

              【具體研讀,突破重難點】

              1、學習第一自然段:

              (1)思考:本段講了什么內容?

              明確:作者辭官的原因,回家途中的欣喜之情。

              (2)陶淵明辭官的原因是什么?

              (3)他的心境如何?

              2、學習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中,到家后,作者感情又有什么新的表現?

              (2)到家后衣食住行又是怎樣的?

              (3)"三徑就荒,松菊猶存"蘊涵著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4)從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淵明有什么樣的隱士情懷?

              3、學習第三自然段

              (1)請一名同學誦讀,其余同學注意思考,第三段接第二段繼續表現作者的隱士情懷,他是通過什么來表現的?

              (2)本段開頭兩句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意?

              (3)學生探究思考,本段中陶潛隱居鄉村的生活樂趣,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4、學習第四自然段

              請學生翻譯最后一段,其余同學思考:

              (1)開頭兩句的感慨有何深意?

              (2)討論:如何正確理解結尾處兩句話"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三)課堂小結

              全文以"田園將蕪胡不歸"領起,接著以"歸思"、"歸途"、"歸家"、"歸意"為順序,依次抒寫,最后以"樂夫天命"作結,表達了詩人鄙棄官場,向往田園的感情。

              本文通過脫離官場之后對田園生活樂趣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和對田園勞動生活的向往及熱愛之情。

              (四)布置作業

              課后收集有關材料,談談你對古代歸隱現象的看法,寫一篇三百字左右的小論文。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適當地對課堂內容進行了延伸,營造情感氛圍,用情教人,教學中師生雙方以情感為紐帶,讓學生心領神會,從而能夠更好的理解和體會本文內容。整堂課過程較為流暢,學生的參與度雖然很高,但由于對學生引導不夠,而且讀完之后,間隔時間過長,學生易遺忘,下次在設計時需要控制朗讀速度,并事先設好分工。

              歸去來兮辭并序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目的:

              1、誦讀

              2、感受陶淵明的隱士情懷

              二、教學重點:

              1、知識:了解賓語前置(疑問代詞)的規律,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識。

              2、能力:賞析“三美”(田園美、人情美、志趣美)。

              3、人文:鑒賞、誦讀、陶冶情操。

              三、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詩句內容、意境;積極意義和消極性。

              四、教學方法:

              主要采用問答法、討論法和講解法。讓學生在問答的形式中,主動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老師的必要講解,鞏固和加深學生對較難問題的理解與掌握。輔助手段——幻燈片。

              五、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二課時

              一、復習上節課內容

              上節課我們已經了解了陶淵明辭官歸田的原因,分析了文章結構,并且詳細學習了序的內容,下面我們共同回顧一下上節課的內容。

              1、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

              陶淵明:(367—427)名潛,字元亮,自稱五柳先生,東晉詩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散文有《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詩歌有《歸園田居》《飲酒》。

              2、辭官原因有四:(1)然有歸歟之情;(2)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3)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4)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

              3、文章結構:

              (一)棄官歸家之因:(1)田園將蕪

              (2)心為形役

              (二)歸家情景:(1)歸心似箭(旅程)

              (2)入家歡娛(親情)

              (3)日常生活(閑適)

              (三)生活情況:(1)農家樂、自然美

              (2)別世俗、離官場

              (四)反思總結:(1)摒棄物質享受

              (2)向往精神自由

              4、抒情線索:自責自悔——自安自樂——樂天安命

              5、序中的古今異義詞:(1)風波:古義:戰亂;今義:比喻波折和糾紛。

              (2)人事:古義:做官;今義:指人員的升調任免事宜。

              (3)慷慨:古義:感慨;今義:情緒激動而充滿正氣。

              6、文言特殊句式:(1)遂見用于小邑(被動句)

              (2)尋程氏妹喪于武昌(狀語后置句)

              二、全體誦讀課文

              三、講解新課(翻譯并歸納文中的文言知識)

              1、通假字:(1)乃瞻衡宇,衡通橫。

              (2)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

              2、古今異義詞:(1)親戚:古義:指內外親戚,包括自己的父母兄弟;

              今義:有婚姻關系或血緣關系的的家庭之間或成員之間互為親戚。

              (2)情話:古義:知心話;今義:表達愛情的話。

              3、詞類活用:(1)眄庭柯以怡顏,怡,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愉快。

              (2)審容膝之易安,安,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安樂。

              (3)園日涉以成趣,日,名詞作狀語,每天,每日。

              (4)策扶老以流憩,策,名詞用作動詞,拄著。

              (5)悅親戚之情話,悅,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悅。

              (6)樂琴書以消憂,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

              (7)樂琴書以消憂,琴,名詞用作動詞,彈琴。

              (8)樂琴書以消憂,書,名詞用作動詞,讀書。

              (9)或棹孤舟,棹,名詞用作動詞,用槳劃。

              (10)善萬物之得時,善,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善,喜好,羨慕。

              4、文言句式:(1)既自以心為形役(被動句)

              (2)問征夫以前路(狀語后置句)

              (3)云無心以出岫(狀語后置句)

              (4)復駕言兮焉求?(賓語前置句)

              (5)農人告余以春及(狀語后置句)

              (6)將有事于西疇(狀語后置句)

              (7)胡為乎遑遑欲何之?(賓語前置句)

              (8)樂夫天命復奚疑?(賓語前置句)

              5、歸納文中虛詞而、以的用法及意義:

              奚惆悵而獨悲?而,連詞,表并列,不譯。

              覺今是而昨非。而,連詞,表并列,不譯。

              舟遙遙以輕飏,以,連詞,表修飾,不譯。

              風飄飄而吹衣,而,表修飾,不譯。

              問征夫以前路,以,介詞,表憑借,拿。

              引壺觴以自酌,以,連詞,表承接,不譯。

              眄庭柯以怡顏,以,連詞,表承接,不譯。

              倚南窗以寄傲,以,連詞,表承接,不譯。

              園日涉以成趣,以,連詞,表承接,不譯。

              門雖設而常關,而,表轉折,不譯。

              策扶老以流憩,以,連詞,表承接,不譯。

              時矯首而遐觀,而,連詞,表承接,不譯。

              云無心以出岫,以,連詞,表修飾,不譯。

              鳥倦飛而知還,而,連詞,表承接,不譯。

              景翳翳以將入,以,連詞,表承接,不譯。

              撫孤松而盤桓,而,連詞,表承接,不譯。

              請息交以絕游,以,連詞,表修飾,不譯。

              世與我而相違,而,連詞,表修飾,不譯。

              樂琴書以消憂,以,連詞,表目的,來。

              農人告余以春及,以,介詞,把。

              既窈窕以尋壑,以,連詞,表修飾,不譯。

              亦崎嶇而經丘。而,連詞,表修飾,不譯。

              木欣欣以向榮,以,連詞,表修飾,不譯。

              泉涓涓而始流。而,連詞,表修飾,不譯。

              懷良辰以孤往,以,連詞,表承接,不譯。

              或植杖而耘耔。而,連詞,表承接,不譯。

              登東皋以舒嘯,以,連詞,表承接,不譯。

              臨清流而賦詩,而,連詞,表承接,不譯。

              聊乘化以歸盡,以,連詞,表承接,不譯。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歸納了文中的一些文言知識,這是重點、考點,請同學們牢固掌握。

              歐陽修說過,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一篇而已。足見《歸去來兮辭》的文學地位和藝術成就之高。

              五、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以《我眼中的陶淵明》為題,寫一篇隨筆。

              蔣老師

              歸去來兮辭并序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把握全文的結構,理清文章的脈絡,理解課文的內容。

              2、過程與方法:①了解辭的體裁特點。運用辭的特點,進一步領會作者的感情及志向。

              ②把握辭中淡遠瀟灑的風格,在朗讀中啟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使學生頭腦中能浮現詩人的形象。

              ③提高把握詞類活用現象的能力,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重點:提高把握詞類活用現象的能力,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了解辭的體裁特點。運用辭的特點,進一步領會作者的感情及志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作者在文中著重表達的對黑暗官場的厭惡和鄙棄,對農村的自然景物和勞動生活的贊美。領略辭中表現的遺世獨立、心胸曠達的樂觀精神。

              教學方法:講授、合作、探究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步驟:

              一、作家作品

              陶淵明(367~427),一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東晉大詩人,田園詩鼻祖。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生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晉書》、《宋書》均謂其系陶侃曾孫。散文有《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詩歌有《歸園田居》、《飲酒》等。

              ①詩作多描繪自然景色及田園生活,寄寓對官場與世俗社會的厭棄。

              ②另一類題材的詩,如《詠荊軻》《讀山海經8226;精衛銜微木》等篇,寄寓抱負,頗多悲憤慷慨之音。其藝術風格,兼取平淡與爽朗,語言質樸自然。

              為謀生陶淵明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等一類小官,在彭澤令任上八十余日,去職歸隱。陶淵明少年時,受儒學熏陶,曾有“大濟于蒼生”的抱負。東晉時的士族門閥制度相當嚴酷,陶淵明非士族出身,難有通過做官來實現自己抱負的機會。加之他“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與子儼等疏》),“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有心做官,又厭倦官場世俗,常常是“一心處兩端”(出仕與歸隱)。他29歲開始出仕,歷13個年頭,時官時隱3次,做官時間總計不過4年。

              二、寫作背景

              東晉義熙元年(405),陶淵明做彭澤令八十天,因看不慣當時政治的黑暗和官場的丑惡,決心“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隱,躬耕田園。為此,寫出了這首著名的《歸去來兮辭》。陶淵明是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歸宿,許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厭倦了官場的時候,往往回歸到陶淵明,從他身上尋找新的人生價值,并借以安慰自己。自居易、蘇軾、陸游、辛棄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國土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壘,用以保護自己出處選擇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們心目中高尚的藝術境地。

              三、參考譯文:

              我家境貧困,僅靠耕種田地不能維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甚多,糧缸里通常沒有糧食能儲存下來,我找不到什么維持生計的辦法。親戚朋友大多勸我出去做個小官,我自己也有這種想法,但苦于沒有門路。剛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差使,各地長官都以愛惜人才為美德,叔父因為我的貧苦境況就把我推薦了去,于是我被任命為小城的官吏。這時戰亂還沒有平息,我心里害怕遠地的差使。而彭澤縣離家鄉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獲的糧食也足夠釀酒之用,因此我就在彭澤縣擔任職務。但沒過多久,我思念田園,也就產生了歸鄉的念頭。為什么呢?因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會勉強做作,不愿強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挨凍受餓雖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但違背自己本性導致的身心交病遠比挨凍受餓更痛苦。我曾經做過官,但都是為生活所迫;于是感到煩惱不已,覺得這實在有愧于平生的志愿。只想著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裝日夜兼程地回去。不久,嫁入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急切地要趕著去奔喪,就自己棄官離職了。從秋到冬,我只做八十多天的官。我想對這件事情抒發自己內心的感情,就寫了這篇文章,并命名為《歸去來兮》。乙巳年十一月。

              歸去吧,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么還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志受到形體的役使,那又為什么還要如此傷感失意而獨自悲哀呢?我認識到過去所做錯的已經無法挽回,但知道未來的事卻還來得及彌補。我確實已走入迷途但還不算太遠,現在已經覺悟到如今歸田是對的,以前出仕是錯的。船在水中輕快地漂蕩前進,微風吹動著我的衣裳。向行人打聽前面的路程,只恨晨光朦朧,天還不亮。

              終于看到自己簡陋的家門,我高興地向前飛奔。家僮歡快地迎接,孩子們都在門口等候。庭院中的小路已經長滿了荒草,松樹和菊花還依舊保持著原有的風貌。帶著孩子們進入屋里,美酒已經滿觴。我端起酒壺酒杯自斟自飲,觀賞著院子里的樹木,我感到非常愉快。倚著南窗寄托自己傲岸的情懷,深深感到這簡陋狹小之地也可以使人安樂滿足。門經常關閉著,每天到園子里散散步,興味無窮,自有樂趣。拄著手杖走走停停,到處游息,不時抬頭眺望遠景。云氣自然而然從山洞飄浮而出,倦飛的鳥兒也知道回到巢中。日光漸漸暗淡,太陽即將落山,我還手撫著孤松,流連徘徊不愿離去。

              歸來吧,我要與世俗斷絕交游。既然世俗的一切都和我的情志相違背,再出游又能追求些什么呢?跟親人們談談知心話使人愉快,彈琴讀書又能夠消愁解憂。農人們告訴我春天到了,將要去西邊的田地耕作。有時駕著小篷車,有時劃著孤舟,既要探尋曲折幽深的溝壑,又要經過高低不平的山丘。樹木欣欣向榮地生長,泉水涓涓流淌,我真羨慕自然界萬物各得其時、生機勃勃,感嘆自己的一生行將告終。

              算了吧!人寄身世上,一生又能有多少時光,為什么不隨著自己的心意,任其自然,或去或留呢?為什么整天心神不定還想去什么地方?富貴榮華不是我所追求的,升入仙界也沒有希望。愛惜那良辰美景我獨自去游覽欣賞,或者放下手杖去除草培苗。登上東邊山崗我放聲長嘯,傍著清澈的溪流我吟詠歌唱。姑且順其自然了結一生吧,樂天安命,還有什么可猶豫彷徨的呢?

              四、文章主題探究

              這篇文章作于作者辭官歸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佳品。文中著重表達了作者對黑暗官場的厭惡和鄙棄,贊美了農村的自然景物和勞動生活,也顯示了歸來的決心。

              五、文章體裁探究

              文章的主體是一篇有韻的“辭”。

              辭是戰國后期楚國詩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新詩體,用的是楚地方言,內容跟楚地的社會生活、山川風物有關,故稱楚辭。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體以四句為一小節,兩句一組。以六字句為主,間有長短句,故用語氣詞“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內),虛詞置于句腰(第四字)上,也可以不計在字數之內,每句三拍,例如,屈原《離騷》中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到了西漢,在辭的影響下又產生了“賦’’這種新文體。漢人將辭和賦統稱為辭賦,但二者仍有顯著的區別。賦的句式進一步散文化,常用關聯詞語,長短句明顯增多,內容則以詠物說理為主,寫法上講究鋪排,即所謂“以事形為本,以義正為主”,這就表明賦已是有韻的散文了;而辭仍然是詩,重在抒情。形式上盡管后來也有若干變化,但四句一節、每句三拍的'格局還是保持了下來。

              了解辭的體裁特點,對我們誦讀這篇課文有很大的幫助。首先,四句一節的形式沒有變,全篇每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后可作稍長停頓,這樣讀下來,全篇層次自然清晰。其次,仍以六字句為主(約占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讀,節奏整齊,音韻鏗鏘,亦有悅耳動心之效。

              應注意的是有些七字句中出現了虛詞,仍可作六字句讀,如“(既)自以心為形役”“寓形宇內(復)幾時”等。“歸去來兮”(出現兩次)“已矣乎”當做一句讀,適當地延長讀末字的時間。“乃瞻衡宇”以下八句皆四字句,“富貴”兩句為五字句,讀時節奏自當變化。

              第二課時

              一、合作探究

              1、思考小序中講到了陶淵明辭官的原因有哪幾點?你覺得哪一點是最根本的?

              明確:

              (1)“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不愿扭曲天性,強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饑凍雖切,違己交病”——不愿折節為吏,那凍餓難以忍受,違背本心就會身心都痛苦。

              (3)余家貧,……

              (4)“程氏妹喪于武昌”——親妹過世,需要去奔喪。

              其中第一條是最根本的。

              2、我們已經通讀全文,同學們也已經大致把握了全文的內容。那么我們現在再來明確

              疏理一下全辭的敘事脈絡。學生相互討論。

              明確:

              第一段:辭官——歸途(思想斗爭)。

              第二段:抵家——室內生活——涉園——外出(家庭生活)。

              第三段:縱情山水(社會生活)。

              第四段:安度余生(反思與感悟)。

              3、陶淵明想象自己從辭官回家一直到如何悠游生活,大家覺得他的情感是否也有一個隨之變化的過程呢?那這個情感線索又是怎樣的?

              明確:

              第一段,自責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慶幸之意。

              第二、三段,自安自樂,有喜悅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調是靜謐而愉悅的。

              第四段,樂天安命,有達觀之情,曠達、悠然。

              歸納:自責———自悔———自覺————自醒

              二、研讀第1段。

              (1)在封建社會里,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大濟蒼生”,實現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緊聯系起來的,而陶淵明不愿為官,難道是當官不好嗎?在課文的小序里陶淵明已經明確說出了自己不愿意做官的原因。那么,辭中第一段哪些詞又明確表達了這樣的心愿?

              明確:“田園將蕪”“心為形役”“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可追…‘迷途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2)從陶淵明辭官歸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當時的心境如何?

              明確:自責(“田園將蕪”),自悔(“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可追’’),自覺、自醒(“迷途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這里的“心為形役”中的“心”和“役”,顯然不能單純理解為“心意”和“形體”,應該深入理解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為官”的這種行為。

              三、研讀第2段。

              討論三個問題:歸家途中的迫切體現在哪里?抵家時的欣喜又體現在哪些語句當中?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閑適又從何看出?

              明確:

              (1)“舟遙遙”“問征夫”“恨晨光”,尤其一個“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栽欣載奔”“童仆歡迎,稚子候門”,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樂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來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誰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倫之樂圖啊!

              (3)“引壺觴以自酌……撫孤松而盤桓”,既有室中之樂,也有園中之樂。這是真正的隱士之樂,和劉禹錫《陋室銘》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異曲同工。

              四、研讀第3段。

              本段中,陶潛隱居鄉村的生活樂趣,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確:

              (1)促膝而談的家庭之樂——悅親戚之情話;

              (2)彈琴消憂的本色生活——樂琴書以消憂;

              (3)與鄉鄰交往之樂——告余春及,有事西疇;

              (4)巾車孤舟出游之樂——一窈窕尋壑,崎嶇經丘。

              中國士大夫寫勞動,都是倡導別人去勞動。自己是旁觀者,而陶潛是中國士大夫中第一個勞動實踐者,此乃其躬耕田園,詩酒琴的隱士情懷之表露。

            【歸去來兮辭并序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05-22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02-27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優秀05-09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13篇05-22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12篇05-29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范例2篇】03-26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06-20

            《荔枝圖序》教學設計06-15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11-2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激情一区二区| 91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爱无码精品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久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gv| 亚洲免费观看视频| 黄色激情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色av| www.com黄色片| 国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久草在线观看首页|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中文字幕|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又色视频| 无码人妻精品中文字幕不卡|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在线观看毛片网| 国产毛片毛片精品天天看软件| 国产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 少妇高潮av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色| 成人午夜av| 9久9在线视频 | 传媒| 亚洲乱妇老熟女爽到高潮的片| 黄色成人av在线| 亚洲免费在线视频| 日韩码有限公司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亚洲人旧成在线| 中国免费看的片|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播12软件 | 欧美亚洲色综久久精品国产| 欧美韩一区| www夜色| 日本少妇做爰xxxⅹ漫|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ds005.com|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影院| 久久不射影院| 欧美又粗又大XXXXBBBB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