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二年級數學《認識厘米》評課稿
二年級數學《認識厘米》評課稿1
曹老師的這節課充分體現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向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始終讓學生在實踐中去觀察、探究和討論,使學生經歷了如何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一、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去探索,注重指導學生操作,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主動獲取知識,促進自身主動發展。如:“量一量”這一教學環節,先讓學生自主探究量法,再在集體交流中得出正確又簡便的方法。把時間和空間教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觀察、操作、獨立思考、討論、交流去獲得數學知識,得到主動發展。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
“估測”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如:“量一量”這一教學環節,教師組織了幾次估測活動:⑴通過尺子測量去驗證各自的估測,使估測與實際測量相互配合,有效地幫助發展長度的空間觀念,增強測量的靈活性,估測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讓學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加深了學生對厘米量長度的價值。
二年級數學《認識厘米》評課稿2
上次學習了郁老師執教的《認識厘米》一課,這節課上,郁老師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我們組的成員覺得郁老師在以下幾個方面處理得很好。
導入新課時,郁老師給學生創設了一個故事情境,通過對“同一條圍巾,為什么測量結果不一樣”這一問題的討論和交流,學生體會到統一測量標準的.必要性,進而引出常用的測量工具——尺。這樣的導入不僅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而且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有密切聯系。
在教學認識1厘米時,郁老師先告訴學生“刻度0到刻度1,這一大段叫1厘米。”然后讓學生在尺子上找找,還有刻度幾到刻度幾之間的長度也表示1厘米?這是個開放式的提問,學生思維活躍,說出的答案多種多樣,在學生找到諸多的1厘米之后,又引導學生發現“相鄰兩個數之間的一大格就是1厘米。”這樣的小結有助于加深學生對1厘米的認識。緊接著,郁老師又讓學生借助直尺,用手比劃出1厘米的長短,當學生有了對1厘米的親身體驗后,再讓學生聯系生活,想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這一系列活動,讓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直觀、形象。
在教學“想想做做”第5題時,郁老師在學生測量出長方形相鄰的兩條邊的長度后,又拋出一個問題:“你能猜出長方形的另外兩條邊的長度嗎?”通過猜想、驗證,學生初步感知了長方形對邊相等的特征,為以后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最后,提一點小小的建議,就是課堂上,教師應注意數學語言要準確、嚴謹。比如說:在舉例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大約是1厘米時,一位學生拿著橡皮說:“橡皮的寬是1厘米。”但實際上他想表達的應是:“橡皮的厚是1厘米。”等等。
【二年級數學《認識厘米》評課稿】相關文章:
數學《厘米認識》評課稿04-09
《厘米認識》評課稿03-05
《厘米認識》評課稿精選8篇04-12
《厘米認識》評課稿8篇03-05
《厘米認識》評課稿(8篇)03-05
《厘米認識》評課稿(集合8篇)03-05
米分米和厘米的認識評課稿通用03-01
一年級數學《厘米認識》評課稿07-31
數學《認識負數》評課稿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