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国产视频,男女啪啪18禁无遮挡激烈,久草热8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下载

            八年級物理上冊知識點總結

            時間:2022-12-24 16:31:03 總結范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八年級物理上冊知識點總結

              總結是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進行分析研究的書面材料,它能幫我們理順知識結構,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因此好好準備一份總結吧。我們該怎么去寫總結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物理上冊知識點總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物理上冊知識點總結

            八年級物理上冊知識點總結1

              一、長度和時間的測量

              1.長度的單位:

              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基本單位是米(m),

              其他單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1km=1 000m;1dm=0.1m;

              換算關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測量長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 注意刻度標尺的零刻度線、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 測量時刻度尺的刻度線要緊貼被測物體,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線應對準所測物體的一端;

              ③ 讀數時視線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對正觀測點,不能仰視或者俯視。

              3.時間的單位:

              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s)。

              時間的單位還有小時(h)、分(min)。

              換算關系:1h=60min 1min=60s。

              4.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做誤差,我們不能消除誤差,但應盡量減小誤差。

              誤差的產生與測量儀器、測量方法、測量的人有關。

              減少誤差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選用精密測量工具、改進測量方法。

              誤差與錯誤區別:誤差不是錯誤,錯誤不該發生能夠避免,誤差永遠存在不能避免。

              二、運動的描述

              1.機械運動:

              物理學中把物體位置變化叫做機械運動。

              2.參照物:

              在研究物體的運動時,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

              參照物的選擇:任何物體都可做參照物,應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參照物(不能選被研究的物體作參照物)。研究地面上物體的運動情況時,通常選地面為參照物。選擇不同的參照物來觀察同一個物體結論可能不同。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三、運動的快慢

              1.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在相同時間內,物體經過的路程越長,它的速度就越快---觀眾方法

              物體經過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時間越短,它的速度越快---裁判方法

              2.速度:

              路程與時間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單位:

              國際單位制中,速度的單位是米每秒,符號為m/s或m·s-1,交通運輸中常用千米每小時做速度的單位,符號為km/h或km·h-1,

              換算關系:1m/s=3.6km/h。

              計算公式:

              v=ts

              其中:s——路程——米(m);或千米(km)

              t——時間——秒(s);或小時(h)

              v——速度——米/秒(m/s);或千米/小時(km/h)

              v=ts,變形可得:s=vt,t=vs。

              四、測量平均速度

              1.測量原理:平均速度計算公式v=ts。

            八年級物理上冊知識點總結2

              一、光的直線傳播

              1.光源:

              能夠自行發光,且正在發光的物體。

              2.光源分類:

              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光的直線傳播:

              在同種均勻物質中,光沿直線傳播。

              4.光線:

              為了表示光的傳播情況,我們通常用一條帶有箭頭的直線表示光的徑跡和方向,這樣的直線叫做光線。不是真實存在的。

              5.光的直線傳播實例:

              (1)小孔成像;

              (2)影子的形成;

              (3)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4)激光引導掘進方向;

              (5)排隊看齊;

              (6)射擊瞄準

              (7)立竿見影。

              6.小孔成像特點:

              (1)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實像;

              (2)所成的像與小孔的形狀無關,只與物體的形狀有關。

              (3)當物體與小孔的距離不變時,光屏離小孔越遠,像越大。(光屏離小孔越近,像越小);

              當光屏與小孔的距離不變時,物體離小孔越遠,像越小。(物體離小孔越近,像越大)

              7.影子的形成:

              因為光沿著直線傳播,且光不能穿過不透明的物體,所以光照射到不透明物體上,在物體的另一側會有一個光照不到的區域,這就是影子。

              8.判斷月食:

              太陽、地球、月亮位于同一條直線上,且地球在中間。

              9.判斷日食:

              太陽、月亮、地球位于同一條直線上,且月亮在中間。

              10.光速:

              光在真空中傳播的速度為3.0×108m/s。

              11.光年:

              常用于天文學中,是一個非常大的距離單位,它等于光在一年內傳播的距離,1光年=9.46×1012Km。

              二、光的反射

              1.法線:

              垂直于鏡面的直線叫做法線。

              2.入射角:

              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叫做入射角

              3.反射角:

              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叫做反射角。

              4.反射定律:

              (1)在反射現象中,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位于同一個平面內;

              (2)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法線的兩側;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反射的分類:

              反射有兩種,一是鏡面反射,一是漫反射。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6.光路可逆性:

              在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三、平面鏡成像

              1.探究平面鏡成像

              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的實驗中,在桌上豎立一塊玻璃當做平面鏡,平面鏡前面放一支點燃的蠟燭,平面鏡后面放一支未點燃的同樣的蠟燭。移動蠟燭,直到從前面看上去也像點燃的一樣,這就是燭焰的像。通過觀察可知,像與燭焰的大小相等;像與燭焰的連線跟鏡面垂直,像到鏡面的.距離等于實物到鏡面的距離。

              2.面鏡分類

              平面鏡

              面鏡 凹面鏡

              球面鏡

              凸面鏡

              3.球面鏡對光線的作用

              凹面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

              凸面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

              4.球面鏡的應用

              凹面鏡:太陽灶、反射式天文望遠鏡;

              凸面鏡:汽車后視鏡、街頭拐彎處的反光鏡、手電筒的反光裝置。

              5.平面鏡成像規律:

              平面鏡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物和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和物體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關于鏡面對稱

              平面鏡所成的像是經光的反射形成的正立的虛像。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從一種介質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生偏折。這種想象叫做光的折射。

              2. 光的折射現象:

              潭清疑水淺、海市蜃樓。

              3.光的折射規律:

              (1)光折射時,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個平面內;

              (2)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

              (3)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減小時,折射角也減小);

              (4)光從速度較快的介質斜射入速度較慢的介質中時,折射光線靠近法線(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5)光從速度較慢的介質斜射入速度較快的介質中時,折射光線遠離法線(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特例:光從空氣斜射入水、冰、玻璃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光線靠近法線。(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特例:光從水、冰、玻璃或其他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光線遠離法線。(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五、光的色散

              1.色散:

              太陽光經三棱鏡折射后在白屏上依次得到紅、橙、黃、綠、藍、靛、紫七色彩帶

              2.色光的三原色:

              紅、綠、藍。

              3.顏料的三原色:

              品紅、黃、青。

              4.物體的顏色:

              透明物體的顏色由通過它的色光決定。無色透明物體的顏色能讓所有的光都透過。

              不透明物體的顏色由它反射的色光決定。白色不透明的物體能反射所有顏色的光;黑色不透明的物體能吸收所有顏色的光。

              5.光譜:

              把光按紅、橙、黃、綠、藍、靛、紫的順序排列起來就是光譜。

              6.天空呈藍色的原因:

              大氣對陽光中波長較短的藍光散射較多。

              7.傍晚太陽發紅的原因:

              傍晚的陽光要穿過厚厚的大氣層,藍光、紫光大部分被散射掉了,剩下紅光、橙光射入我們的眼睛。

              8.霧燈選擇黃色的原因:

              人眼對黃色光敏感度較高,且黃光不易被空氣散射,有較強的穿透作用,能讓更遠的人看到。

              9.紅外線的應用:

              (1)紅外線夜視儀;

              (2)紅外線遙感。

              10.紫外線的應用:

              (1)殺菌;

              (2)防偽;

              (3)有助于人體合成維生素D。

              11.紫外線的危害:

              過量的紫外線照射對人體十分有害,輕則使皮膚粗糙,重則引起皮膚癌。

            八年級物理上冊知識點總結3

              一、本節學習指導

              本節知識較為簡單,同學們多看即可,要注意溫度計的使用原則。本節有配套免費學習視頻。

              二、知識要點

              1、物體的冷熱程度叫溫度,測量溫度的儀器叫溫度計。

              2、溫度計

              (1)溫度計原理:是利用了水銀、酒精、煤油等液體的熱脹冷縮性質制成的。

              (2)基本結構:玻璃外殼、液體泡、毛細管等。

              3、攝氏溫度

              (1)單位符號:攝氏度用符號℃來表示。

              (2)攝氏溫度是這樣規定的:

              把一標準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定為0度;把一標準大氣壓下的沸水規定為100度;

              0度和100度之間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為1攝氏度;

              (3)讀法:-6℃讀作負6攝氏度或零下6攝氏度。

              4、溫度計的使用【重點】

              (1)使用溫度計之前應:觀察它的量程;認清它的最小刻度。

              (2)在溫度計測量液體溫度時,正確的方法是:

              ①溫度計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②溫度計玻璃泡浸入被測液體后要稍候一會兒,待溫度計的示數穩定后再讀數;③讀數時玻璃泡要繼續留在被測液體中,視線與溫度計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加速度學習網我的學習也要加速

              例:下圖中,對溫度計的使用錯誤的是:

              分析:圖1中,①讀數時玻璃泡沒有浸在液體內;②讀數時視線應與溫度計的液柱上表面平行,而他是斜視,所以錯誤。圖2中,①溫度計碰到了杯底部;②同圖一的.錯誤②。

              5、溫度計的分類

              (1)實驗室用的溫度計

              量程:-20℃~110℃,分度值:1℃,特殊結構:無縮口,用途:測液體溫度,使用方法:讀數時不能離開被測液體。

              (2)體溫計

              量程:35℃~42℃,分度值:0.1℃,特殊結構:有縮口,用途:測體溫,使用方法:讀數時可離開人體,使用前要用了甩幾下。

              (3)寒暑表

              量程:-60℃~50℃,分度值:1℃,特殊結構:無縮口,用途:測氣溫,使用方法:讀數時不能離開被測氣體。

              三、經驗之談:

              本節考得最多的是溫度計的使用規則,注意三條:

              1、讀數的視線要與液柱上平面平行。

              2、溫度計不能碰到杯壁,容易損壞儀器。

              3、溫度計在讀數時必須將玻璃泡浸在液體中。

              在物理實驗中,同學們一定要對儀器的各個部位的名稱要叫得出,很多同學考試中知道錯在哪兒,卻叫不出名字,這樣的丟分是非常不應該的。

              有疑問的題目請發在“51加速度學習網”上,讓我們來為你解答

            八年級物理上冊知識點總結4

              第一章聲現象基礎知識

              回聲測距離:2s=vt

              第一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一:聲音的產生

              重點定義:

              1聲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振動可以發聲

              要點: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2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3發生物體的振動停止,發生也停止

              疑點:

              1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因振動而產生聲音。

              2 “振動停止,發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動停止,發生也消失”。振動停止,只是不再發聲,但是原來所發出的聲音還會存在并繼續向外傳播。

              二:聲音的傳播

              重點定義:

              1聲的傳播需要介質

              2聲以波的形式傳播,這種波叫聲波

              要點:

              1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叫做介質

              2聲音的介質有:固體,氣體,液體

              3真空不能傳聲

              重點:

              聲音以波的形式向外傳播。因為物體的振動,物體兩側的空氣就形成了疏密相間的波動向遠處傳播,這就是聲波

              三:聲速和回聲

              重點定義:

              聲傳播的快慢用聲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聲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聲速的大小跟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跟介質的溫度有關。

              要點:

              1聲音在單位時間內傳播的距離叫做聲速

              2聲速與介質的種類有關。一般在固體中傳播最快,其次是液體,在氣體中傳播最慢

              3聲速與節制的溫度有關。一般在氣體中,溫度越高,聲速越快

              4聲音在傳播過程中,碰到障礙物后被反射回來,人們能夠與原生區分開,這樣反射回來的聲波就是回聲。

              重點:

              聲音在15℃的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

              拓展:

              1分辨原聲與回聲的條件:

              ①回升到達人耳的時間比原聲晚0.1s以上;②聲源距離障礙物至少有17m遠

              2回聲的作用:

              ①加強原聲;②回聲定位;③回聲測距

              3回聲測距離:2s=vt

              第二節: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一:怎樣聽到聲音

              重點定義:

              在聲音傳遞給大腦的整個過程中,任何部分發生障礙,人都會失去聽覺。但是如果只是傳導障礙,而又能夠想辦法通過其它途徑將震動傳遞給聽覺神經,人也能夠感知聲音

              要點:

              1人耳的構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聽小骨)內耳(半規管,前庭,耳蝸)

              2聽到聲音的途徑:物體振動→介質→鼓膜或頭骨→聽覺神經→產生聽覺

              難點:

              如果傳導聲音的鼓膜和聽小骨發生損傷,就會使聽力下降,叫做傳導性耳聾,但還可以通過其它途徑將振動傳給聽覺神經,人可以繼續聽到聲音;如果耳蝸,聽覺中樞或與聽覺有關的神經受到損害,聽力會降低,甚至是喪失,叫做神經性耳聾,一般不可治愈。

              拓展:

              聽到聲音的條件:

              ①聽覺系統正常;②物體的振動頻率達到人耳的聽覺范圍;③聲音有足夠的響度;④有傳播的介質

              二:骨傳導和雙耳效應

              重點定義:

              聲音通過頭骨,頜骨也能穿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科學中把聲音的這種傳導方式叫做骨傳導

              要點:

              骨傳導的途徑:物體振動→聲波→頭骨或頜骨→聽覺神經

              重點:

              雙耳效應產生的條件:

              ①對同一個聲音,兩只耳朵感受到的強度大小不同;②對同一個聲音,兩只耳朵感受到的時間先后不同;③對同一個聲音,兩只耳朵桿受到的振動步調也不同

              第三節:聲音的特性

              一:音調

              重點定義:

              1物體振動的快,發出的音調就高;振動的慢,發出的音調就低

              2每秒內物體振動的次數—頻率來表示物體振動的快慢。頻率決定聲音的音調。頻率的單位是赫茲,簡稱赫,符號為Hz

              3頻率高于20000Hz的聲音為超聲波;低于20Hz的聲音為次聲波

              疑點:

              1音調是指聲音的高低,也就是平常我們說的聲音的粗細,不是聲音的大小,也不是聲音的音色。

              2在相同的介質和溫度中,頻率不同的聲音傳播速度相同。

              拓展:

              音調的高低與什么有關?

              音調的高低跟發聲體的形狀,尺寸和所用的材料的性質等多種因素有關。

              二:響度

              重點定義:

              1聲音的強弱(大小)叫做響度

              2物理學中用振幅來描述物體振動的幅度。物體的振幅越大,產生聲音的響度越大。

              要點:

              1物理學中響度指聲音的強弱,生活中指人耳感受到的聲音的大小。

              2人耳感受到的物體的響度與距離發聲體的遠近有關。

              重點:

              1響度與聲源的振幅有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與人到聲源的距離有關,距離越大,響度越小。

              2音調和響度是根本不同的兩個特性,毫無關系。

              三:音色

              重點定義:

              1頻率的高低決定聲音的音調,振幅的大小決定聲音的響度。

              2不同發聲體的材料,結構不同,發出聲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要點:

              音色是指聲音的品質,即音質。

              拓展:

              人的音色會隨年齡的增長,以及飲食,健康的因素而變化。鍛煉可以保持優美的音色。

              第四節:噪聲的危害和控制

              一:噪聲的來源

              重點定義:

              1從物理角度來說,噪聲是發聲體作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從環保角度來說,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都屬于噪聲。

              2噪聲的波形無規律且雜亂。

              難點:

              樂音和噪聲的`根本區別在于:樂音是由發聲體規則振動產生的,波形是規則的;噪聲是由發聲體不規則振動產生的,波形雜亂無章。

              二:噪聲的等級的劃分

              重點定義:

              1人們以分貝(符號是dB)為單位來表示聲音強弱的等級。人的聽覺是20Hz-----20000Hz。0dB:人剛能聽到最微弱的聲音。30—40dB:較為理想的安靜環境,為了保證休息和睡眠,聲音不能超過50dB,為了保證工作和學習,聲音不能超過70dB,為了保護聽力,聲音不能超過90dB 。

              2聲音從產生到引起聽覺的三個階段:

              ①聲源的振動產生聲音;②空氣等介質的傳播;③鼓膜的振動

              拓展:

              噪聲的危害可分為哪幾類?

              造聲的危害可分為生理危害,心里危害和物理危害。不太強的噪聲,使人感到厭煩;比較強的噪聲,使人感到刺耳難受,時間久了會引起噪聲性耳聾,還會引起心律不齊,血壓升高,消化不良等癥狀;更強的噪聲,幾分鐘時間就會使人頭暈,惡心,嘔吐,像暈船似的;極強的噪聲還會影響胎兒的發育,妨礙兒童的智力發展,甚至是直接造成人和動物的死亡。

              三:控制噪聲

              重點定義:

              控制噪聲的三個方面:

              ①防止噪聲產生;②阻斷噪聲的傳播;③防止噪聲進入耳朵

              要點:

              消聲(從聲源出);吸聲(在傳播過程中減弱);隔聲(在人耳處減弱)

              第五節:聲的利用

              一:聲與信息

              要點:

              1回聲定位

              2聲納測距,探測魚群

              疑點:

              聲的概念比較廣,包括超聲,次聲等;聲音則指人而能夠感受到的聲

              重點:

              聲音可以傳遞信息

              難點:

              用超聲波可以準確地獲得人體內部疾病的信息,這就是“B超”。用超聲波檢查身體時,由于人體各部分器官對聲波的反射情況不同,利用計算機圖像顯示設備,可以清楚地將人體內部器官的結構顯示在屏幕上,根據圖像,醫生很快就可以找出病灶所在的位置了,超聲波探查對人體沒有傷害。這一點不同于“X光”

              二:聲與能量

              要點:

              物體的振動→產生聲波→將能量傳遞出去→聲波能傳遞能量

              重點:

              超聲波可以用來清洗精密的機械;外科醫生可以利用超聲波振動除去人體內的結石。

              第二章光現象基礎知識

              1.光源:自身能夠發光的物體。太陽是自然光源,電燈、燭焰是人造光源。月亮和所有的恒星不是光源。

              2.光在同種均勻的介質中沿直線傳播。能解釋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

              3.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用字母c表示:c=3×108 m/s光在水中的速度約是真空中的3/4

              在玻璃中光速為真空中2/3

              4.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許多物體的表面都會發生反射。光的反射遵守反射規律。(1)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2)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在反射現象中,光路可逆。反射分為鏡面反射和漫反射。鏡面反射:表面光滑,平行光線入射,反射光線還是平行的。漫反射:表面粗糙,平行光線入射,反射光線向四面八方。

              6.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生偏折,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發生折射時,同時一定也發生發射。折射現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7.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者其它介質中時,折射光線向法線方向偏折。光的折射定律:三線共面,兩線分側,兩角不等(空氣中角大些)折射現象:鋼筆錯位、池水變淺、水中叉魚、海市蜃樓等

              8.一束白光(太陽光)通過三棱鏡分解成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色光的現象叫做光的色散。說明白光不是單色光,而是各種單色光組成的復合光。彩虹是太陽光被水滴色散而成。

              9.光的三原色:紅、綠、藍顏料三原色:青、黃、品紅透明物體的顏色有通過它的色光決定,不透明物體的顏色由它反射的色光決定。

              10、紅外線位于紅光以外,一切物體都在不停地發射紅外線,物體溫度越高,輻射的紅外線就越多,物體輻射紅外線同時也在吸收紅外線。紅外線作用:

              ①熱作用:加熱食物熱譜圖診病②紅外遙感:地球勘測、尋找水源、監視森林火災等③遙控:電視機、空調等

              11.紫外線位于紫光以外,太陽光是天然紫外線的重要來源。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線,避免過量的紫外線對人體傷害。紫外線作用:①殺菌:醫院的紫外線燈②紫外線的熒光效應:驗鈔機、防偽③適當的紫外線照射有利于人體合成維生素D,促進身體對鈣的吸收,對人體骨骼生長和健康有好處。

              第三章透鏡及其應用

              1.中間厚邊緣薄的透鏡叫凸透鏡,邊緣厚中間薄的透鏡叫凹透鏡。通過光心的光線不改變傳播方向。

              2.凸透鏡有兩個實焦點,焦點到光心距離叫做焦距。凹透鏡有兩個虛焦點。

              3.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

              4.三條特殊光線:①過光心的光線不改變傳播方向。②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經折射后過焦點,對凹透鏡來說,它的焦點是虛焦點,是折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過焦點③過焦點的光線經折射后與主光軸平行。對凹透鏡來說是虛焦點,是入射光線的正向延長線過焦點。

              5.照相機的鏡頭是個凸透鏡,調焦環的作用是調節鏡頭到膠片的距離,拍近景時,鏡頭往前伸,

              拍遠景時,鏡頭往后縮,光圈控制進入光的多少,快門控制暴光時間。

              6.

              u>2f倒立縮小實照相機

              u=2f倒立等大實

              fu=f不成像

              u一倍焦距分虛實,兩倍焦距分大小,實倒虛正來成像,像的大小像距定,像兒跟著物兒跑。

              7.眼睛好象一架照相機,晶狀體相當于凸透鏡,視網膜相當于光屏。明視距離為25cm。遠視眼能看清遠處的物體而看不清近處的物體,晶狀體太薄,成像在視網膜之后;近視眼能看清近處而看不清遠處的物體,晶狀體太厚,成像在視網膜只前。

              8.近視眼應該帶凹透鏡,遠視眼應該帶凸透鏡。眼鏡的度數=100×焦度焦度=1/f

              9.望遠鏡的目鏡和物鏡都是凸透鏡,目鏡相當于放大鏡,物鏡相當于照相機鏡頭。顯微鏡的目鏡和物鏡也是凸透鏡,目鏡相當于放大鏡,物鏡相當于投影儀鏡頭。

              第四章物態變化

              1.溫度是物體的冷熱程度。

              2.溫度計原理:液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制成的。使用前注意:①觀察它的量程②認清它的分度值,使用時注意:①溫度計的玻璃泡全部放入被測液體,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②溫度計玻璃泡放在液體中稍等一會兒,穩定后在讀數③讀數時,溫度計不能離開(除了體溫計)被測液體并且時視線和溫度計液柱相平。

              3.物質從一種狀態到另一種狀態叫做物態變化。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叫熔化,從液態變成固態叫凝固。熔化吸熱,凝固放熱。固體分為晶體和非晶體。

              4.物質從液態變成氣態叫做汽化,從氣態變成液態叫做液化。汽化吸熱,液化放熱。汽化分為蒸發和沸騰。蒸發現象:在任何溫度下,發生在液體表面,緩慢的汽化現象。影響蒸發的因素:①液體溫度的高低②液體的表面積③液體表面空氣流動的快慢沸騰:在一定溫度下,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劇烈的汽化現象。

              5.液化有兩種方法:降低溫度,壓縮體積。

              6.物質從固態變成氣態叫做升華,升華吸熱,從氣態變成固態叫做凝華,凝華放熱。

              第五章電流和電路

              1.通過摩擦使物體帶電叫做摩擦起電,帶電物體能吸引輕小物體。自然界中只有正負兩種電荷。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正電荷,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負電荷,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2.電荷的多少叫做電荷量。單位:庫侖(c)元電荷是最小的電荷e=1.6×10—19原子有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組成。通常情況下原子核帶的正電荷和核外電子總共帶的負電荷數量相等,不顯電性,但是得到電子就顯負電,失去電子就顯正電。

              3.電荷(正電荷或者負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正電荷定向移動方向規定為電流方向。電源是提供電能的裝置,用電器是消耗電能的裝置,開關控制電路的通和斷,導線連接電路作用。

              4.在電源外部:電流方向從電源正極到用電器再到負極,在電源內部:電流的方向從電源負極流向正極。

              5.通路:處處接通的電路,用電器正常工作。開路:斷開的電路,電路中沒有電流,用電器不能工作。短路:不經過用電器而直接把導線接在電源兩端。

              6.善于導電的物體叫導體,不善于導電的物體叫絕緣體。金屬靠自由電子導電,酸堿鹽溶液靠正負離子導電。

              7.電流表示電流強弱的物理量,用I表示。單A) 1A=1000 m A 1m A=1000uA

              8.電流表使用注意(兩要兩不要):①電流表要串聯在電路中②電流從“+”接線柱流進電流表,從“—”接線柱流處電流表③被測電流不要超過電流表的量程④絕對不要不經過用電器而把電流表直接接在電源的兩端。還應該注意:①使用電流表前,應該觀察電流表指針是否指零,若不指零,應先調零②用試觸法選擇量程,要從大量程的接線柱開始。

              如何提高物理成績

              物理想要學好,首先是把教材上的知識仔細的看一下,一定要掌握公式是怎么推導出來的,能夠學會自己推導物理公式,主公式就是你所學的內容的本質,一定要抓住,進而將公式變形,或者與其他公式聯立得到別的公式或者推論,將他們了解步驟即可,關鍵是知道怎么推導,有什么用處。

              在這之后就是做例題,例題都是最簡單易懂的題目,通過例題初步掌握公式的使用方法,然后就開始刷題,多做題可以提高對公式的理解程度,也能提高自己對公式使用的熟練度。然后就是處理錯題,把自己做錯的題多看幾遍,加深印象。最后就是總結做題思路,解題思想,也就是一類題目的套路。物理的學習比較有靈活性,但是都離不開對公式的推導和大量的做題。

              物理答題竅門

              (1)每一選項都要認真研究,選出最佳答案,當某一選項不敢確定時,寧可少選也不錯眩

              (2)注意題干要求,讓你選擇的是“不正確的”、“可能的”還是“一定的”。

              (3)相信第一判斷:凡已做出判斷的題目,要做改動時,請十二分小心,只有當你檢查時發現第一次判斷肯定錯了,另一個百分之百是正確答案時,才能做出改動,而當你拿不定主意時千萬不要改。特別是對中等程度及偏下的同學這一點尤為重要。

            八年級物理上冊知識點總結5

              物態變化

              1.溫度:是指物體的冷熱程度。測量的工具是溫度計,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的原理制成的。

              2.攝氏溫度(℃):單位是攝氏度。1攝氏度的規定:把冰水混合物溫度規定為0度,把一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規定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間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為1℃。

              3.常見的溫度計有(1)實驗室用溫度計;(2)體溫計;(3)寒暑表。

              體溫計:測量范圍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溫度計使用:(1)使用前應觀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時溫度計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溫度計示數穩定后再讀數;(4)讀數時玻璃泡要繼續留在被測液體中,視線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體、液體、氣體是物質存在的三種狀態。

              6.熔化: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熔化。要吸熱。

              7.凝固: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凝固。要放熱.

              8.熔點和凝固點:晶體熔化時保持不變的溫度叫熔點;。晶體凝固時保持不變的溫度叫凝固點。晶體的熔點和凝固點相同。

              9.晶體和非晶體的重要區別:晶體都有一定的熔化溫度(即熔點),而非晶體沒有熔點。

              10.熔化和凝固曲線圖:

              11.(晶體熔化和凝固曲線圖) (非晶體熔化曲線圖)

              12.上圖中AD是晶體熔化曲線圖,晶體在AB段處于固態,在BC段是熔化過程,吸熱,但溫度不變,處于固液共存狀態,CD段處于液態;而DG是晶體凝固曲線圖,DE段于液態,EF段落是凝固過程,放熱,溫度不變,處于固液共存狀態,FG處于固態。

              13.汽化:物質從液態變為氣態的過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發和沸騰。都要吸熱。

              14.蒸發:是在任何溫度下,且只在液體表面發生的,緩慢的汽化現象。

              15.沸騰:是在一定溫度(沸點)下,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液體沸騰時要吸熱,但溫度保持不變,這個溫度叫沸點。

              16.影響液體蒸發快慢的因素:(1)液體溫度;(2)液體表面積;(3)液面上方空氣流動快慢。

              17.液化:物質從氣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熱。使氣體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溫度和壓縮體積。(液化現象如:“白氣”、霧、等)

              18.升華和凝華: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叫升華,要吸熱;而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叫凝華,要放熱。

              19.水循環: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運動、變化著,構成了一個巨大的水循環系統。水的循環伴隨著能量的轉移。

              聲現象

              一、聲音的發生與傳播

              常考點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用手按住發音的音叉,發音也停止,該現象說明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振動的物體叫聲源。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在空氣中,聲音以看不見的聲波來傳播,聲波到達人耳,引起鼓膜振動,人就聽到聲音。

              3真空不能傳聲,月球上沒有空氣,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們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無線電話交談,因為無線電波在真空中也能傳播。

              4、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簡稱聲速。一般情況下,v固>v液>v氣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

              5、回聲是由于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而形成的。如果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聲跟原聲區分開來,此時障礙物到聽者的距離至少為17m。在屋子里談話比在曠野里聽起來響亮,原因是屋子空間比較小造成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不足0.1s最終回聲和原聲混合在一起使原聲加強。

              利用:利用回聲可以測定海底深度、冰山距離、敵方潛水艇的遠近測量中要先知道聲音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測量方法是:測出發出聲音到受到反射回來的聲音訊號的時間t,查出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v,則發聲點距物體S=vt/2。

              二、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常考點

              1、聲音在耳朵里的傳播途徑: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這種振動經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人就聽到了聲音.

              2、骨傳導:聲音的傳導不僅僅可以用耳朵,還可以經頭骨、頜骨傳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這種聲音的傳導方式叫做骨傳導。一些失去聽力的人可以用這種方法聽到聲音。

              3、雙耳效應:人有兩只耳朵,而不是一只。聲源到兩只耳朵的距離一般不同,聲音傳到兩只耳朵的時刻、強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這些差異就是判斷聲源方向的重要基礎。這就是雙耳效應.

              三、聲音的三個特性

              1、音調:人感覺到的聲音的高低。音調跟發聲體振動頻率有關系,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物體在1s振動的次數叫頻率,物體振動越快頻率越高。頻率單位次/秒又記作Hz。。

              2、響度:人耳感受到的聲音的大小。響度跟發生體的振幅和距發聲距離的遠近有關。物體在振動時,偏離原來位置的距離叫振幅。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增大響度的主要方法是:減小聲音的發散。

              3、音色:由物體本身決定。人們根據音色能夠辨別樂器或區分人。

              4、區分樂音三要素:聞聲知人——依據不同人的音色來判定;高聲大叫——指響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調。

              四、噪聲的危害和控制

              常考點

              1、物理學角度看,噪聲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的雜亂無章的振動發出的聲音;環境保護的角度噪聲是指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起干擾作用的聲音。

              2、人們用分貝(dB)來劃分聲音等級;聽覺下限0dB;為保護聽力應控制噪聲不超過90dB;為保證工作學習,應控制噪聲不超過70dB;為保證休息和睡眠應控制噪聲不超過50dB。

              3、減弱噪聲的方法:在聲源處減弱、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在人耳處減弱。

              五、聲的利用

              常考點

              可以利用聲來傳播信息和傳遞能量。(選擇題)

              電路知識點

              ⒈電路由電源、電鍵、用電器、導線等元件組成。要使電路中有持續電流,電路中必須有電源,且電路應閉合的。電路有通路、斷路(開路)、電源和用電器短路等現象。

              ⒉容易導電的物質叫導體。如金屬、酸、堿、鹽的水溶液。不容易導電的物質叫絕緣體。如木頭、玻璃等。

              絕緣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導體。

              電荷的知識點

              (1)電荷是物質的一種物理性質。稱帶有電荷的物質為“帶電物質”。

              (2)電荷,為物體或構成物體的質點所帶的正電或負電,帶正電的粒子叫正電荷(表示符號為“+”),帶負電的粒子叫負電荷(表示符號為“﹣”)。

              (3)使物體帶電的方法

              ①摩擦起電

              實質:電子在不同物體間的轉移.

              電子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負電;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正電。

              ②感應起電

              實質:將金屬導體中的電子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

              當一個帶電體靠近導體時,由于電荷間相互吸引或排斥,導體中的自由電荷便會趨向或遠離帶電體,使導體靠近帶電體的一端帶異號電荷,遠離帶電體的一端帶同號電荷。這種現象叫做靜電感應。利用靜電感應使金屬導體帶電的過程叫做感應起電。

            八年級物理上冊知識點總結6

              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1.聲的產生:

              聲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說明:物體在振動時發聲,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2.聲的傳播:

              (1)聲音的傳播需要物質,物理學中把這樣的物質叫做介質。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2)聲速的大小不僅跟介質的種類有關(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且V固>V液>V氣),還跟介質的溫度有關(溫度越高,聲速越大);

              (3)聲音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

              (4)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約為340m/s;

              (5)聲音可以傳遞信息和能量。

              3.回聲:

              人耳能辨別原聲與回聲的時間間隔至少為0.1S 或人與障礙物的距離至少為17m.

              4.百米賽跑:

              終點計時員應該在看見發令槍冒白煙時計時,若再聽見槍聲計時,則會少記0.294S(約為0.3S)。

              5.人類怎樣聽到聲音:

              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這種振動產生的信號經過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人就聽到了聲音。

              非神經性耳聾——鼓膜或聽小骨損壞——可以治愈

              6.耳聾

              神經性耳聾——聽覺神經損壞——不易治愈。

              7.骨傳導及實例:

              聲音通過頭骨、頜骨也能傳導聽覺神經引起聽覺,科學上把這樣傳導方式叫做骨傳導。

              骨傳導實例:音樂家貝多芬耳聾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頂在鋼琴上,聽自己演奏的琴聲,從而繼續進行創作的。

              8.雙耳效應:

              聲源到兩只耳朵的距離一般不同,聲音到兩只耳朵的時刻、強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這些差異就是判斷聲源方向的重要基礎,這就是雙耳效應。

              二、聲音的特性

              1.頻率:

              每秒內物體振動的次數叫做頻率,頻率是表示物體振動快慢的物理量,單位赫茲,符號HZ。

              2.超聲波和次聲波:

              高于20000HZ的聲音叫做超聲波,低于20HZ的聲音叫做次聲波;

              大象可以用次聲波交流,地震、火山爆發、臺風、海嘯等都伴有次聲波發生,一些機器在工作時也會產生次聲波;蝙蝠可以發出超聲波。

              3.人耳聽覺范圍:

              20HZ---20000HZ

              4.音調:

              (1)頻率越大,音調越高;

              (2)長而粗的弦,發聲的音調低;

              (3)短而細的'弦,發聲的音調高;

              (4)繃緊的弦,發聲的音調高;

              (5)一般來說,女士的音調高于男士的音調;小孩的音調高于成人的音調。

              “這首歌太高,我唱不上去”、“她是唱女高音的”、“脆如銀鈴”都是描述音調的。

              5.響度:

              (1)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2)距聲源越近,響度越大。

              “震耳欲聾”、“高聲呼叫”、“低聲細語”、“聲如洪鐘”、“引吭高歌”、“請勿高聲喧嘩”、“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曲高和寡”都是描述響度的。

              6.音色:

              不同發聲體的材料、結構不同發出聲音的音色也就不同;“聞其聲,知其人”、“悅耳動聽”描述的是音色。

              作用:用來辨別發聲的物體是什么,辨別物體是否損壞。

              三、聲的利用

              1.聲音傳遞信息的實例:

              (1)遠處隆隆的雷聲預示著一場可能的大雨;

              (2)鐵路工人用鐵錘敲擊鋼軌,會從異常的聲音中發現松動的螺栓;

              (3)醫生用聽診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狀況;

              (4)醫生用B超為孕婦作常規檢查;

              (5)古代霧中航行的水手通過回聲能夠判斷懸崖的距離;

              (6)蝙蝠靠超聲波探測飛行中的障礙物和發現昆蟲;

              (7)利用聲吶探測海底深度和魚群位置。

              2.聲音傳遞能量的實例:

              (1)聲波可以用來清洗鐘表等精細機械;

              (2)外科醫生可以利用超聲波振動出去人體內的結石。

              3.超聲波的應用:

              (1)聲吶;(定向性好,傳播距離遠。)

              (2)B超;(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強。)

              (3)超聲波測速器。(易于獲得較為集中的聲能。)

              四、噪聲的危害與控制

              1.噪聲:

              從物理學角度來看,噪聲是發聲體做無規則振動產生的;

              從環境保護角度看,凡是妨礙人們正常的工作、學習、休息,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都是噪聲。

              2.分貝:

              人們以分貝來表示聲音強弱的等級,符號dB;

              為了保護聽力,聲音不能超過90dB;

              為了保證工作和學習,聲音不能超過70dB;

              為了保證休息和睡眠,聲音不能超過50dB。

              3.噪聲的控制:

              (1) 防止噪聲的產生 或 消聲 或 在聲源處減弱;

              (2) 阻斷噪聲的傳播 或 吸聲 或 在傳播過程中減弱;

              (3) 防止噪聲進入耳朵 或 隔聲 或 在人耳處減弱。

            八年級物理上冊知識點總結7

              一、長度的測量

              1、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主單位是米(m)。常用單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69米(um),納米(nm)。換算關系:1km=1000m;1m=10dm;1dm=10cm;1cm=10mm;1m=10μm;1m=10nm常識:課桌高0。7m、籃球直徑24cm、指甲寬度1cm、鉛筆芯的直徑1mm、一只新鉛筆長度1.75dm、手掌寬度1dm、墨水瓶高度6cm

              2、長度測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長度測量結果由數值和單位組成,數值包括準確值和估讀值

              二、時間的測量

              時間測量的工具是停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主單位是秒(s)。常用的單位有:小時(h)、分(min)等。換算關系是:1h=60min1min=60s

              三、誤差:

              測量值和真實值的差異叫誤差。減小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儀器,改進測量方法

              四、機械運動

              物理學里把物體位置變化叫做機械運動,為研究物體運動狀態時被選做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判斷物體是否運動就看和參照物之間的位置是否發生變化,選擇不同的參照物,結論可能不同。故運動和靜止的相對的

              五、速度

              1、路程與時間之比叫做速度,用來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程度。常見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相同路程比較時間;相同時間比較路程。計算公式:v=s/t變形:t=s/vs=vt速度單位:m/s;1m/s=3。6Km/h8

              2、常識:人步行1.1m/s,自行車5m/s,大型噴氣客機900Km/h,客運火車140Km/h,光速3x10m/s,聲速340m/s

              六、測量平均速度實驗原理:v=s/t;注意事項:將斜面放的平一些,使小車運動速度不要太快,以方便測量時間;

              第二章聲現象

              一、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但是聲音不一定停止。固體、液體、氣體振動均可發聲;發聲的物體一定振動,有振動不一定能聽見聲音。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0。聲音的速度與介質種類和溫度有關;一般v固>v液>v氣

              常識: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們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無線電話交談,因為月球上沒有空氣,真空不能傳聲;“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說明:氣體、液體、固體都能發聲。

              例:運動會上進行百米賽跑時,終點裁判員應看到槍發煙時計時。若聽到槍聲再計時,則記錄時間比實際跑的時間要晚,0.29S(當時空氣15℃)

              3、聲速的利用:超聲測距,計算公式距離s=vt。

              4、聲音經頭骨,頜骨傳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的傳導方式叫做骨傳導。一些失聰的人可以用這種方法聽到聲音。

              二、聲音的三個特性:音調、響度和音色(彼此獨立,互不相關)

              1、音調:聲音的高低。音調跟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系,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

              物體在1s內振動的次數叫頻率,物體振動越快,頻率越高。頻率單位:赫茲(Hz),人的聽覺范圍:20Hz20xxHz。低于20Hz的叫次聲波,高于20xxHz的叫超聲波。

              2、響度:聲音的大小。響度跟發聲體的振幅和距發聲體的遠近有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3、音色:聲音的品質特征;由發聲體的材料和結構決定。人們根據音色能辨別樂器或區分人。

              三、聲的利用:聲音可以傳播信息和能量

              四、噪聲的危害和控制

              1、物理學角度看,噪聲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的振動發出的聲音;環保角度是指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

              2、人們用分貝(dB)做單位來劃分聲音等級;為保護聽力應控制噪聲不超過90dB;為保證工作學習,應控制噪聲不超過70dB;為保證休息和睡眠應控制噪聲不超過50dB。

              3、減弱噪聲的'方法:在聲源處減弱、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在人耳處減弱。

              第三章物態變化

              一、溫度:

              1、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溫度常用單位是攝氏度(℃),規定: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0℃,沸水的溫度為100℃,它們之間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

              2、溫度的測量工具是溫度計(常用液體溫度計),溫度計是利用液體的熱脹冷縮的原理制成的。常用溫度計的使用方法:溫度計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溫度計玻璃泡浸入被測液體中稍等一會兒,待溫度計的示數穩定后再讀數;讀書時,玻璃泡要繼續留在被測液體中,視線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態變化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物體從固態變成液態叫熔化,要吸熱;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叫凝固,要放熱。晶體熔化圖像:非晶體熔化圖像:

              特點:吸熱、先共存、放熱、溫度不斷降低。溫度不變

              特點:固液變軟變稀、最后共存、吸熱、變為液態溫度不溫度不變斷上升

              熔點:晶體熔化時的溫度叫做熔點。同種物質的熔點和凝固點相同。晶體熔化的條件:達到熔點;繼續吸熱。晶體凝固圖像:非晶體凝固圖像:特點:放熱、逐漸變稠變黏變特點:固液硬、最后成固體。

              2、汽化和液化:物體從液態變為氣態的過程叫做汽化,要吸熱;物質從氣態變為液態的過程叫做液化,要放熱。汽化的兩種方式是蒸發和沸騰;液化的兩種方式是降低溫度和壓縮體積;液體沸騰條件:達到沸點;繼續吸熱

              3、升華和凝華: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的過程叫升華,要吸熱;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凝華,要放熱

              第四章光現象

              一、光的直線傳播

              1、光源: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光源。月亮本身不會發光,它不是光源

              2、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應用及現象:

              ①激光準直。

              ②影子的形成;

              ③日食月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實像,其像的形狀與孔的形狀無關)。

              3、光速:c=3x10m/s=3x10km/s;

              二、光的反射:

              1、光從一種介質射向另一種介質表面時,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來介質的現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于法線的兩側,反射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即:三線同面,法線居中,兩角相等,光路可逆。

              三、平面鏡成像

              成像特點:像和物大小相等;像和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像和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所成的像是虛像且左右倒置;即:等大、等距、垂直、虛像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四、光的折射

              1、定義: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會發生偏折;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定律:三線同面,法線居中,空氣中入射角大,光路可逆入射角N空氣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N折射角空氣居與法線兩側。光從空氣中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O入射角,折射光線靠近法線。光從水中或其他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O水水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線遠離法線。光從空氣垂直射入(或其折射角圖1他介質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

              3、折射的現象:

              ①從岸上向水中看,水好像很淺,沿著看見魚的方向叉,卻叉不到;從水中看岸上的東西,好像變高了。

              ②筷子在水中好像“折”了。

              ③海市蜃樓。④彩虹。

              五、光的色散色光的三原色:紅、綠、藍,疊加成白色。顏料的三原色:紅、黃、藍,疊加成黑色

              第五章透鏡及其應用

              一、透鏡

              1、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

              2、光心:即透鏡的中心。性質:通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改變。焦點:凸透鏡能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個點叫焦點。焦距: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

              二、凸透鏡成像規律物距uu>2fu=2ff

            八年級物理上冊知識點總結8

              一、溫度

              1.溫度:

              物體的冷熱程度叫做溫度。

              2.溫度計制作原理:

              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制成的。

              3.攝氏溫度的規定:

              把在標準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定為0攝氏度,沸水的溫度定為100攝氏度。

              4.溫度計使用方法:

              (1)溫度計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部或側壁;

              (2)待溫度計示數穩定后再讀數;

              (3)讀數時溫度計的玻璃泡要繼續留在液體中,視線要與溫度計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

              物質由固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做熔化。

              2.熔化的條件:

              到達熔點,繼續吸熱。

              3.凝固:

              物質由液態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做凝固。

              4.凝固條件:

              達到凝固點,繼續放熱。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

              物質由液態變成氣態的過程叫做汽化。

              2.汽化現象:

              灑在地上的水變干了;

              3.汽化的兩種方式:

              沸騰和蒸發是汽化的兩種方式。

              4.沸騰和蒸發的異同

              5.影響蒸發的因素:

              (1)液體的溫度

              (2)液體的表面積

              (3)液體表面的空氣流速

              6.液化:

              物質由氣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做液化。

              7.液化現象:

              霧的形成;露的形成;夏天冰糕冒白氣。

              四、升華和凝華

              1.升華:

              物質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的過程叫做升華。

              2.升華現象:

              衣柜里的樟腦丸過一段時間變小了;冬天,室外冰凍的衣服干了

              3.凝華:

              物質由氣態直接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做凝華。

              4.凝華現象:

              霜的形成;窗玻璃上的“冰花”;樹枝上的“霧凇”

              5.吸熱與放熱:

              熔化吸熱、凝固放熱;

              汽化吸熱、液化放熱;

              升華吸熱、凝華放熱。

            八年級物理上冊知識點總結9

              第一部分聲現象

              1、聲音的發生: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就停止。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動都會發出聲音。

              2、聲的傳播:聲的傳播需要介質,聲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V固>V液>V氣)真空不能傳聲。

              3、回聲: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人再次聽到的聲音叫回聲

              (1)區別回聲與原聲的條件:回聲到達人的耳朵比原聲晚0.1秒以上。

              (2)低于0.1秒時,則反射回來的聲音只能使原聲加強。

              (3)利用回聲可測海深或發聲體距障礙物有多遠(聲納系統)

              4、音調:聲音的高低叫音調,它是由發聲體振動頻率決定的,頻率越大,音調越高。

              5、響度:聲音的大小叫響度,響度跟發聲體振動的振幅大小有關,還跟聲源到人耳的距離遠近有關

              6、音色:不同發聲體所發出的聲音的品質叫音色

              7、噪聲及來源:從物理角度看,噪聲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地雜亂無章振動時發出的聲音。從環保角度看,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都屬于噪聲。

              8、聲音等級的劃分

              用分貝來劃分聲音的等級,30dB40dB是較理想的安靜環境,超過50dB就會影響睡眠,70dB以上會干擾談話,影響工作效率,長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聲環境中,會影響聽力。

              9、噪聲減弱的途徑:可以在聲源處、傳播過程中和人耳處減弱

              10、聲的利用:

              (1)利用聲音傳遞信息(如B超、聲納、雷達等)

              (2)利用聲音傳遞能量(潔牙、超聲波碎石、清洗精密零件等)

              第二部分光現象及透鏡應用

              (一)光的反射

              1、光源: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2、光在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大氣層是不均勻的,當光從大氣層外射到地面時,光線發了了彎折

              3、光速:光在不同物質中傳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C=3×108m/s,在空氣中的速度接近于這個速度,水中的速度為3/4C,玻璃中為2/3C

              4、光直線傳播的應用:激光準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

              5、光線:表示光傳播方向的直線,即沿光的傳播路線畫一直線,并在直線上畫上箭頭表示光的傳播方向(光線是假想的,實際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光從一種介質射向另一種介質的交界面時,一部分光返回原來介質中,使光的傳播方向發生了改變,這種現象稱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歸納為:“三線共面,法線居中,兩角相等”

              8、理解:反射角隨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減小而減小,當入射角為零時,反射角也變為零

              9、兩種反射現象

              (1)鏡面反射:平行光線經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線

              (2)漫反射:平行光經界面反射后向各個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個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線

              注意:無論是鏡面反射,還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11、平面鏡對光的作用:

              (1)成像

              (2)改變光的傳播方向

              12、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虛像

              (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3)像和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像和物到鏡的距離相等

              理解: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是以鏡面為軸的對稱圖形

              13、實像與虛像的區別

              實像是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當然也能用眼看到。虛像不是由實際光線會聚成的,而是實際光線反向延長線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4、平面鏡的應用

              (1)水中的倒影

              (2)平面鏡成像

              (3)潛望鏡

              (二)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會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

              理解:光的折射與光的反射一樣都是發生在兩種介質的交界處,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質中,而折射光則進入到另一種介質中,由于光在在兩種不同的物質里傳播速度不同,故在兩種介質的交界處傳播方向發生變化,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兩種介質的交界處,既發生折射,同時也發生反射

              2、光的折射規律: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隨著增大;當光線垂直射向介質表面時,傳播方向不變,在折射中光路可逆。理解:折射規律分三點:

              (1)三線一面

              (2)兩線分居

              (3)兩角關系分三種情況:

              ①入射光線垂直界面入射時,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

              ②光從空氣斜射入水等介質中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③光從水等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4、透鏡及分類

              透鏡:透明物質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個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鏡厚度遠比其球面半徑小的多。

              分類:凸透鏡:邊緣薄,中央厚凹透鏡:邊緣厚,中央薄

              5、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主光軸:通過兩個球心的直線

              光心:主光軸上有個特殊的點,通過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透鏡中心可認為是光心)焦點:凸透鏡能使跟主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點叫透鏡的焦點,用“F”表示。虛焦點: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經凹透鏡后變得發散,發散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相交在主光軸上一點,這一點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點,所以叫虛焦點。焦距: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叫焦距,用“f”表示。每個透鏡都有兩個焦點、焦距和一個光心。

              6、凸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起發散作用

              7、凸透鏡成像規律

              ①虛像物體同側;實像物體異側;

              ②物遠實像小而近,物近實像大而遠;

              ③離焦點越近,所成的像越大。物距(u)u>2fu=2ff

              8、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燈片要倒著插。

              9、照相機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暗箱中的膠片相當于光屏,我們調節調焦環,并非調焦距,而是調鏡頭到膠片的.距離,物離鏡頭越遠,膠片就應靠近鏡頭。

              第三部分物態變化

              1、溫度:物體的冷熱程度叫溫度

              2、攝氏溫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定為0℃,把1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規定為100℃。

              3、溫度計

              (1)原理:液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制成的

              (2)構造:玻璃殼、毛細管、玻璃泡、刻度及液體

              (3)使用:使用溫度計以前,要注意觀察量程和認清分度值

              4、使用溫度計做到以下三點

              ①溫度計與待測物體充分接觸

              ②待示數穩定后再讀數

              ③讀數時,視線要與液面上表面相平,溫度計仍與待測物體緊密接觸

              5、體溫計

              構造:玻璃泡上方有縮口量程:3542℃分度值:0.1℃用法:離開人體讀數

              6、熔化和凝固

              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叫熔化,熔化要吸熱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叫凝固,凝固要放熱

              7、熔點和凝固點

              (1)固體分晶體和非晶體兩類

              (2)熔點:晶體都有一定的熔化溫度,叫熔點

              (3)凝固點:晶體者有一定的凝固溫度,叫凝固點同一種物質的凝固點跟它的熔點相同

              8、物質從液態變為氣態叫汽化,汽化有兩種不同的方式:蒸發和沸騰,這兩種方式都要吸熱

              9、蒸發現象

              (1)定義:蒸發是液體在任何溫度下都能發生的,并且只在液體表面發生的汽化現象

              (2)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液體溫度高低,液體表面積大小,液體表面空氣流動的快慢

              10、沸騰現象

              (1)定義:沸騰是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進行的劇烈的汽化現象

              (2)液體沸騰的條件:

              ①溫度達到沸點

              ②繼續吸收熱量

              11、升華和凝華現象

              (1)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叫升華,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叫凝華

              (2)日常生活中的升華和凝華現象(冰凍的濕衣服變干,冬天看到霜、雪、冰花)

              12、升華吸熱,凝華放熱

              第四部分電路與電流

              【知識結構】

              一、電路的組成:

              1、定義:把電源、用電器、開關、導線連接起來組成的電流的路徑。

              2、各部分元件的作用:

              (1)電源:提供電能的裝置;

              (2)用電器:工作的設備;

              (3)開關:控制用電器或用來接通或斷開電路;

              (4)導線:連接作用,形成讓電荷移動的通路

              二、電路的狀態:通路、開路、短路

              1.定義:

              (1)通路:處處接通的電路;

              (2)開路:斷開的電路;

              (3)短路:將導線直接連接在用電器或電源兩端的電路。

              2.正確理解通路、開路和短路

              三、電路的基本連接方式:串聯電路、并聯電路

              四、電路圖(統一符號、橫平豎直、簡潔美觀)

              五、電工材料:導體、絕緣體

              1.導體

              (1)定義:容易導電的物體;

              (2)導體導電的原因:導體中有自由移動的電荷;

              2.絕緣體

              (1)定義:不容易導電的物體;

              (2)原因:缺少自由移動的電荷

              六、電流的形成

              1.電流是電荷定向移動形成的。元電荷:e=1。6×1019C

              2.形成電流的電荷有:正電荷、負電荷。金屬導體中是自由電子。

              七、電流的方向

              1.規定:正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為電流的方向;

              2.電流的方向跟負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相反;

              3.在電源外部,電流的方向是從電源的正極流向負極。

              八、電流的測量

              1.單位及其換算:主單位安(A),常用單位毫安(mA)、微安(μA)

              2.測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1)電流表;

              (2)量程;

              (3)分度值

              (4)電流表的使用規則。

              九、電流的規律:

              (1)串聯電路:電流處處相等(I=I1=I2);

              (2)并聯電路:干路電流等于各支路電流之和(I=I1+I2)

              【方法提示】

              1.電流表的使用可總結為(一查兩確認,兩要兩不要)

              (1)一查:檢查指針是否指在零刻度線上;

              (2)兩確認:

              ①確認所選量程;確認每個大格和每個小格表示的電流值(分度值)。

              ②兩要:一要讓電流表串聯在被測電路中;二要讓電流從“+”接線柱流入,從“-”接線柱流出;

              ③兩不要:一不要讓電流超過所選量程,二不要不經過用電器直接接在電源上。在事先不知道電流的大小時,可以用試觸法選擇合適的量程。

              2.根據串并聯電路的特點求解有關問題的電路

              (1)分析電路結構,識別各電路元件間的串聯或并聯;

              (2)判斷電流表測量的是哪段電路中的電流;

              (3)根據串并聯電路中的電流特點,按照題目給定的條件,求出待求的電流。

              八年級上冊物理期末復習知識點總結2

              一、長度的測量

              1、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主單位是米(m)。常用單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69米(um),納米(nm)。換算關系:1km=1000m;1m=10dm;1dm=10cm;1cm=10mm;1m=10μm;1m=10nm常識:課桌高0。7m、籃球直徑24cm、指甲寬度1cm、鉛筆芯的直徑1mm、一只新鉛筆長度1.75dm、手掌寬度1dm、墨水瓶高度6cm

              2、長度測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長度測量結果由數值和單位組成,數值包括準確值和估讀值

              二、時間的測量

              時間測量的工具是停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主單位是秒(s)。常用的單位有:小時(h)、分(min)等。換算關系是:1h=60min1min=60s

              三、誤差:

              測量值和真實值的差異叫誤差。減小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儀器,改進測量方法

              四、機械運動

              物理學里把物體位置變化叫做機械運動,為研究物體運動狀態時被選做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判斷物體是否運動就看和參照物之間的位置是否發生變化,選擇不同的參照物,結論可能不同。故運動和靜止的相對的

              五、速度

              1、路程與時間之比叫做速度,用來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程度。常見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相同路程比較時間;相同時間比較路程。計算公式:v=s/t變形:t=s/vs=vt速度單位:m/s;1m/s=3。6Km/h8

              2、常識:人步行1.1m/s,自行車5m/s,大型噴氣客機900Km/h,客運火車140Km/h,光速3x10m/s,聲速340m/s

              六、測量平均速度實驗原理:v=s/t;注意事項:將斜面放的平一些,使小車運動速度不要太快,以方便測量時間;

              第二章聲現象

              一、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但是聲音不一定停止。固體、液體、氣體振動均可發聲;發聲的物體一定振動,有振動不一定能聽見聲音。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0。聲音的速度與介質種類和溫度有關;一般v固>v液>v氣

              常識: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們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無線電話交談,因為月球上沒有空氣,真空不能傳聲;“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說明:氣體、液體、固體都能發聲。

              例:運動會上進行百米賽跑時,終點裁判員應看到槍發煙時計時。若聽到槍聲再計時,則記錄時間比實際跑的時間要晚,0.29S(當時空氣15℃)

              3、聲速的利用:超聲測距,計算公式距離s=vt。

              4、聲音經頭骨,頜骨傳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的傳導方式叫做骨傳導。一些失聰的人可以用這種方法聽到聲音。

              二、聲音的三個特性:音調、響度和音色(彼此獨立,互不相關)

              1、音調:聲音的高低。音調跟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系,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

              物體在1s內振動的次數叫頻率,物體振動越快,頻率越高。頻率單位:赫茲(Hz),人的聽覺范圍:20Hz20xxHz。低于20Hz的叫次聲波,高于20xxHz的叫超聲波。

              2、響度:聲音的大小。響度跟發聲體的振幅和距發聲體的遠近有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3、音色:聲音的品質特征;由發聲體的材料和結構決定。人們根據音色能辨別樂器或區分人。

              三、聲的利用:聲音可以傳播信息和能量

              四、噪聲的危害和控制

              1、物理學角度看,噪聲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的振動發出的聲音;環保角度是指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

              2、人們用分貝(dB)做單位來劃分聲音等級;為保護聽力應控制噪聲不超過90dB;為保證工作學習,應控制噪聲不超過70dB;為保證休息和睡眠應控制噪聲不超過50dB。

              3、減弱噪聲的方法:在聲源處減弱、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在人耳處減弱。

              第三章物態變化

              一、溫度:

              1、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溫度常用單位是攝氏度(℃),規定: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0℃,沸水的溫度為100℃,它們之間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

              2、溫度的測量工具是溫度計(常用液體溫度計),溫度計是利用液體的熱脹冷縮的原理制成的。常用溫度計的使用方法:溫度計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溫度計玻璃泡浸入被測液體中稍等一會兒,待溫度計的示數穩定后再讀數;讀書時,玻璃泡要繼續留在被測液體中,視線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態變化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物體從固態變成液態叫熔化,要吸熱;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叫凝固,要放熱。晶體熔化圖像:非晶體熔化圖像:

              特點:吸熱、先共存、放熱、溫度不斷降低。溫度不變

              特點:固液變軟變稀、最后共存、吸熱、變為液態溫度不溫度不變斷上升

              熔點:晶體熔化時的溫度叫做熔點。同種物質的熔點和凝固點相同。晶體熔化的條件:達到熔點;繼續吸熱。晶體凝固圖像:非晶體凝固圖像:特點:放熱、逐漸變稠變黏變特點:固液硬、最后成固體。

              2、汽化和液化:物體從液態變為氣態的過程叫做汽化,要吸熱;物質從氣態變為液態的過程叫做液化,要放熱。汽化的兩種方式是蒸發和沸騰;液化的兩種方式是降低溫度和壓縮體積;液體沸騰條件:達到沸點;繼續吸熱

              3、升華和凝華: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的過程叫升華,要吸熱;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凝華,要放熱

              第四章光現象

              一、光的直線傳播

              1、光源: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光源。月亮本身不會發光,它不是光源

              2、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應用及現象:

              ①激光準直。

              ②影子的形成;

              ③日食月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實像,其像的形狀與孔的形狀無關)。

              3、光速:c=3x10m/s=3x10km/s;

              二、光的反射:

              1、光從一種介質射向另一種介質表面時,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來介質的現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于法線的兩側,反射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即:三線同面,法線居中,兩角相等,光路可逆。

              三、平面鏡成像

              成像特點:像和物大小相等;像和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像和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所成的像是虛像且左右倒置;即:等大、等距、垂直、虛像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四、光的折射

              1、定義: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會發生偏折;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定律:三線同面,法線居中,空氣中入射角大,光路可逆入射角N空氣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N折射角空氣居與法線兩側。光從空氣中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O入射角,折射光線靠近法線。光從水中或其他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O水水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線遠離法線。光從空氣垂直射入(或其折射角圖1他介質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

              3、折射的現象:

              ①從岸上向水中看,水好像很淺,沿著看見魚的方向叉,卻叉不到;從水中看岸上的東西,好像變高了。

              ②筷子在水中好像“折”了。

              ③海市蜃樓。④彩虹。

              五、光的色散色光的三原色:紅、綠、藍,疊加成白色。顏料的三原色:紅、黃、藍,疊加成黑色

              第五章透鏡及其應用

              一、透鏡

              1、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

              2、光心:即透鏡的中心。性質:通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改變。焦點:凸透鏡能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個點叫焦點。焦距: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

              二、凸透鏡成像規律物距uu>2fu=2ff

            八年級物理上冊知識點總結10

              1、質量: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做質量,用符號m表示,質量不會因為物體的位置、形狀和狀態的變化而變化。

              2、質量的國際單位是千克,符號為kg。常用單位有噸(t)、克(g)、毫克(mg)等。換算關系是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3、測量質量的工具:實驗室常用太平測量質量。常見的工具還有臺秤、磅秤、電子秤等

              4、使用托盤天平測量物體質量的方法:

              (1)稱量前要把天平放置在水平的桌面上,游碼應移到標尺左端的零刻度處,調節橫梁兩端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針指在分度盤的中央,天平就平衡了。

              (2)稱量時把待測物體放到左盤,法碼放在右盤,取法碼時要用鑷子

              (3)讀數時待測物體的質量等于法碼的質量加上游碼對應刻度的質量

              5、密度:某種物質單位體積所含質量的多少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用符號ρ表示,每種物質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的物質密度一般不同。物質的密度與該物質組成的物體的質量、體積、形狀和位置無關,但與物質的種類、溫度、狀態有關。

              密度公式:ρ=m/v單位是千克/米3(kg/m3)。常用單位有克/厘米3(g/cm3)等。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是1kg/m3=1X10—3g/cm3。

              6、物體的密度的測量

              (1)一般固體密度的測量

              ①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②向量筒中注入適良的水,記下水的體積V1;③用細線系住固體放入量筒的水中,使其全部浸入水中,記下水和固體的`體積V2;④根據所測數據用ρ=m/v求出固體的密度。

              (2)液體密度的測量步驟

              ①用燒杯裝入一定量的液體,用天平測出燒杯和液體的總質量m1;②把燒杯中的一部分液體漫漫地注入量筒中,記下倒入液體的體積V;③用天平測出燒杯和剩下液體的質量m2,求出倒入量筒中液體的質量;④根據所測數據用ρ=m/v求出液體的密度。

              八年級上冊課本物理學習方法

              1、多讀書:多讀是建立在精讀的基礎上的。讀文章時一定要注意它的內涵。反復看課文上的文章,將精彩之處做上標記,寫上自己的感受、思考。

              2、多練習寫作,可以通過寫日記的方法:不管是雜文、散文,還是小說,都可以寫,寫完了要反復修改,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要多思考,學而不思則惘。

              3、多注意觀察: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素材可以成為寫作的素材。

              八年級上冊課本物理學習技巧

              1、多讀:不僅要讀課本,而且要讀讀本,可能的話,盡可能閱讀一些文言作品,擴大自己的視野。

              2、多背:意思是指,凡是老師要求背誦的課文,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背誦下來。倘若你可以堅持到底,那么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語習慣和遣詞造句的方法,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起來。

              3、多練: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捷徑之一,不僅要認真完成課后訓練,而且要多做相關的字詞句的分類訓練,以拓展視野,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八年級物理上冊知識點總結11

              一、本節學習指導

              本節中需要記憶的知識實在是太多,希望同學們勤奮些,當然理科的記憶不像文科那樣可以的去背什么,而是多帶著探索理解性去記憶。本節特別要注意晶體、非晶體的融化、凝固的異同。還要小心別把“熔化”寫成“融化”。

              二、知識要點

              1、物態變化

              通常情況下,物質存在的形態有固態、液態和氣態。物質的三種狀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這樣變化稱為物態變化。

              注:物態變化時,既要關注溫度的變化,又要關注吸收或放出熱量的情況。

              2、固體的分類

              (1)晶體:有確定的熔化溫度(熔點)。如海波、冰、食鹽、萘、石英各種金屬等。

              (2)非晶體:沒有固定的熔化溫度(無熔點)。如蠟、松香、玻璃、瀝青等。

              注:判斷晶體和非晶體的關鍵是,看物體有沒有固定的熔點,晶體有一定的熔點,而非晶體沒有,初中考得最多的非晶體是:玻璃、蠟燭的蠟。

              3、熔化【重點】

              (1)熔化: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做熔化。熔化的過程需要吸熱。

              注:融化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比如冰化成水這個過程,我們說冰在融化,這個過程是吸熱過程,好比冰需要吸收熱量才能融化一樣。

              (2)熔化現象:春天“冰雪消融”,煉鋼爐中將鐵化成“鐵水”。

              (3)熔化規律:

              ①晶體在熔化過程中,要不斷地吸熱,但溫度保持在熔點不變。②非晶體在熔化過程中,要不斷地吸熱,且溫度不斷升高。

              加速度學習網我的學習也要加速

              注:在遇到這種曲線圖時我們要會從中讀出信息。我們一起來看上面兩個圖,圖1是晶體熔

              化的折線圖,縱向表示溫度,橫向表示加熱時間。我們的曲線起點并沒有從0開始,因為物體本身在加熱前就有一定的溫度,當溫度達到48℃時,呈水平直線,說明在這段時間物體的溫度恒定,達到熔點,后來溫度繼續升高,說明開始汽化。圖2是非晶體的融化,蠟的溫度在不斷的升高,卻始終在慢慢融化。

              例:晶體的熔化圖像(ABCD段)和晶體的凝固圖像(DEFG)

              分析:

              AB:固態(吸熱升溫)

              BC:固液共存(熔化過程,溫度不變,繼續吸熱)CD:液態(吸熱升溫)DE:液態(放熱降溫)

              EF:固液共存(凝固過程,溫度不變,繼續放熱)FG:固態(放熱降溫)

              該圖說明:①該物質是晶體。②晶體的熔點等于凝固點。③該物質熔化和凝固過程溫度都不變。

              (4)晶體熔化必要條件:溫度達到熔點、不斷吸熱。

              (5)有關晶體熔點(凝固點)知識:

              ①萘的熔點為80.5C。當溫度為79C時,萘為固態。當溫度為81C時,萘為液態。當溫度為80.5C時,萘是固態或液態或固、液共存狀態都有可能。

              ②下過雪后,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灑水車在路上灑鹽水(降低雪的熔點)。③在北方,冬天溫度常低于-39C,因此測氣溫采用酒精溫度計而不用水銀溫度計。(水銀凝固點是-39C,在北方冬天氣溫常低于-39C,此時水銀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點是-117C,此時保持液態,所以用酒精溫度計)。

              (6)熔化吸熱的事例:

              ①夏天,在飯菜的上面放冰塊可防止飯菜變餿(冰熔化吸熱,冷空氣下沉)。②化雪的天氣有時比下雪時還冷(雪熔化吸熱)。

              ③鮮魚保鮮,用0C的冰比0C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熱)。④“溫室效應”使極地冰川吸熱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4、凝固【重點】

              (1)凝固: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做凝固,凝固的過程需要放熱。

              注:凝固也是一個過程,好別鐵水變成鐵塊一樣,需要慢慢的冷卻,冷卻過程是一個放熱的過程,所以凝固是一個放熱的`過程。

              (2)凝固現象:①“滴水成冰”②“銅水”澆入模子鑄成銅件

              (3)凝固規律

              ①晶體在凝固過程中,要不斷地放熱,但溫度保持在熔點不變。②非晶體在凝固過程中,要不斷地放熱,且溫度不斷降低。

              注意:在題目中如果看到上面兩個圖我們要迅速反應哪一種是晶體,哪一種是非晶體。

              (4)晶體凝固必要條件:溫度達到凝固點、不斷放熱。

              (5)凝固放熱

              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幾桶水。(利用水凝固時放熱,防止菜凍壞)②煉鋼廠,“鋼水”冷卻變成鋼,車間人員很易中暑。(鋼水凝固放出大量的熱)

              5、熱傳遞:熱量總是從溫度高的物體傳給溫度低的物體;熱傳遞的條件是要有溫度差。

              注:熱傳遞必須要有溫度差,就像開空調的臥式沒有關門,而客廳的“熱空氣”就傳遞到臥式,使得臥式的溫度上升。所以為了節能,我們開空調時要關好門窗,早上要開窗通風。

              三、經驗之談:

              凝固和融化是互逆的過程,根據能量守恒定律,融化吸熱,凝固固然就會放熱。對于晶體和非晶體的融化、凝固圖我們要熟悉,在題目中遇到遮掩的圖,我們要能正確的從中讀取信息。初中常考的非晶體就倆:蠟、玻璃。

            八年級物理上冊知識點總結12

              1、質量: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做質量,用符號m表示,質量不會因為物體的位置、形狀和狀態的變化而變化。

              2.質量的國際單位是千克,符號為kg。常用單位有噸(t)、克(g)、毫克(mg)等。換算關系是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3、測量質量的工具:實驗室常用太平測量質量。常見的工具還有臺秤、磅秤、電子秤等

              4、使用托盤天平測量物體質量的方法:

              (1)稱量前要把天平放置在水平的桌面上,游碼應移到標尺左端的零刻度處,調節橫梁兩端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針指在分度盤的中央,天平就平衡了。

              (2)稱量時把待測物體放到左盤,法碼放在右盤,取法碼時要用鑷子

              (3)讀數時待測物體的質量等于法碼的質量加上游碼對應刻度的質量

              5、密度:某種物質單位體積所含質量的多少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用符號ρ表示,每種物質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的物質密度一般不同。物質的密度與該物質組成的物體的質量、體積、形狀和位置無關,但與物質的種類、溫度、狀態有關。

              2.密度公式:ρ=m/v單位是千克/米3(kg/m3)。常用單位有克/厘米3(g/cm3)等。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是1kg/m3=1X10-3g/cm3。

              6、物體的密度的測量

              (1)一般固體密度的測量

              ①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②向量筒中注入適良的水,記下水的體積V1;③用細線系住固體放入量筒的水中,使其全部浸入水中,記下水和固體的體積V2;④根據所測數據用ρ=m/v求出固體的密度。

              (2)液體密度的測量步驟

              ①用燒杯裝入一定量的液體,用天平測出燒杯和液體的總質量m1;②把燒杯中的一部分液體漫漫地注入量筒中,記下倒入液體的體積V;③用天平測出燒杯和剩下液體的質量m2,求出倒入量筒中液體的質量;④根據所測數據用ρ=m/v求出液體的密度。

              八年級上冊物理學習方法

              1、細讀書,多設問,培養自學能力

              教材的閱讀,主要包括課前閱讀,課堂閱讀和課后閱讀。

              (1)課前閱讀,有的放矢.根據課本內容的不同,結合課文中提出的問題,邊讀邊想.如閱讀“功”這一節,可列出如下提綱:①物理學上“做功”的含義是什么?它和日常生活中常說的“做工”有什么不同?②做功必須具備哪兩個必要因素?有哪幾種情況不做功?⑧做功的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怎樣計算做功的多少?④功的單位是什么?通過閱讀,對新課內容有一個粗略的了解,弄清知識點,找出重點、難點,作出標記,以便在課堂上聽教師講解時突破,攻克難點。

              (2)課堂閱讀,就是在進行新課的`過程中閱讀,對于那些重點知識(概念、規律等)要邊讀邊記.對于關鍵的宇、詞、句、段落要用符號標志,只有抓住關健,才能深刻理解,也才能準確掌握所學的知識.如閱讀“重力的方向”時關鍵是“豎直”.閱讀“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的課文時,抓住“沒有受到外力作用”和“總保持”.精讀細摳,明確概念、規律的內涵和外延.在閱讀時,若遇疑難,要反復推敲,為什么這樣說,能不能那樣說?為什么?弄清其原團究竟.

              (3)課后閱讀,結合課堂筆記,在閱讀的基礎上勤總結、歸納.新課結束或學完一章后,結合課堂筆記去閱讀,及時復習歸納,把每節或每章的知識按“樹結構”或以圖表形式歸納,使零碎的知識逐步系統化、條理化.通過歸納,可以把學過的知識串成線,連成網,結成體.以便加深現解,使知識得到升華.

              2、細觀察,會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是學習物理獲得感性認識的源泉,也是學習物理學的重要手段.初中階段主要觀察物理現象和過程,觀察實驗儀器和裝置及操作過程,觀察物理圖表、教師板書等.

              (1)觀察要有主次

              如在觀察水的沸騰時,要圍繞下列問題觀察:沸騰前氣泡發生的位置、氣泡大小、多少,溫度計的讀數怎樣變化?沸騰時觀察氣泡的變化,溫度計的讀敷是否有變化?停止沸騰時,溫度是否變化?……

              (2)觀察要有步驟

              復雜的物理現象,應按照一定的步驟,一步步地仔細觀察.如在”研究液體的壓迎”實驗中,可按以下步驟進行:(1)首先要觀察所使用的壓強計,用手指擠壓壓強計盤上的橡皮膜,觀察金屬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壓強時,u形管兩邊液面出現的高度差,壓強越大,液面的高度差也越大.(2)將水倒人燒杯中,將壓強計的金屬盒放入水中,觀察u形臂兩邊液面是否出現高度差,報據觀察判斷水的內部是否存在壓強?(3)改變橡皮膜所對方向,再觀察u形管兩邊的液面,根據觀察判斷水是否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其大小有什么關系?(4)保持金屬盒所在的深度不變,使橡皮膜朝上、胡下、朝各個側面,比較同一深度,水向各個方向的壓強有什么關系?(5)將金屬盒放人不同深度,水的壓強隨深度增加怎樣改變?(6)觀察在同一深度清水的壓強和鹽水的壓強是否相同?

              (3)觀察時要思考

              如在引入“牛鋇第一運動定律”前做有關演示時,當觀察了同一高度處的小車從斜面上分別經過毛巾、棉布、木板表面時運動的距離越來越遠后,要認真思考:小車在不同的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大小跟什么有關?當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時受摩擦力很小時,運動的距離很大嗎?當小車在光滑的平面上(無阻力)運動時,運動的距離將有多遠?經過觀察、思考、推理后,加深對定律的理解.

              年級上冊物理學習技巧

              步驟1.模型歸類

              做過一定量的物理題目之后,會發現很多題目其實思考方法是一樣的,我們需要按物理模型進行分類,用一套方法解一類題目。例如宏觀的行星運動和微觀的電荷在磁場中的偏轉都屬于勻速圓周運動,關鍵都是找出什么力_了向心力;此外還有杠桿類的題目,要想象出力矩平衡的特殊情況,還有關于汽車啟動問題的考慮方法其實同樣適用于起重機吊重物等等。物理不需要做很多題目,能夠判斷出物理模型,將方法對號入座,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步驟2.解題規范

              高考越來越重視解題規范,體現在物理學科中就是文字說明。解一道題不是列出公式,得出答案就可以的,必須標明步驟,說明用的是什么定理,為什么能用這個定理,有時還需要說明物體在特殊時刻的特殊狀態。這樣既讓老師一目了然,又有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還方便檢查,最重要的是能幫助我們在分步驟評分的評分標準中少丟幾分。

              步驟3.大膽猜想

              物理題目常常是假想出的理想情況,幾乎都可以用我們學過的知識來解釋,所以當看到一道題目的背景很陌生時,就像今年高考物理的壓軸題,不要慌了手腳。在最后的20分鐘左右的時間里要保持沉著冷靜,根據給出的物理量和物理關系,把有關的公式都列出來,大膽地猜想磁場的勢能與重力場的勢能是怎樣復合的,取最值的情況是怎樣的,充分利用圖像_的變化規律和數據,在沒有完全理解題目的情況下多得幾分是完全有可能的。

              步驟4.知識分層

              通常進入高三后,老師一定會幫我們梳理知識結構,物理的知識不單純是按板塊分的,更重要是按層次分的。比如,力學知識從基礎到最高級可以這樣分:物體的受力分析和運動公式,牛頓三大定律(尤其是牛頓第二定律),動能定理和動量定理,機械能守恒定律和動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越高級的知識越具有一般性,通常高考中關于力學、電學、能量轉化的綜合性問題,需要用到各個層次的知識。這也提醒我們,當遇到一道大題做不出或過程繁雜時,不妨換個層次考慮問題。

              步驟5.觀察生活

              物理研究物體的運動規律,很多最基本的認識可以通過自己平時對生活的細致觀察逐漸積累起來,而這些生活中的常識、現象會經常在題目中出現,豐富的生活經驗會在你不經意間發揮作用。比如,你仔細體會過坐電梯在加速減速時的壓力變化嗎?這對你理解視重、超重、失重這些概念很有幫助。你考慮過自行車的主動輪和從動輪的區別嗎?你觀察過發廊門口的旋轉燈柱嗎?你嘗試過把杯子倒扣在水里觀察杯內外水面的變化嗎?我覺得物理學習也需要一種感覺,這就是憑經驗積累起的直覺。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神马午夜久久久|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国产极品jk白丝喷白浆图片| 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视频| 夜夜嗨刺激精品|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视频1出轨| 99色在线视频| 日本三级在线| 色亚洲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软件| 久久婷婷激情综合色综合俺也去 | 亚洲大色堂人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久久久久久| 麻豆三级视频| 免费看女人与善牲交| 亚洲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品av| 91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蜜臀| 青青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日本黄色a视频| 暖暖日本手机免费观看中文| 欧美亚洲亚洲日韩在线影院| 成人三级视频网| 日韩最猛xxx00性猛交| 亚洲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 18禁无遮挡羞羞污污污污网站| 成人午夜免费在线视频| 日日碰碰| 午夜剧场伦理| 好深好湿好硬顶到了好爽| 午夜成人亚洲理论片在线观看| 成人片在线免费看|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午夜院线| 亚洲天堂av日韩精品| 亚洲乱码卡一卡二卡新区仙踪木木 | 中文亚洲无线码49vv| 麻豆文化传媒精品一区观看| 免费亚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