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有關(guān)元宵節(jié)的詩句集綿
正月是農(nóng)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jié)。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有關(guān)元宵節(jié)的詩句集綿,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元宵節(jié)的詩句
1.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 元夕》
2.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辛棄疾《青玉案 元夕》
3.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4.鳳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辛棄疾《青玉案 元夕》
5.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張祜《正月十五夜燈》
6.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7.今歲元宵明月好。想見家山,車馬應填道。——秦觀《蝶戀花·今歲元宵明月好》
8.見說城中處處燈。明年處處行。——劉辰翁《長相思·喜晴》
9.垂云卷盡添空闊。吹上新年,美滿十分月。——范成大《醉落魄·元夕》
10.燒燈節(jié)。朝京道上風和雪。風和雪。江山如舊,朝京人絕。——劉辰翁《憶秦娥·中齋上元客散感舊》
11.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12.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白居易《正月十五日夜月》
13.家人相對說。燈花還又結(jié)。——劉辰翁《霜天曉角·柳梢欲雪》
14.雪林一夜收寒了。東風恰向燈前到。今夕是何年。新春新月圓。——范成大《菩薩蠻·元夕立春》
15.幾年城中無看燈。夜三更。月空明。——劉辰翁《江城梅花引·辛巳洪都上元》
16.花市無塵,朱門如繡。嬌云瑞霧籠星斗。——毛滂《踏莎行·元夕》
17.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輦隘通衢。 ——李商隱《正月十五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
18.無人知是上元時,一夜月明無著處。 ——劉辰翁《踏莎行·璧彩籠塵》
19.而今正是歡游夕,卻怕春寒自掩扉。——姜夔《鷓鴣天·元夕不出》
20.囂塵盡掃,碧落輝騰,元宵三五。——趙長卿《寶鼎現(xiàn)·上元》
21.想見夜深村鼓靜,燈暈碧,為傍人,說上元。——劉辰翁《江城梅花引·相思無處著春寒》
22.聞道長安燈夜好,雕輪寶馬如云。——毛滂《臨江仙·都城元夕》
23.明月春風三五夜,萬人行樂一人愁。——白居易《長安正月十五日》
24.珠樓緲緲,人月兩嬋娟,尊前月,月中人,相見年年好。——毛滂《驀山溪·元夕詞》
25.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guān)金鎖徹明開。——崔液《上元夜六首·玉漏銀壺且莫催》
26.記上元時節(jié),千門立馬,望金坡殘雪。——劉辰翁《六丑·看東風海底》
27.琉璃影里燒銀燭,果然是夜夜元宵。——高明《戲文·蔡伯喈琵琶記》
28.今夜滄州夜,滄州夜月圓。——顧況《上元夜憶長安》
29.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崔液《上元夜六首·玉漏銀壺且莫催》
30.建元看別上元燈,處處回廊斗火層。——章碣《上元夜建元寺觀燈呈智通上人》
31.洞房停燭,似新歲,數(shù)到上元時節(jié)。——劉辰翁《百字令·洞房停燭》
32.故園今夕是元宵,獨向蠻村坐寂寥。——王守仁《元夕二首》
33.夜夜嬉游賽上元,朝朝宴樂賞禁煙。——關(guān)漢卿《雙調(diào)·新水令》
34.三百內(nèi)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張祜《正月十五夜燈》
35.風消絳蠟,露浥紅蓮,燈市光相射。桂華流瓦。——周邦彥《解語花·上元》
36.堂上花燈諸第集,重闈應念一身遙。——王守仁《元夕二首》
37.天上未知燈有禁,人間轉(zhuǎn)似月無情。村市學簫聲。——劉辰翁《望江南·元宵》
38.衰發(fā)蕭蕭老郡丞, 洪州又看上元燈。——陸游《自詠示客》
39.彩勝斗華燈,平地東風吹卻。——辛棄疾《好事近·元夕立春》
40.比擬尋常清景別,第一團圓時節(jié)。——納蘭容若《清平樂·上元月蝕》
41.雪林一夜收寒了,東風恰向燈前到。——范成大《菩薩蠻·元夕立春》
42.十載慶元宵,滿耳番腔鼓。欲識尊前太守誰,起向尊前舞。——劉辰翁《卜算子·元宵》
43.美人慵翦上元燈,彈淚倚瑤瑟。——朱敦儒《好事近·春雨細如塵》
44.去年元夜,正錢塘,看天街燈燭。——趙長卿《探春令·元夕》
45.晚云開,朝雪霽,時節(jié)又燈市。——吳文英《祝英臺近·上元》
46.欲知春色招人醉,須是元宵與踏青。——劉辰翁《鷓鴣天·立春后即事》
47.元宵節(jié)。鳳樓相對鰲山結(jié)。鰲山結(jié)。香塵隨步。柳梢微月。——張孝祥《憶秦娥·元宵節(jié)》
48.旅中坐對,笑相逢、對擁爐邊雪。又過了,上元節(jié)。 ——劉辰翁《金縷曲·和龔竹卿客中韻》
49.今年元夕。探盡江梅,都無消息。草市梢頭,柳莊深處,雪花如席。——張孝祥《柳梢青·今年元夕》
50.驛傳風火龍鸞舞,步入煙霄孔翠迎。——張孝祥《鷓鴣天·上元啟醮》